|
诗歌鉴赏 》 宋詞鑒賞辭典 》
周文璞
夏承燾 Xia Chengdao
生平簡介
周文璞(生卒年不詳)字晉仙,號方泉,又號山楹,又號野齋,汝陽(今山東汶上)人。曾為溧陽縣丞,與姜夔、葛天明、韓淲同時,迭相唱;與張端義交誼甚篤。寶慶間,江湖詩案發,文璞被纍,遂以詩為諱。楊慎《詞品》捲二:“其字曰晉仙者,因名璞,義郭璞,故曰晉仙也。能詩詞,好奇怪。有《灌口二郎歌》,為時所稱,以為不減李賀。”又謂其《浪淘沙四捲。》全宋詞《輯其詞二首。
●浪淘沙·題酒傢壁
周文璞
還了酒傢錢,便好安眼。
大槐宮裏着貂蟬。
行到江南知是夢,雪壓漁船。
盤礴古梅邊,也是前緣。
鵝黃雪白又醒然。
一事最奇君記取:明日新年。
周文璞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即興抒懷的小詞,意味雋永。詞中所寫到的事,是“還了酒傢錢”之後的一些活動,如酒後的安眠,美夢的歡欣與破滅,伴隨着江南路上的行程以及在古梅邊的“盤礴”。不難看出作者是嗜酒的。
然而,他的嗜酒貪醉,與他所處的時代及個人的遭遇有關。他生活在多災多難的南宋末期。他個人的遭遇也頗不幸。在金兵南下、宋室南渡之際,“室廬既焚蕩,飄零住江潭”(均見《呈鞏睡翁禮》)他的祖、父輩都隨着宋室的南渡而輾轉江南。他曾任過溧陽縣丞,又曾隱於方泉,窮愁潦倒,坎坷不遇。他不願意與當時的污濁社會同流合污,因而“獨抱於潔清”(《方泉賦》)。他的這種行動,又往往受到時人的嘲弄,他對自己的不幸是悲憤的,但又不直接多發憤慨激烈之間,反而婉轉其辭:“噫吾命濡滯於此丘(按指方泉)兮,又何敢怨懟而舛差。”(《方泉賦》)他往往是在醉中討生活,求解脫,如他在《閑居日有幽事戲作》詩中所說:“自知癡得計,常用醉為醒。”知道了這些背景,對我們瞭解這首詞的深意就容易了。
詞人的嗜酒、醉眠,他的美夢及其破滅等等,都是處於當時社會現實下鬱鬱不得志的反應。詞中“大槐宮裏着貂蟬”,是用來批判當時富貴無常、得失不定的社會現實。作者曾任過小官,也算在“大槐宮”裏呆過的人物,然而詞人對“宮”內的沉浮、冷暖深有體察。作者將醉眠後的情景信手拈來,實際上卻有更深層的弦外之音,即作者對現實的一種麯折而委婉的批判。
“雪壓漁船”,自然是作者在夢醒之後所看到的真實景物,卻也未嘗不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形象表現,寫其嚴酷,寓有作者的指斥之意。至於“盤礴古梅邊”等,則是作者性格另一側面的表現。“盤礴”,即箕踞而坐。一般說來,傍梅而踞,對於文人而言,自然是一種絶好的境界。但這裏卻別有用意。“箕踞”這種坐法,是以屁股坐地,兩腿斜前伸出,狀如簸箕,是一種傲慢不敬的姿態。這是作者以自己的放浪形骸去嘲弄禮法以至憤世的一種行動表現,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反抗形式。
從詞的語言風格來說,這首詞寫得謔而不虐,幽默詼諧。吃酒還錢,事極平常,但以之入詞,就表現了一個不賒不賴的醉漢形象,饒有興味,卻令人耳目一新。詞的下片,作者將他在“古梅邊”那種放浪形骸的“盤礴”,說成“也是前緣”,是前世定下的緣分,顯然是小題大做,故弄玄虛,把本來不相連係的事情硬是湊在一起,意在構成幽默。這種表達,儘管作者寓有嘲弄禮法的用意,但在文字表達效果上,首先徵服讀者的,卻是它的幽默詼諧。“鵝黃雪白”,在這裏,“雪白”指雪:“鵝黃”是指早春楊柳枝條上所泛出的那種淡黃色,作者有“歲歲鵝黃上柳條”(《跋鐘山賦》)的詩句,這種初春的消息,與白雪相映,醒然在目,預示着作為新春佳節的新年很快就要到了。
最後一句的詼諧與奇特,更是超出常人想象之外:“一事最奇”,猛提一筆,突如其來,形成懸念:“君記取”,使讀者自然形成了一種緊張的氣氛,就在人們屏息而待的時候,詞人卻出人意料地說出了一件盡人皆知、無“奇”可言,更無加“最”之理的答案:“明日新年”,把嚴肅的懸念立刻化為輕煙,隨之而來的是讀者的釋懷,甚至捧腹。這是一種虛張聲勢、大起大落的筆法,從而構成語言、語意上的起伏跌宕。
但在這裏,作者也並非為詼諧而詼諧,詼諧之中也流露了他的傷感。“鵝黃雪白又醒然”以至“明日新年”,誦讀之下,在一陣捧腹之後,細味深參,便覺一種逝者如斯、流年暗換的傷感情緒隱然可見。詞中的“又”字,將作者的這種傷感,傳達了出來。原來作者的詼諧衹是其表象,腹中卻有鬱結。
這首詞的好處便是這樣:在詼諧幽默之中,作者將要奚落的,奚落了;將自己的狂放不羈的性格和傷世之情,相當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嚴肅的內容,發之以詼諧幽默的形式,這就是它的特色所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 | 王禹稱 | 寇準 | 錢惟演 | 陳堯佐 | 潘閬 | 林逋 | 楊億 | 陳亞 | 夏竦 | 范仲淹 | 柳永 | 張先 | 晏殊 | 張昪 | 石延年 | 李冠 | 宋祁 | 梅堯臣 | 葉清臣 | 歐陽修 | 王琪 | 解昉 | 韓琦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