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心得   》 第18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8)      傅佩荣 Fu Peirong

  孔子以此为目标,发现古人各有所长,他自己却是“无可无不可”。表面看来,好像具有弹性智慧,既不坚持什么,也不反对什么。深入思考,才明白生命的开展原本是活泼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是问心无愧而已。这种“时”的观念,正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所在。
  任何东西都有一个价格。——西谚因此,所谓“中行”,可以解为“当狂则狂,当狷则狷”。“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孔子有时栖栖惶惶,求一明君而不可得,无异丧家之犬。有时却又安贫乐道,曲肱而枕,对于权威当道不假辞色,好像稍让一步,就宁可一死了之。这不是狂狷合一吗?
  其次,就“狂者”来说,所谓“进取”并不是指英文里的“Aggressive”,凡事力求表现,不落人后。而是指其志向高远,眼光看准“古之人”。孟子的描写十分生动:“其志嘐嘐(xiǎo
  xiǎo,形容志大而言夸)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换言之,狂者标举极高的理想,但是实际作为却未必合乎期许。我们若有这种朋友,相聚之时,意气风发,人生何止不再乏味,简直就像要改造世界似的,充满无限的动力呢!
  再就“狷者”来说,他们不屑于委屈自己,去做那些不合水准的事,譬如“为五斗米折腰”,或者跟着风潮投机取巧,稍获小利,即沾沾自喜。须知人的格调是由“不屑做什么事”开始的。如果条件适合就可以做任何事,则不符合狷者的要求了。西谚有云:“任何东西都有一个价格。”如果人也不例外,则无法凸显人性尊严。
  以此观之,我们先由狷者做起,有所不为;再升至狂者,有所必为;然后以“中行”为目标,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迁怒与贰过
  儒家重视教育,鼓励大家好学。好学的效果十分明显,可以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增进专业知识与技能,在社会上取得安身的凭借。
  但是,另一方面,“好学”似乎又很特别,譬如孔子就认为自己要比别人好学。《论语》两度提到有人请教孔子,弟子中有谁算是好学?答案都是一个,颜渊。只有颜渊一人算是好学,这标准未免定得太高,让人无所适从。
  原因很清楚:好学须在具体的行动上表现出来,因为所学的是“人生正途”,光说不练是毫无用处的。孔子在晚年时,赞美颜渊好学,说他“不迁怒、不贰过”(《雍也》)。当时颜渊已经过世,听不到这样的评语。其他弟子大概也佩服颜渊,无话可说。
  问题是:“好学”与“不迁怒、不贰过”有何关系?这是显示在颜渊身上的特定成绩,还是大家都应该共同接受的判断标准?我想,后者的可能性较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第2节:傅佩荣《论语》心得(2)第3节:傅佩荣《论语》心得(3)
第4节:傅佩荣《论语》心得(4)第5节:傅佩荣《论语》心得(5)第6节:傅佩荣《论语》心得(6)
第7节:傅佩荣《论语》心得(7)第8节:傅佩荣《论语》心得(8)第9节:傅佩荣《论语》心得(9)
第10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0)第11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1)第12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2)
第13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3)第14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4)第15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5)
第16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6)第17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7)第18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8)
第19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9)第20节:傅佩荣《论语》心得(20)第21节:傅佩荣《论语》心得(21)
第22节:傅佩荣《论语》心得(22)第23节:傅佩荣《论语》心得(23)第24节:傅佩荣《论语》心得(24)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