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感悟 少有人走的路II:與心靈對話   》 第18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1)      M·斯科特·派剋 M. Scott Peck

  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
  美國詩人桑德伯格寫過一首題為《特快列車》的詩:
  我乘上一輛特快列車,
  這國傢最棒的火車之一。
  火車載着十五節車廂裏上千人,
  飛馳過草原,駛入藍色的霧靄和深色的氣氳。
  (所有的車廂都將銹蝕,成為廢鐵;
  所有在餐車和臥鋪車廂裏談笑的男人女人都將化為灰燼)
  我問一個正在吸煙的男人要去哪兒?
  他回答說:"奧馬哈"。
  不知你是否猜到,這是一首關於死亡的詩,是對於死亡這個長期被我們忽視的主題進行的簡要明了的總結。人生有限,我們所有人都會走嚮死亡。作為成長最重要的一步,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每個人都將走嚮死亡,我們都將銹蝕,變成廢鐵、灰燼。
  生命的有限使許多人都充滿了虛無的感覺。既然我們都會像稻草一樣被砍倒,那麽生存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麽意義?就算我們的生命通過孩子得以延續,但是因為一代代人更替非常迅速,我們的名字甚至很快就會被人忘記。
  你或許讀過雪萊著名的詩歌《奧西曼德斯》,詩中描述了沙漠中一座巨大雕像的遺跡。雕像的基座上刻着:
  "我的名字是奧西曼德斯,萬王之王:
  瞧我的作品,強大而絶倫!"
  但這尊巨大的雕像,保留下來的衹有一個基座,兩衹粗壯的石腿,一張破碎的臉半埋在沙裏--沒有人能夠記得那人是誰。
  所以,即使你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想要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人,隨着世紀的更替,就連那印記也將會消失。
  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剋白斯》嘆道:"生活衹是一個移動的陰影,它是一個白癡講述的故事,充滿了喧鬧和狂暴,全無意義。"
  怕死的心態
  這麽說對嗎?生命全無意義--即使有,死亡也會將它的意義全部抹去?所有一切都將無果而終?
  我不這樣認為。我相信死亡的意義與我們想像的恰好相反。死亡不是掠奪者而更像是給予者。
  死亡讓我更強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如果你感覺生命無意義或無聊,我能給你的最好建議,莫過於要你立即與死亡建立起特別關係。像所有偉大的愛一樣,死亡充滿了神秘,能夠激發人的激情。在你與神秘的死亡進行鬥爭時,你將發現生命的意義之所在。
  當然,多數人並沒興趣與他們的死亡念頭進行鬥爭。他們甚至不想去正視死亡。他們想把它從意識裏排除,這些人的意識因此而受到限製。所以,桑德伯格那首題為《特快列車》的詩,其實是一語雙關,既在感慨火車這個鋼鐵巨人的脆弱,同時也在感嘆生命的有限。那個說將要去奧馬哈的人,在他的意識中,最終的目的地就是"死亡"。
  但是,你也會發現那些沒有受到太多限製的人--像許多偉大的作傢和思想傢--早晚都會對死亡着了迷。阿爾伯特·史懷哲寫道:
  "如果我們想成長為真正的好人,我們必須要瞭解死亡。我們不必每天或每小時都想着它,但是當生活之路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製高點時,我們周圍的景物逐漸消失,我們凝視着遠方直到天邊。這時,不要閉上眼睛,讓我們的思緒暫時靜止下來,眺望遠方。然後,再繼續思想。以這樣一種方式去思考死亡,就會使你增添一份對生命的愛。瞭解死亡之後,我們就像接受一件禮物一樣去迎接每一天、每一個星期。一旦我們能夠這樣接受生命,慢慢地,生命就變得彌足珍貴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吉林文史出版社
第1節:前言第2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1)第3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2)
第4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3)第5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4)第6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5)
第7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6)第8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1)第9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2)
第10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3)第11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4)第12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5)
第13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6)第14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7)第15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8)
第16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9)第17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10)第18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1)
第19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2)第20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3)第21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4)
第22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5)第23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6)第24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7)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