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行為(4)
李鍌 Li Xian
(三)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①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②。強恕而行③,求仁莫近焉④。”(《盡心》上·四)
章旨
孟子主張強恕以求仁,誠身以致樂。
註釋
①萬物皆備於我萬事萬物之理都具備在我的身上。萬物,指萬事萬物之理。
②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躬自省,而能真實無妄,是莫大的快樂。誠,真實無妄。焉,代詞,指反身而誠。
③強恕而行努力實踐推己及人的功夫。強,勉強、努力的意思。恕,推己及人。
④求仁莫近焉這是求仁最簡捷的途徑。焉,代詞,指強恕而行。
析論
人心是具體而微的天理,具備理解萬事萬物的能力,所以說:“萬物皆備於我。”衹要一經誠篤的反省,便能證明自己果然四端俱存,能力無窮而價值無限,所以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若能善以別人的能,激發自己的不能;更以自己的能,濟助別人的不能,強恕而行,成己成物,便是仁德的表現,所以說:“求仁莫近焉。”
然則孟子是以“萬物皆備於我”,說明人心願力的宏大;以“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說明人心善端具存的事實,以及此善可以通過驗證,讓人欣喜莫名的經驗;更以“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指陳發揮仁心功能的途徑。由此看來,人心果然有善,願力果然無窮,盡性果然快樂,行仁果然容易。
讀完此章,我們對自己、對世界、對眼前、對未來,是不是又多了幾分信心了呢?
(四)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①不與存焉②。父母俱存,兄弟無故③,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④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盡心》上·二○)
章旨
孟子言君子有三樂:親人無故、俯仰無愧、教育英才,樂過於王天下。
註釋
①王天下統治天下。王,音wàng,當動詞用。
②不與存焉不包括在內。與,音yù。焉,代詞,指三樂。
③無故無災患。
④怍愧。
析論
孟子言君子有三樂,第一樂乃“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是所謂的“天倫之樂”。父母、兄弟俱在,身體健康,不遭逢事故,不是人力勉強得來的,所以君子特別珍惜,以此為至樂。第二樂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君子心地光明坦蕩,行事問心無愧,所以俯仰無愧怍於天、人,而胸懷磊落、快意自得,正是君子所樂之處。第三樂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化育英才,為國儲賢養纔,共同濟助天下,實現君子的理想,所以君子樂之。
其實孟子所稱的三樂,還是有先後順序的。“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第一樂。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離婁》上·二七)“父母俱存”,可以事親,事親是仁的具體表現。“兄弟無故”,可以從兄,從兄是義的具體表現。所以“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不僅是“天倫之樂”,也是仁義具體的表現,可以讓人樂到“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了。
其次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是屬於個人的修為,能達到這境界,其日常行為必定恪遵仁、義、禮、智;(新浪讀書獨傢首發)其平常生活也必定胸懷磊落,快意自得;其人格足可稱得上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豪傑之士,能成為“豪傑之士”,自然“無忝於所生”,此所以為第二樂。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己的道德學問必須能做到使學生心悅誠服,就像七十二子之對孔子。此所以列為第三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目錄 | 序 | 孟子捲·論性善(1) | 孟子捲·論性善(2) | 孟子捲·論性善(3) | 孟子捲·論性善(4) | 孟子捲·論性善(5) | 孟子捲·論性善(6) | 孟子捲·論性善(7) | 孟子捲·論性善(8) | 孟子捲·論性善(9) | 孟子捲·論性善(10) | 孟子捲·論性善(11) | 孟子捲·論性善(12) | 孟子捲·論行為(1) | 孟子捲·論行為(2) | 孟子捲·論行為(3) | 孟子捲·論行為(4) | 孟子捲·論行為(5) | 孟子捲·論行為(6) | 孟子捲·論行為(7) | 孟子捲·論行為(8) | 孟子捲·論行為(9) | 孟子捲·論行為(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