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魔志怪 》 東度記 》
第十八回二十七祖傳大法 達摩老祖度元通
方汝浩 Fang Ruhao
尊者正與國王同車在道,忽然纓絡童子立於車前,望着國王與尊者稽首。尊者一見,便問道:“汝憶往事否?”童子答曰:“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蓋契前因。”尊者點首,乃顧謂王曰:“此童子非他人,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此聖人之後,復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四五年內,卻返此方。”國王聽罷,隨下車敬禮。童子復嚮尊者求度,尊者乃以昔因,遂呼童子名為般若多羅,說道:“吾為普度化緣特行到東,來來路路,世法紛紛,度不能盡。我於光中已知我國後有東度之人,能繼我志,願汝其留意。”隨付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尊者付法眼與般若多羅畢,乃辭王曰:“貧僧化緣已終,當歸寂滅,願王於最上一乘,毋忘外護。”王聽了尊者之說,乃道:“師何遽然辭去?我方欲大建道場,奉師廣演上乘,普度群生,以昌國運。”尊者道:“法器吾已付般若多羅,道場功果尚有元通。”元通聽得,亦求終始度脫。尊者道:“汝尚有東來一路因緣,返國須當收拾,莫遺因中之因,以造未完之度。”元通志記了。國王乃命車載般若多羅,同歸國內。尊者到得國內,入得寓中,即還本座,跏趺而逝。國王之下無不悲泣。元通亦慘然落淚。惟有般若多羅說道:“我王不必悲泣,元通也未可哀號,俱是滯泥凡情,未曾燭照。吾師已返未始有始,到彼極樂世界。我王當以龕輿送出南郊,吾師自有神化。”國王乃造木龕送尊者郊外。元通等香花圍繞,衹見龕中尊者化火自焚。王乃收其捨利,造塔瘞之。後有僧名覺義贊嘆一偈曰:本來何處,既往何處。
未始有始,是往去往。
話說東印度王安瘞了密多尊者,乃建道場,崇修佛典,拜般若多羅尊者傳度國中。多羅尊者辭謝王曰:“吾師原自南印度來,今彼度復有聖出,吾當行化彼度,這道場當付元通主之。”言罷,嚮王一稽首,如風行電掣而去。元通衹得完了道場別王,王亦以禮送出東郊,辭謝方行,回歸南印度。時德勝王已賓天,繼國度後王,名香至,賢明好道,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衆僧。一日查閱庫藏,見有無價寶球,乃命臣工布施僧衆,有此功德。國王先是生有二子,長名月淨多羅,次名功德多羅。這日元通回朝,王問不如密多尊者東度事跡。元通一一啓王。王聽畢,合掌稱贊。忽然後宮祥光繞殿,異香襲人。宮人來報,生産一子,國王大喜。當時起名菩提多羅。賞賜一領錦斕袈裟與元通,令其淨剎養道不提。
且說香至王自生了三子,長大卻與兩子不同,穎悟非常,仁賢出衆,一心衹要出傢為僧。父王及妃嬪屢勸不從。一日到淨剎中閑行,見元通閉關入定,乃問左右服侍行者,都說:“師尊自隨二十六祖東度歸來,多年閉關入定。”王子聽了,把手指彈關門四下,不言而回。左右不敢啓問。卻說香至王喜捨寶珠,忽然一個僧人來乞寶珠,口稱自東印度來,且求會三個殿下。國王隨傳諭三個王子,迎進僧人,入得朝堂,望上稽首。國王答禮賜座,問其法號。僧人答道:“貧僧法號般若多羅。”國王聽了,合掌道:“原來就是吾國不如密多尊者法嗣。元通禪師回國,備稱功德。”隨奉寶珠,尊者接了寶珠。三位王子出得宮來,見了尊者。尊者欲試其所得,乃以所受寶珠,問三位王子:“此寶光有能及此否?”第一月淨多羅與第二功德多羅同聲答道:“此寶七寶中貴重無二,非尊者道光力,孰能受之?”惟第三菩提多羅答道:“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衆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衆光中智為上。師如有道,其寶自光;衆生有道,心寶亦然。”尊者嘆其辨慧,乃復問道:“於諸物中何物無相?”答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尊者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答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答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知是法嗣,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即以寶珠拜還王所,不受。稽首辭王並三位王子,出朝飛步而去。後有贊揚菩提多羅三殿下辨慧五言四句。詩曰:莫載惟法性,人我皆具中。
天生菩提祖,獨悟無上宗。
卻說三王子,自與般若多羅尊者辨論法性,尊者知是法嗣,辭謝王去後,他卻在宮朝夕衹是打坐修道。一日,香至王厭世,二王及諸妃嬪等號泣欲絶。惟獨三王子在父王柩前入定七日七夜,出定來,對衆說道:“汝等休要悲號太過,當盡事死事生的道理。我於定中已知父王賢聖,上登極樂。”衆方安慰。三王子乃求出傢,二王苦留不住。正纔出得國門,忽遇般若多羅尊者,道:“汝來也。”三王子喜不自勝,乃拜尊者,從行到淨剎中,受具戒。尊者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輾轉,乃至於我。我今囑汝聽吾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
果滿菩提園,葉開世界起。
卻說三王子菩提多羅,正名開士,非他凡等,乃是初祖達摩大師。般若多羅便是二十七祖。般若尊者既以大法付達摩祖師,祖師因問尊者說:“弟子得法後,宜化何國?”尊者答日:“汝得法後,俟吾滅度六十餘年,當往震旦國闡化。”祖師曰:“彼有法器,堪繼吾宗,千載之下,有留難否?”尊者答曰:“汝所演化方,得菩提者,不可勝數。吾滅度後,彼有劫難。水中文部,善自降之。汝至時,南方不可久留。聽吾偈曰: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尊者說偈,一日呼達摩近前,復演八偈,皆預為訐言。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人目。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捨利如雨。當時衆信收了捨利,建塔安瘞。達摩祖師自尊者示寂,乃於國中尋得一清寧觀宇,在內面壁而坐,按下不提。卻說元通自受了不如密多尊者度語,回國閉關入定多年,被祖師彈關四下,不言而去。一日關內有聲。左右行者忙啓關,衹見元通開眸問道:“誰到此動吾關門?”行者答道:“有三王殿下到此,手彈關門四下。”元通道:“曾說何話?”行者道:“不言而去。”元通合掌道:“善哉!善哉!吾師昔日示寂,已盡言矣,吾豈忘失?”行者便問師尊:“這是何意?”元通答曰:“吾昔年遠隨吾師東行,化緣普度,一路根因緣識,尚有未盡變化。乃今閉關,非示寂忘卻前因以遺後也。正為了明此緣,尚留世法。殿下之四彈關門者,教吾不忘四緣不了之因也。”行者聽得,又問師尊哪四緣。元通答道:“汝等衹知出傢雖然是了生死大事,哪裏知道是報四重大恩。”行者問道:“何謂四重大恩,我等不解。”元通答道:“人生在世,要知天地蓋載之恩,日月照臨之恩,皇王水土之恩,父母養育之恩。若不知報此四重大恩,出傢何用?”行者道:“我等出傢念佛修善,就是報恩。”元通道:“這雖是,未盡為是。”行者道:“如何方盡了是?”元通答道:“衹要莫使人說我等不忠君王,不孝父母,衹要我等苦行實修,要完全了這』忠孝『二字。”行者聽了,合掌稱贊。又問道:“師尊,殿下彈關,豈止這四重大恩一件,卻還有他意否?”元通道:“四彈之意,四事之教我者頗多,非汝等所知。我自收拾於不言不知之境,所以殿下不言,正謂他不言之教耳。”元通言畢,依舊閉目入定。左右行者仍閉關門。
這元通哪裏是入定為自己成就功行,卻乃為東行完了未結之局。四彈之教,他卻推廣到“四裏”身上,說:“我當初隨師到靈通關,說破了那雨裏霧四人。彼時雖開度了他,衹恐他們尚未盡化,流蕩着在不明人心地。我如今衹得神行遠近道路村落,把個寡欲廉靜四德,變更這』四裏『心情,方為不滲漏的功德。”衹這一片心性,假作閉關,乃神遊道路,卻來到昔日惺惺裏中,見卜漁父、卜公平已故。漁父之子,得了笑不老靜定之方,弱體復壯。卜公平之子,衹因他父刻薄,不明心地,雖得了靜定功夫,卻又時作時輟,那刻薄舊病兒尚然未改。既故了,留害其子,蒙然愚昧。況又是那姦巧海蜃輪回化生。元通神遊到得裏中,雖說是神遊,他卻不是凡人陰魂,乃是久修和尚,陽神顯化有形。這愚昧之子雖然頑冥不靈,卻因其父在日,得僧普度微力,偶發一念,與漁父之子說道:“往劫真僧將復至此,當修齋供以待。”漁父之子信其言,乃設齋供。次日,果有一僧到門。卜家大小都說:“呆子說話,今日如何奇中?”漁父之子見和尚進門,便把呆子話嚮元通和尚說道:“我傢有一個愚昧之人,卻說了一句奇中話,今日果驗。”和尚問道:“何言奇中?”答曰:“他說道:』往劫真僧,將復至此,當修齋供以待。『今日師父到來,想是前因。”和尚笑道:“果是前因。”漁父之子乃問道:“師父法號?從何方來?”和尚答道:“山僧無號,衹以和尚稱便是。-若問我何方,也無定處。且問施主何姓何名?”漁父之子答道:“小子姓卜名垢,這是我族弟名淨。曾聞先世有聖僧過,度脫父老輩。不知師父到此何事?”和尚答道:“山僧有未了之願欲完,路過到此,因而化緣。”卜垢道:“已設下齋供,請師父少留一飯。”卜淨見了,卻又昏昧,問道:“和尚哪裏來的?因何留他齋飯?”卜垢笑道:“真是愚頑!早時說的,此時如何便忘?和尚道:“闇昧覺照反復,俱從未淨根因。”卜垢問道:“師父,根因何在?”和尚乃合掌,口誦一聲”彌陀佛“!那卜淨也隨着和尚,口念了一聲,便破愚頑而啓慧,開昏昧而成聰,乃嚮和尚稽首道:“小子生來黯昧,惟知饑索食、寒索衣,不知天高地厚,安識古往今來?今聞師父一聲佛號,便似幽𠔌見天,寒霜遇日。往昔根因,從此識也。”和尚道:“你既識了根因,能歸淨業,行行不昧,真如自成正覺,若忘彌陀正念,恐又復障礙。”卜淨稽首禮謝。後有贊嘆一聲佛號頓開愚蒙小贊:佛即是心,無心佛在何處?心即是佛,有心佛又非真。有有無無,何處是佛?衹在那一聲感應,便啓愚還覺;又恐定靜不常,昏愚復昧,所以千聲萬句,念念叫省。
卜垢見卜淨禮謝和尚,說的言語合理,且是明白,便也合掌稱誦功德,說道:“蒙然蠢陋,承師一言,大開覺悟。小子不知此大因緣自何感召,卻是靈通垂庇,卻是衆生有緣,還是偶然奇中?”和尚道:“感召之因,為義最大,說之則小。凡惟慧照,自得其因。”和尚說畢,齋供已備。吃了齋飯,忽然屋裏走出一個老婦人來,嚮和尚說道:“師父,我方纔午睏,見卜公平丈夫托夢與我說,衹因他在日刻薄,自恃伶俐太過,當有此子,往劫就是師父點明他定靜功夫,他不當時行時止,這刻薄依舊未改。今承師父道力宏深,得度明了他子,叫他又不可復恃伶俐刻薄,又使他不能往生善地。”和尚道:“汝不夢不說,山僧已久知這段因果。衹是靜定功德,汝等到今尚復知否?”卜垢道:“小子深知。”卜淨道:“小子卻未深知。”和尚道:“往業未消,空費口傳心授。”
這卜淨勉強習學跏趺,妄演靜定,方纔閉目端坐,忽然似夢非夢,見兩個赤發藍面精怪,一個口稱渾沌子,一個口稱睿智生,兩個在卜淨面前,爭鬧不息。衹聽得混沌子把睿智生駡道:“你這精細怪,怎麽斲破我本來囫圇竅?”那睿智生也駡道:“你這愚蠢物,怎麽蒙蔽我虛靈不昧真?”一個道:“你馳神耗精,聰明何用?”一個道:“你幽昧昏暗,蒙懂何知?”一個道:“我悖慤自守,一任春秋來往,被你開發得知來知往。”一個道:“我推測為用,頗知上下古今,被你蒙蔽得遺今忘古。”一個道:“操戈逐儒生,衹因你提撕警覺。”一個道:“朽木比宰予,衹為你寤寐晨昏。”一個道:“似我樸素渾堅,乃入道之質,比你澆灕成性,天真喪而壽算虧,豈能長生不老?”一個道:“似我靈通虛應,乃察理之姿,比你魯鈍癡呆,穎悟少而智識昏,怎能參玄了道?”混沌子大怒起來,駡道:“你誇圓活,乃是個雞卵,外活潑而中混沌。”睿智生暴躁起來,駡道:“你逞堅確,乃是那翁仲,外人類總塊石頭。”混沌子道:“我是石頭壓卵,彼惡敢當我?”睿智生道:“我雞卵樣鐵錘,把石頭擊成齏粉也。”和尚見卜淨眼前現了這段情景,便看着卜垢,他卻綿綿若存,寂然不動,便叫一聲:“卜垢!清寧觀宇,靜剎關中,自有你功果!”把卜淨也喝一聲道:“蜃妖兀自留氛,你不九轉彌陀,其如怎成淨業?”和尚說畢,倏忽不見。他兩個都坐地驚醒,卻不見了和尚。卜垢於定中,明明聽得和尚說:“清寧觀宇,靜剎關中,自有功果“,乃默記在心。這卜靜被兩怪爭鬧了一番,便復昏憒,懨懨成病,反恨和尚鬍塗說壞,遂而一劫遠投,按下不提。
且說卜垢得了和尚靜定功果,一心想起淨剎清寧去處。知國度中有,乃離傢別業,走到國中,訪入淨剎。衹見一個行者,守着個禪關,他便問行者:“關內師尊可得瞻仰否?”行者道:“師尊有戒,我不敢啓關與你瞻仰。”卜垢衹得在關門前稽首。方纔禮畢,衹見半空中一道毫光,自個觀宇處飛騰而起。卻是哪座觀宇,下回自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回南印度王建佛會 密多尊者闡禪宗 | 第二回道童騎鶴闖妖氛 梵志惺庵留幻法 | 第三回蒲草接翅放青鸞 槍棒化蛇降衆少 | 第四回衆道徒設法移師 說方便尊者開度 | 第五回三尖嶺衆賊劫庵 兩刃山一言化盜 | 第六回本智設法弄師兄 美男奪俏疑歌妓 | 第七回純一報恩留長老 酒傭懷忿算高僧 | 第八回巫師假托白鰻怪 尊者慈仁螻蟻生 | 第九回擾靜功頑石化婦 報仇忿衆惡當關 | 第十回賽新園巫師釋道 靈通關商客持經 | 第十一回兇黨回心因善解 牛童正念轉輪回 | 第十二回元通說破靈通關 梵志擴充法裏法 | 第十三回指迷人回頭苦海 持正念靜浪平風 | 第十四回破幻法一句真詮 妙禪機五空覺悟 | 第十五回茶杯入見度傢僧 一品遺書薦梵志 | 第十六回弄戲法暗調佳麗 降甘霖衆感巫師 | 第十七回賽新園復修舊廟 東印度重禮真僧 | 第十八回二十七祖傳大法 達摩老祖度元通 | 第十九回清寧觀道副投師 輪轉司元通閱捲 | 第二十回陶情逞能誇造酒 風魔設法警陶情 | 第二十一回妾婦備細說衷腸 王範相逢謀道路 | 第二十二回詠月王陽招諷誚 載酒陶情說轉輪 | 第二十三回貪嗔癡路過分心 清寧觀僧投老祖 | 第二十四回神司善惡送投生 和尚風魔警破戒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