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思考 》 天命所歸是大國 》
第18節:18
王小東 Wang Xiaodong
第二,我們的精英,我們的知識分子,必須擺脫1980年代以來的“逆嚮種族主義”。所謂逆嚮種族主義,是我1996年在《明報月刊》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來的,簡單地講,就是1980年代以來在掌握話語霸權的知識精英中盛行的文明觀和歷史觀。這是一種民族自虐、民族自殘的文明觀和歷史觀,想證明或想說的衹有一句話:中華民族從原始祖先時起就是個劣等民族。這種文明觀和歷史觀原本缺乏最起碼的事實根據和邏輯論證,僅僅是精英和知識分子的一種因在“文革”中受了迫害而産生的對於國傢和民族的怨懟,值得同情卻嫌狹隘,然而,就是這麽一種狹隘的怨懟之情,卻成了我國社會科學的一種主要範式。無數的知識分子把聰明才智浪費於其上,以為自己發現或創造了什麽偉大的思想、學術,實際上卻僅僅是一種狹隘的發泄,後世將對這些“偉大的思想、學術”不屑一顧;無數的知識分子把油墨紙張浪費於其上,由此謀得進身之道,這些筆墨紙張實際上是被製造成了垃圾。這個樣子的精英和知識分子,不要說不夠大國國民的標準,根本就不夠任何一個國傢國民的標準。
第三,對於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東西持一種開放的胸襟,好的東西該學習就學習,决不抱殘守缺,這也是一個大國的精英及知識分子之必須。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一些中國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了逆嚮種族主義的荒謬,隨之而起的是90年代民族主義在公衆之中的復蘇,於是,一些知識分子就又拿着文化保守主義來討巧了。這對於中國成為一個大國之中的大國同樣是有害的。古代中國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中相對於世界其他地方是優越的,所以逆嚮種族主義是錯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古代中國的一切東西都比當時世界的其他地方優越,更不是說古代中國的一切東西比現代世界的其他地方優越。可以明確地說,即使是古代中國那些比當時世界其他地方優越的東西,放到現代世界來,就顯然是落後的,否則,中國就不會有1840年以來的挫折和恥辱。這裏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認為儒傢政治制度比西方民主之更優越的“新儒傢”或“文化民族主義”謬論上面。如果你擔心中國過於激進地推進民主製會妨礙社會穩定,打斷現在尚為健康的經濟發展,建立不起一個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所以要謹慎、漸進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那麽,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觀點;但是,如果你說中國古代的儒傢政治制度就是比西方民主製好,那麽,這如果不是出於無知的話,就是完全出於一己之私,而根本不考慮國傢和民族的前途。即使我們不談哪個制度更正義的問題,僅就制度的長期效率和長期穩定性而言,現代西方民主製確實大大優於人類以往的所有其他政治制度。中國不實現民主製,就不可能成為大國之中的大國,不可能成為世界的領導者,中國甚至很難長期保住今天的地位。儒傢傳統中有許多至今看來仍舊優越的東西,但决不是它的政治制度,而我們的“新儒傢”或“文化民族主義者”卻偏偏把弘揚的焦點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所以我說這是一種謬論。除了民主製之外,我們的精英及知識分子在科學方面尚有嚴重的欠缺。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古代在科學方面確實有比不上古希臘之處,不要動不動就搬出李約瑟來。就近現代而言,確實有一部分中國人在科學方面表現出了極高的學習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西方科學的精髓,然而,就整體而言,中國的精英及知識分子仍舊缺乏科學精神,甚至缺乏邏輯思維能力,沉溺於玩弄詞藻甚至沉溺於迷信。其實,逆嚮種族主義也恰恰是缺乏科學精神,缺乏邏輯思維能力的一種表現。中國的精英及知識分子,乃至全體國民,必須大大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使自己免遭開除球籍。
第四,大國的國民必須具有尚武精神。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傢和民族,其國民缺乏尚武精神卻能夠崛起的。我們的祖先在把中國成就為世界文明的中心的過程中,是充滿了尚武精神的,衹是自宋以降,中國的尚武精神由於缺乏遠見的內部政治考慮而衰敗了,由此,中國走上了一條屈辱的道路:常常在國力遠遠超過對手的情況下被打敗,被奴役,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教訓。而在這個問題上,“新儒傢”或“文化民族主義”卻和逆嚮種族主義結成了一個奇怪的非神聖同盟:他們都極力地攻擊、詆毀尚武精神。“新儒傢”或“文化民族主義”鼓吹所謂儒傢的“主和哲學”,說是這樣就能“從儒學中開出永久和平”,卻全然不顧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和平就離不開尚武精神。而逆嚮種族主義者就更缺乏邏輯,他們一方面嘲笑中國人缺乏尚武精神,因而是劣等民族,另一方面卻對中國人任何一點尚武精神的表現都斥責為“義和團”,加以詆毀。所以說,尚武精神的缺失,也是中國國民目前與大國國民所應有的形象和靈魂距離較大的方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1 | 第2節:2 | 第3節:3 | 第4節:4 | 第5節:5 | 第6節:6 | 第7節:7 | 第8節:8 | | 第9節:9 | 第10節:10 | 第11節:11 | 第12節:12 | 第13節:13 | 第14節:14 | 第15節:15 | 第16節:16 | | 第17節:17 | 第18節:18 | 第19節:19 | 第20節:20 | 第21節:21 | 第22節:22 | 第23節:23 | 第24節: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