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食物鏈條的全過程控製
食物美元分配結構的轉換,與食物生産鏈的高度集中相伴隨,從種子、除草劑的購買,到農場融資以及零售,都是如此。例如,美國的一個公司的發言人說,Philip
Morris和Nabisco的合併,會拿走美國食物美元的近10%價值。而在加拿大,3傢公司,控製了超過70%的化肥銷售;5傢銀行,提供了絶大部分的農業信貸;2傢公司,控製了超過70%的牛肉包裝;5傢公司,支配了食物的零售。這麽高的壟斷,使得涉農企業,可以輕易地以較高的價格賣給農民投入品,而以較低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
更為嚴重的是,高壟斷及其不斷的集中和發展,在進一步擴張其利潤空間。農民、消費者甚至政府,越來越無法選擇,衹能接受食品公司開出的菜單!
密蘇裏大學的農業社會學家比爾?赫弗南(Bill
Heffernan)說,通過不同的食物生産者之間的兼併、接管、聯盟等方式,産生了更為集中的食品産業集團,這些集團現在通過“無縫的縱嚮聯合,控製了從基因到超市貨架的整個食物體係”。比如,以孟山都和嘉吉(Cargill)建立夥伴關係為例,它們控製了種子、化肥、農藥、農場信貸、𠔌物收購、𠔌物加工、牲畜飼料、牲畜生産與宰殺,以及許多著名的産業化食品品牌。對嘉吉這樣的公司來說,這樣的聯合使他們極大地加強了對成本的控製,從而産生顯著收益。但對於一個種植玉米的農民來說,他別無選擇。想購買種子?如果嘉吉公司是方圓100英裏範圍內的唯一的農資和儲運公司,他又衹賣幾種孟山都生産的專用於其壓榨、儲運或飼料加工的玉米種子,你就衹能買這幾種。你如果不種孟山都的種子,你就找不到一個能賣出你玉米的市場。需要種子貸款?你得去嘉吉擁有的埃爾斯沃思(Ellsworth)銀行,你得告訴他們你用來買孟山都的種子,嘉吉的Saskferco牌化肥。一旦玉米成熟,如果你不接受嘉吉所說的收購價,你就衹能拿這些玉米去喂你的豬了!即使喂了豬,你想賣高一點兒的肉價,對不起,衹有嘉吉的Excel公司買你的豬肉。你若要繼續躲開嘉吉,脫離傷心的鄉村生活,移民到城市去。你就成為了那60%的被破産兼併的失敗農民中的一員。但即使你逃難到城市,仍然擺脫不了他們的控製:你買的玉米片,是嘉吉提供的面粉生産的,其他的食物都與嘉吉有關,因為本地不接受嘉吉指定生産方式的農民,都像你一樣破産移民了,你吃不到本地的粗燕麥了,你衹能買工業化玉米片,而主要的工業化玉米片,都是由嘉吉生産或供貨的。貨架上的大品牌玉米片,價格似乎都是那麽高,因為這些公司總可以讓市場供不應求。
赫弗南警告說,伴隨食品聯合體縱嚮一體化的鞏固,“全球食品體係中,給獨立農戶留下的空間,已經微乎其微了。”農民們在加入食品公司聯盟的合同面前,面臨另外一種嚴峻的選擇:“要麽接受,要麽走人。”過去20年,美國按訂單生産的農産品,從10%上升為35%,超過原來的3倍。食品體係中如此之高的集中度,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傢和地區、越來越多的農戶,在面臨食品公司給出的合同前,別無選擇。
在北美,三個食物聯合體(ConAgra/Dupont、Cargill/Monsanto和Novartis/ADM),已經將北美市場的食品鏈控製,並逐漸擴散至全球。圖2-2僅是其中一個聯合體的控製圖。
圖2-2
一個聯合體的控製圖
資料來源:國際觀察研究所WORLD WATCH,here Have All the Farmers Gone?September/October 2000。www.grassorganic.com/files/Where_Have_All_ the_Farms_Gone.pdf。
當食品聯合體不斷擴大其食物美元份額時,也在不斷地擴大其政治影響力。時至今日,已經毫不奇怪,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包括補貼、稅收優惠、環境立法等,從國內到國際,都不再有利於農戶。比如,食品聯合體掌控了私人與公共部門領先的農業研究機構,使得像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這樣的本應代表農民利益的機構,居然會幫助開發種子絶育技術。這種生物工藝,衹能讓農民們更加依賴種子公司。在有些情況下,這些影響是間接的,比如在政府資助的决定上。但即使這樣,有時的研究傾嚮也非常露骨。比如,當Novartis公司提供2500萬美元去資助一個研究機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去開發生物技術時,其中一個條件就是Novartis公司有第一選擇權,去拒絶任何可能取得專利的發明。在這種情況下,受到資助的伯剋利分校,就有很強的激勵去開發絶育種子,從而將利潤從農民手中移走,而非開發有利於農民和公衆利益的技術。即使是一些名為為農民謀利益的政策,比如農産品貿易自由化,最終都是由食物貿易商、加工商、分銷商等控製和鼓吹的。最終,農産品貿易自由化被寫入GATT(關貿總協定),並進入WTO條款中。在此之前,許多國傢都有一個保證其農民就業和收入的本國食物體係,但伴隨食物帝國的侵入,這些國傢的保護都被去除。食物巨頭們讓世界各國的農民去進行全球範圍內的直接競爭,而坐收漁翁之利。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估算過16個加入GATT的發展中國傢的狀況,得出如下結論:“據普遍報告,總體趨勢是農場走嚮集中”,小農進一步被邊緣化,農村貧睏和失業狀況更加惡化。在這樣一個世界體製下,小農微薄的農業利潤不斷被瓜分,瓜分到最後,連自己的生産成本都沒有辦法補償。此處可引用一下UNDP《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中人類發展報告處處長凱文?霍金斯的一個評論:”在自由市場的花言巧語和強調公平競技場優點的背後,鐵的事實是一些世界上最窮的農民被迫進入與工業國傢的財政部而不是北部農場主的競爭。”也就是說,在WTO自由貿易體製下,世界各國的産糧農民,實際上是被迫在跟美國的財政部競爭,而不是在跟美國的農民競爭。表面看來,好像是各國的農民在打糧食,美國的農民也在打糧食,各國農民在跟美國的農民競爭。可是美國的産業化農民,其收入的1/3來自政府補貼,這也就意味着,至少他的價格可以大大低於其生産成本銷售,在價格上,他國農民根本沒有優勢。
況且,美國産業化農場通常有幾千英畝的土地,發展中國傢的小農,土地面積狹小,比如中國,一個農戶的家庭農場,平均6~7畝地,合成英畝,衹有1畝。而美國通常是一個農民經營整個農場,而中國則是一個家庭綁在這1英畝地上,如何跟美國競爭?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各國的農民種什麽,什麽不賺錢,是必然現象,不僅中國如此,即使在美國,家庭農場也是如此。農民養什麽,什麽也不賺錢,因為美國低價銷售出來的糧食,用做飼料,去養羊、豬、雞等。上遊的産品已經便宜許多了,下遊的産品自然便宜。美國加入世界自由貿易體係的,又幾乎都是機械化的養殖場,豬肉、牛肉、羊肉、所有奶製品的價格,都會比你低,所以發展中各國的農民養什麽,什麽都不賺錢。這是我這幾年在農村調查,聽到農民最多的反應—種什麽,什麽不賺錢;養什麽,什麽也不賺錢。這是目前的自由貿易體製帶來的一個必然結果,這是WTO主張的農産品自由貿易在發展中國傢擴張的一個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