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病隙碎筆   》 第18節:病隙碎筆2(5)      史鐵生 Shi Tiesheng

  十五
  這不見得是應該忍耐的、狹隘又渺小的困苦。失去愛情權利的人,其人的權利難免遭受全面的損害,正如愛情被貶抑的年代,人的權利普遍受到了威脅。
  說殘疾人首要的問題是就業,這話大可推敲。就業,若僅僅是為活命,就看不出為什麽一定比救濟好;所以比救濟好,在於它表明着殘疾人一樣有工作的權利。既是權利,就沒有哪樣是次要的。一種權利若被忽視,其他權利為什麽肯定有保障?倘其權利止於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徵,牛和馬呢?設若認為殘疾人可以(或應該,或不得不)在愛情之外活着,為什麽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認為他們也可以在教室之外、體育場之外、電影院之外、各種公共領域之外……而終於在全面的人的權利和尊嚴之外活着呢?
  是的是的,有時候是不得不這樣,身體健全者有時候也一樣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滿愛情者並不衹是殘疾人呵!好了,這是又一個關鍵:一個未得奬牌的人,和一個無權參賽的人,有什麽不一樣嗎?
  十六
  可是且慢。說了半天,到底誰說了殘疾人沒有愛情的權利呢?無論哪個鐵生,也不能用一個虛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論點吧!當然。不過,歧視,肯定公開地宣佈嗎?在公開宣佈不容歧視的領域,肯定已經沒有歧視了嗎?還是相反,不容歧視的聲音正是由於歧視的確在?
  好吧,就算這樣,可愛情的權利真值得這樣突出地強調嗎?
  是的。那是因為,同樣,這人間,也突出地強調着殘疾。
  殘疾,並非殘疾人所獨有。殘疾即殘缺、限製、阻障。名為人者,已經是一種限製。肉身生來就是心靈的阻障,否則理想何由産生?殘疾,並不僅僅限於肢體或器官,更由於心靈的壓迫和損傷,譬如歧視。歧視也並不限於對殘疾人,歧視到處都有。歧視的原因,在於人偏離了上帝之愛的價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會功能去衡量,於是善惡樹上的果實使人與人的差別醒目起來。榮耀與羞辱之下,心靈始而防範,繼而疏離,終至孤單。心靈於是呻吟,同時也在呼喚。呼喚什麽?比如,殘疾人奧運會在呼喚什麽?馬丁·路德·金的夢想,在呼喚什麽?都是要為殘疾的肉身續上一個健全的心途,為隔離的靈魂開放一條愛的通路。殘疾與愛情的消息總就是這樣縈縈繞繞,不離不棄,無處不在。真正的進步,終歸難以用生産率衡量,而非要以愛對殘疾的救贖來評價不可。
  但對殘疾人愛情權利的歧視,卻常常被默認,甚至被視為正當。這一心靈壓迫的極例,或許是一種象徵,一種警告,以被排除在愛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愛情的不熄夢想,時時處處解釋着上帝的寓言。也許,上帝正是要以殘疾的人來強調人的殘疾,強調人的迷途和危境,強調愛的必須與神聖。
  十七
  殘疾人的愛情所以遭受世俗的冷面,最沉重的一個原因,是性功能障礙。這是一個最公開的懷疑--所有人都在心裏問:他們行嗎?同時又是最隱秘的判决--無需任何聽證與申辯,結論已經有了:他們不行。這公開和隱秘,不約而同都表現為無言,或苦笑與哀憐,而這正是最堅固的壁壘、最絶望的囚禁!殘疾人於是乎很像卡夫卡筆下的一種人物,又很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裏的哭魂。
  難言之隱未必都可一洗了之。史鐵生和我,我們都有些固執,以為無言的堅壁終歸還得靠言語來打破。依敝人愚見,世人所以相信殘疾人一定性無能,原因有二:一是以為愛情僅僅是繁殖的附庸,你可以子孫滿堂而不識愛為何物,卻不可以比翼雙飛終不下蛋。這對於適者生存的物種競爭,或屬正當思路,可人類早已無此憂患,危險的倒是,無愛的同類會否相互欺壓、仇視,不小心哪天玩響一顆原子彈,辛辛苦苦的進化在某一個傍晚突然倒退回零。二是缺乏想象力,認定了性愛僅僅是原始遺留的習俗,除了照本宣科地模仿繁殖,好歹再想不出還能有什麽更美麗的作為,偶有創意又自非自責,生怕混同於淫亂。看似威赫逼人的那一團陰雲,其實就這麽點兒事。難言之隱一經說破,性愛從繁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殘疾人有什麽性障礙可言?完全可能,在四面威逼之下,一顆孤苦的心更能聽出性愛的箴音,於是奇思如涌、妙想紛呈把事情做得更加精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病隙碎筆1(1)第2節:病隙碎筆1(2)第3節:病隙碎筆1(3)第4節:病隙碎筆1(4)
第5節:病隙碎筆1(5)第6節:病隙碎筆1(6)第7節:病隙碎筆1(7)第8節:病隙碎筆1(8)
第9節:病隙碎筆1(9)第10節:病隙碎筆1(10)第11節:病隙碎筆1(11)第12節:病隙碎筆1(12)
第13節:病隙碎筆1(13)第14節:病隙碎筆2(1)第15節:病隙碎筆2(2)第16節:病隙碎筆2(3)
第17節:病隙碎筆2(4)第18節:病隙碎筆2(5)第19節:病隙碎筆2(6)第20節:病隙碎筆2(7)
第21節:病隙碎筆2(8)第22節:病隙碎筆2(9)第23節:病隙碎筆2(10)第24節:病隙碎筆2(1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