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的来历是怎样的?
要知道“狼烟”的确切含义,先须对烽烟有一简单了解。烽烟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系统中的一项重大发明。用以传报警情,是军中之耳目,备受军事家的重视。烽烟最早见于史传的时间,在西周就有周幽王为博宠姬褒姒嫣然一笑,而不惜烽火戏诸侯。
首次提到狼粪用于烽烟这一观点的是唐代段成式,他在《酉阳杂俎》中写道:“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宋人陆佃沿袭此说并加以发挥,其著《埤雅.释兽.狼》中就记有:“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直上,可见自唐以后,狼粪用于烽烟这一观点传承有自。
狼粪用于烽烟也确实见于唐宋时有关传世典籍。杜佑《通经总要》前卷5都载有燃放烽烟之薪中,除蒿艾、苇条、茎叶、牛羊粪、草之外,还有“狼粪”夹杂其中。据此,有人就认为“狼烟”即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第一,说狼烟为取“狼粪”所燃放烽烟之薪,用的最多的还是蒿艾、苇条、茎叶、牛羊粪和草,“狼粪”仅是其中之一,以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作为“狼烟”,有以偏概全之感。第二,就唐代置烽、施烽的历史实际推断,也不会有“狼烟”为专取狼粪所燃之烽烟这一情况出现。有关唐代置烽的情况,《武经总要》有:“唐法:凡边城候望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岗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在烽烽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唐代不仅在边关要津置烽燧,也在内地置燧。盛唐时,自安远门西尽唐境约1000公里,如按《武经总要》所载,平均30公里置一烽,则唐代在西北的烽火台,就有300多座,而在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中所见唐代敦煌一地的烽火台就达16座之多,那么唐代在西北的烽火台要远远超过400座。按《烽式》规定,每日早晚烽火台放烟一炬报平安,有警烟一昼夜须行1000公里。从西域发起的烽烟最多五六天即可报到万里之外的长安王廷。如果按古烽火用狼粪的说法,哪里找来数量难以估算的狼粪用于燃放烽烟呢?史书也未见烽火台侧近有养狼取粪的记载。烽烟之薪更多取的是羊马粪,可从羊马城中取,至于蒿艾、苇条、茎叶、草之类则为本地所产,每到秋季只须差烽子戍卒去采集即可。
这样看来,足可证明“狼烟”说成取狼粪所燃之烽烟是缺乏依据的。
长城工程施工作业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长城的构筑,首先是从战略上按照王朝中央的国防方针和完成战略、战役任务的要求,选定长城的大体位置。其次再从战术上根据敌情、地形条件,选定各防御要点和将这些要点连接起来的墙、壕的具体位置,进而展开施工。当时对工程的作业的指导原则是“因地形,用险制塞”。历代修筑长城选址取决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制约于一定地理环境,选择山与海、山与河、山与山之间的地形地貌构筑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险阻敌,既可克敌制胜,又可节省物力人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齐国以黄海、泰山、黄河险阻,构筑了齐长城;秦汉在高阙、阴山、大青山等险阻修筑了东至辽东的秦汉长城;明代利用渤海、燕山修筑了蓟镇长城,设置了“两京锁钥”的山海关,在千里河西走廊,在银光闪耀的祁连雪峰与黑山之间,修建了河西重镇嘉峪关,明代还利用燕山与 蒙古高原、太行山、恒山相连又相错的山势,构筑外长城和内长城,安置了内三关与外三关,在山西偏关,宁夏银川、甘肃景泰等地与黄河相交,利用黄河与贺兰山、祁连山之间的险要地形修筑长城,这样利用的河、海、天然险阻选址的例子在长城修建中比比皆是。
当年修建长城的材料是怎么运上山的?
根据记载,当时搬运材料上山的办法大约有三种:一是人力搬运,用人背、肩扛、筐挑、扛子抬,有的还采用把人排成队,依次传递的方法。二是简单的机具运输,如小车推、滚木、撬棍或山上安装绞盘把巨大石块绞上去,在深沟峡谷运送材料还采用了“飞筐走索”的办法,把砖瓦石灰装在筐里从两岸拉固的绳索上滑溜过去。三是利用动物运输,传说古人曾用善于爬山的毛驴、山羊等,毛驴驮砖、山羊角系砖,以代替人力运输。
古时修筑长城的主要劳力是什么人?
★长城修建工程中的劳力来源,大约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服役的士卒,这是修筑长城的主要力量。如秦始皇时修筑的长城即是大将军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后,以三十万大军戍防并修筑的。二是征调的民夫,这是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各个朝代修筑长城都大量强征民夫,据史载,每次修筑长城征调十万、数十万,甚至百余万劳力的情况屡见不鲜。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在秦汉时候,有一种刑罚叫做“城旦”,就是罚去修长城的人。此刑甚为苛酷:白天要轮流巡守,夜间才让筑城。刑期4年。四是巧立许多名目,强迫劳动人民修筑长城。
修筑长城的经费主要来自何处?
长城工程修筑经费主要靠封建政府的财政拨给,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代修筑长城的目的及当时客观形势不同,对长城工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财政投入多少各个朝代各个时期都不尽相同,并且兴建时期常根据形势而有变动。秦汉时期是万里长城工程兴建的高峰,因而这一时期长城工程经费的需求很大,尤其秦和西汉前期更为突出。当时长城工程经费所依靠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田租(土地税)和口赋(人口税)。秦时税率较重,田租为什一之税,汉时税率比秦代有所减轻。汉初为筹措国家财政经费还税及人身,每人到3岁时开征口赋,后又调整为7岁,税率20—30钱。此外尚有算赋,即对15~56岁的成人课税,初为每人120钱,后因人口增加,税钱有所减少。这些都是成为长城经费的主要来源。除田租、口赋外还有户赋、关税、算缗钱以及牲畜税等,特别在汉武帝时期,对外用兵,为筹措军费、修筑长城、加强边防经费,还实行了盐、铁、酒类专卖政策,以便增加政府收入。后来由于战争旷日持久,财政消耗极大,正常收入已不足以支付使用,统治者又采取卖官鬻爵、入钱赎罪等非常性收入措施。以至西汉后期至东汉年间,社会经济衰败,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秦汉以后各朝修筑长城工程的经费,也主要来自田租和户税,直到明代,始增田赋加派,即在正赋正额之外再加征一部分。加派始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其后加派逐步加剧。在军费上所加的赋税日益庞大,至明末边饷加派高达900万两,使农民再也无法承受,加速社会经济破产。长城工程主要用于军备,构成国家强大的屏障工程体系。但由于工程浩大,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巨大,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国家财政承受能力,成为百姓的沉重负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