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明朝滅亡的真相 The truth of the Ming demise 》
3、大明帝王篇
林洛 Lin Luo
3.1.萬歷之怠工
後張居正時代的萬歷開始了他的怠工生涯。
我在《明史》中稍稍摘錄了萬歷不作為的情況。
萬歷二十九年,法司請熱審,不報。
萬歷三十年,法司請熱審,不報。
萬歷三十一年,吏部奏天下郡守闕員,不報。
萬歷三十二年,閣臣請補司道郡守及遣巡方御史,不報。
萬歷三十四年大學士瀋鯉、?賡請補六部大僚,不報。
萬歷三十五年,給事中翁憲祥言,撫、按官解任宜候命,不宜聽其自去,不報。刑部請發熱審疏,不報。
萬歷三十九年閣臣請釋輕犯,不報。
萬歷四十五年,鎮撫司缺官,獄囚久係多死,大學士方從哲等以請,不報。
畿南大饑,有司請振,不報。閣臣法司請熱審,不報。
萬歷四十六年,有司請熱審,不報。遼師乏餉,有司請發各省稅銀,不報。
萬歷四十七年,也就是薩爾滸大戰的那年,百官伏闕,請視朝行政,不報。
這裏簡單解釋一下,熱審是個什麽意思。
明朝錄囚制度主要就是會審,開始於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詔規定了法司論囚疑獄之程序,要求司法官吏在正常審判程序完成之後,罪犯判刑並在執行之中,對於重大案犯舉行定期會官審錄。到了明宣宗時期,敕令三法司:“聯體上帝好生之心,惟刑是恤,另爾等詳覆天下重獄,而犯者遠在千萬裏外,需次當决,豈能無冤在?”此後,會審制度作為一種定製被確定下來,大凡重囚的會審、冤錯案件的平反、淹獄的清理;罪行的減等遣發、枷號的疏放、乃至赦免的執行、因氣候變異而疏通獄囚等等,都是這一制度涉及的範圍。
明代會審制度主要有三種:(1)秋審制度,它是以中央寺、府、部、院、司等機關主要官吏在每年鼕至前共同審錄重大案件為內容的制度。在《大明律》中即有此項記錄:“直隸去處,從刑部委官與監察御史,在外去處,從布政委官與按察史公同審决。”(2)朝審制度,這是以三法司與公、候、伯等爵高位重者,在每年霜降後共同審錄重囚的制度。(3)熱審制度,即每年小滿後十餘天至六月止,由於天氣炎熱,獄囚監禁過久,需要清理牢獄,由五府、六部、六科協同三法司盡快處理輕罪犯者的制度。
我們可以看到,明代的熱審制度是一種體恤民情,安撫民心的政策,比如中國歷朝歷代每逢節日慶典或者皇帝大婚大壽,都是要進行大赦的,這與現代中國好像有些不同,但是在當時,作為一種緩和社會矛盾的制度,有其必要存在的意義。
在明史中,概括萬歷一年的情況文字不過百餘字,其中三番五次的提到了“熱審”不報,可見事態嚴重。
萬歷皇帝在職期間,不視朝政、不禦講筵、不親郊廟、不批答章疏、不賑災、缺官也不補。
萬歷三十年,大學士瀋一貫奏御史巡差缺員,當時全國各地這些官員基本上是十有其三缺乏,而最多的地方十有其九都沒人擔任。
萬歷四十二年,首輔葉嚮高奏稱:六部尚書中,現在衹剩下一部有尚書了,全國的巡撫、巡按御史、各府州縣的知事已缺了一半以上。
因為皇帝的消極怠工,朝廷中正直的大臣也多拜疏自去。比如萬歷三十七年左都御史詹沂,三十九年戶部尚書趙世卿,四十年吏部尚書孫丕揚,大學士李廷機,四十一年兵部尚書掌都察院事孫瑋,吏部尚書趙煥,四十二年禮部右侍郎孫慎行,都是上疏之後,一去了之,大臣們可以這樣辭職,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官員的缺乏導致行政效率的低下,萬歷四十五年,大學士方從哲、吳道南上奏說,鎮撫司理刑缺官,無人問斷,監禁日久,死亡相繼,有罪者不能正法,無辜者不能昭雪。
可是對於這一些,我們敬愛的萬歷皇帝絲毫不予理睬。
那麽,萬歷皇帝的怠工到了什麽程度呢?
在萬歷四十年,南京各道御史就說:“臺省空虛,諸務廢墮,上深居二十餘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瀋之憂。”
此語道破天機,這位萬歷皇帝,躲在禁宮裏不肯出來,也不肯接見朝廷大臣,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二十多年不見大臣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更是極為罕見。
而面對臣下咄咄逼人的指責,我們的萬歷皇帝依舊我行我素,既不生氣,也不接受,還是一個“不報”。
話說回來,萬歷皇帝還是有點涵養的。
薩爾滸大戰明軍戰敗後,努爾哈赤勢不可擋,破開原,陷鐵嶺,而明軍遼左糧餉已絶,朝廷大臣嚮萬歷皇帝請求,萬歷皇帝置之不理,廣東進貢的錢送到了宮中,萬歷皇帝理所當然的笑納,對朝廷大臣卻還是稱疾不出。於是吏部尚書趙煥上疏雲:“他日薊門蹂躪,敵人扣閽,殿下能高枕深宮稱疾謝卻之乎?”
話說到了這個份上,抱怨簡直已經超出了臣子應有的態度,可是萬歷皇帝並沒有追究,這口氣居然忍下來了。
萬歷的不作為也是有原因的,當時明朝黨爭激烈,表面上爭的是是非麯直,實際上都是小集體利益,打着道德、高尚的牌子,糾纏不休,沒完沒了,萬歷煩不勝煩。
萬歷三十七年,大學士葉嚮高請發群臣“相攻諸疏,公論是非,以肅人心”,可是萬歷皇帝不願意牽涉到這無止盡的紛爭中,幹脆不理。
後來黨爭實在鬧到收不了場,萬歷三十八年,這位怠工的皇帝不得已下了一道聖旨,以旱災異常,“諭群臣各修職業,勿彼此攻訐”。
然而就算是皇帝的勸架也沒有用處,群臣們一樣不聽,以後萬歷也就再沒有理過這檔子破事了。
萬歷三十九年,御史徐兆魁疏劾“東林講學諸人陰持計典,自是諸臣益相攻擊”。
有人說道德之爭令得萬歷厭倦朝政,最終放棄了自己的責任,不無道理。
作為皇帝也不是隨心所欲,面對大臣的指責和史官的筆,皇帝的顧忌也很多,皇帝本來是受到一種變態教育的,獨一無二,沒有一定野心和欲望,沒有一定器量和才智的人是做不到的,萬歷顯然不具備一個皇帝應有的才能,他采取的反抗也是別出心裁,什麽樣的奏摺到了他那兒,都是衹進不出,既不同意,也不反對,就這麽拖着。
明清兩代,皇權高度集中,國傢政事在相當的程度上需要皇帝的認可才能辦理,可是萬歷皇帝既不理朝政,也不安排相應的官員負責,不但自己怠工,還讓臣子們也怠工,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不過,萬歷之怠工倒也不是算獨創,明朝中期後,皇帝不臨朝成為慣例,嘉靖皇帝深居內宮,修仙煉道,三十年不理政;隆慶皇帝在位六年,極少審批公文,遇有國傢大事,聽任群臣爭議,一言不發,有人竟以為他是啞巴。萬歷衹是效仿先人而已。
幸虧像明朝這樣的龐大帝國僅憑着慣性就能夠維持很長時間,皇帝不理朝政,至少也沒有瞎指揮;官員不足,大傢就采用抽簽的辦法,
倒也公平,效果甚至還不錯,至少不會比靠行賄升官的現實差,除了朝廷變得死氣沉沉,沒有活力外,萬歷的朝政比起中國歷代不絶的暴政來還好上許多。
3.2.萬歷之斂財
萬歷不理朝政,消極怠工,那麽究竟是不是百事不管了呢?卻也未必,萬歷不過是於行政上消極,但是在斂財方面卻是無奇不有,花樣翻新。
貪財之烈,萬歷是前無來者。
在斂財方面,萬歷的“勤政”不下於任何一個明君。
在萬歷初年張居正當國之時,全年歲入是四百萬兩左右,皇宮的費用每年有定額一百二十萬兩,已幾占歲入的三分之一。可是張居正死後,單在萬歷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內,就搜括了礦稅商稅二百萬兩。神宗其他什麽奏章都不理會,但衹要是和礦稅有關的,呈報上來,就立刻批準。
萬歷斂財用的都是太監,可是萬歷對太監倒也不是青睞有加。
《明史宦官陳矩傳》提到,“自馮保、張誠、張鯉相繼獲罪,其黨有所懲,不敢大肆。帝亦惡其黨盛,有缺多不補。迨晚年,用事者寥寥,東廠獄中至生青草。帝常膳舊以司禮輪供,後司禮無人,乾清宮管事牌子常雲獨辦,以故偵卒稀簡,中外相安。惟四方采榷者,帝實縱之,故貪殘肆虐,民心憤怨,尋緻禍亂雲。”
由此可見,萬歷在對待朝廷官員和內宮太監上卻還一視同仁,
從這方面講,東廠之衰落對國傢是件好事情,不過萬歷顯然不是那種知道宦官害國的人而有意遏製他們的好皇帝,估計他於朝廷外臣和宮中內臣缺官不補的動機是一樣,捨不得那些俸祿。
以全國之力供一人之揮霍,那是綽綽有餘,皇帝享受他的天子待遇,也無可厚非。然而萬歷重用采榷之監,毒害天下,目無法紀,極盡搜刮之能事,纔有亡國之兆。
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鼕。朝鮮用兵,乎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而二十四年,乾清、坤寧兩宮災。二十五年,皇極、建極、中極三殿災。營建乏資,計臣束手,礦稅由此大興矣。采榷之禍,祥見於《明史宦官傳》。
“遣官自二十四年始,其後言礦者爭走闕下,帝即命中官與其人偕往,天下在在有之。通都大邑皆有稅監,兩淮則有????監,廣東則有珠監,或專遣,或兼攝。當小監縱橫繹騷,吸髓飲血,以供進奉。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蕭然,生靈塗炭矣。其最橫者陳增及陳奉、高淮。”
萬歷年間采榷之害,實在駭人聽聞,誣陷朝廷命官,搶劫大戶商賈,輕者被抄傢,重者被砍頭,惡劣行徑,不勝枚舉。
這兒摘錄明史記載。
陳增始至山東,即劾福山知縣韋國賢,帝為逮問削職。益都知縣吳宗堯抗增,被陷幾死詔獄。巡撫尹應元奏增二十大罪,亦罰俸。已,復命增兼徵山東店稅,與臨清稅監馬堂相爭。帝為和解,使堂稅臨清,增稅東昌。增益肆無忌,其黨內閣中書程守訓、中軍官仝治等,自江南北至浙江,大作姦弊。稱奉密旨搜金寶,募人告密。誣大商巨室藏違禁物,所破滅什伯傢,殺人莫敢問。增肆惡山東者十年,至三十三年始死。
陳奉,御馬監奉御也。萬歷二十七年命徵荊州店稅,兼采興國州礦洞丹砂及錢廠鼓鑄事。奉兼領數使,恣行威虐。每托巡歷,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伺奉自武昌抵荊州,聚數千人噪於塗,競擲瓦石擊之。奉走免,遂誣襄陽知府李商?黃州知府趙文煒、荊州推官華鈺、荊門知州高則巽、黃州經歷車任重等煽亂。帝為逮鈺、任重,而謫商?等官。
奉在湖廣二年,慘毒備至。及去,金寶財物巨萬計,可大懼為民所掠,多與徒衛,導之出疆,楚民無不毒恨者。
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民變。南京吏部主事吳中明奏言:“奉嚇詐官民,僭稱千歲。其黨至直入民傢,姦淫婦女,或掠入稅監署中。王生之女、瀋生之妻,皆被逼辱。以致士民公憤,萬餘人甘與奉同死,撫按三司護之數日,僅而得全。而巡撫支可大,麯為蒙蔽。天下禍亂,將何所底1
大學士瀋一貫亦言:“陳奉入楚,始而武昌一變,繼之漢口、黃州、襄陽、武昌、寶慶、德安、湘潭等處,變經十起,幾成大亂。立乞撤回,以收楚民之心。”
可是萬歷皇帝皆置不問。
高淮,尚膳監監丞也。
神宗寵愛諸稅監,自大學士趙志臯、瀋一貫而下,廷臣諫者不下百餘疏,悉寢不報。而諸稅監有所糾劾,朝上夕下,輒加重譴。以故諸稅監益驕,而淮及梁永尤甚。
淮益募死士,時時出塞射獵,發黃票竜旗,走朝鮮索冠珠、貂馬,數與邊將爭功,山海關內外鹹被其毒。又扣除軍士月糧。三十六年四月,前屯衛軍甲而噪,誓食淮肉。六月,錦州、鬆山軍復變。淮懼內奔,誣同知王邦纔、參將李獲陽逐殺欽使,劫奪御用錢糧。二人皆逮問,邊民益嘩。
梁永,御馬監監丞也。
萬歷二十七年二月命往陝西徵收名馬貨物。稅監故不典兵,永獨畜馬五百匹,招致亡命,用千戶樂綱出入邊塞。富平知縣王正志發其姦,並劾礦監趙欽。詔逮正志,瘐死詔獄中。渭南知縣徐鬥牛,廉吏也。永責賂,?斃縣吏卒,鬥牛憤恨自縊死。巡撫賈待問奏之,帝顧使永會勘。永反劾西安同知宋賢,並劾待問有私,請皆勘。帝從之,而宥待問。永又請兼鎮守職銜。又請率兵巡花馬池、慶陽諸????池,徵其課。緣是帥諸亡命,具旌蓋鼓吹,巡行陝地。盡發歷代陵寢,搜摸金玉,旁行劫掠。所至,邑令皆逃。杖死縣丞鄭思顔、指揮劉應聘、諸生李洪遠等。縱樂綱等肆為淫掠,私宮良傢子數十人。稅額外增耗數倍,藍田等七關歲得十萬。陝西巡撫顧其志盡發其姦,且言秦民萬衆,共圖殺永。大學士瀋鯉、?賡請械永歸,以安衆心。帝悉置不報。
明史載:當是時,帝所遣中官,無不播虐逞兇者。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萬歷斂財,又不懂經濟學,一味的做守財奴,姑息縱容,弄得民不聊生。
萬歷四十六年,正在神宗萬歷懶與政事、大肆搜刮的時候,大清開始崛起,並且發兵攻明,攻占遼東重鎮撫順。明兵大敗,總兵官張承蔭戰死,萬餘兵將全軍覆沒,舉朝震駭。
遼東兵事興,驟增餉三百萬,當時內帑堆積如山,而李汝華請發內帑不得,李汝華建議:“天下田賦,自貴州外,畝增銀三釐五毫,可得餉二百萬有奇。”不要從自己口袋裏掏錢,萬歷就答應了,這是萬歷年間的第一次加賦。
萬歷四十七年,薩爾滸大戰,明軍戰敗,熊廷弼受命於危難赴山海關,熊廷弼剛出山海關,鐵嶺都已經失陷。經過幾十年神宗的“勤於國事”,其時軍隊紀律蕩然,士無鬥志;騎兵故意將馬匹弄死,以免出戰。聽到敵軍來攻,滿營兵卒竟然全部逃跑。
面對這樣的局面,皇帝還是拖欠軍餉。一直到鐵嶺失陷,這年的十二月,萬歷年間第二次加賦,畝增三釐五毫。
萬歷四十八年,再議增賦。畝增二釐,三歲三增,遂為歲額。
御史張銓上疏:“軍興以來,所司創議加賦,畝增銀三釐五毫,未己至七釐,又未己至九釐。譬之一身,遼東肩背,天下腹心也,肩背有患,猶藉腹心之血脈滋灌,若腹心先潰,危亡可立待。竭天下以救遼,遼未必安,而天下已危。今宜聯人心以固根本,豈可?削無已,趨之使亂?且陛下內廷積金如山,以有用之物,置無用之地,與瓦礫糞土何異?乃發帑則叫閽不應,加派則朝奏夕可,臣殊不得其解。”
可是萬歷皇帝無動於衷。
這樣的情況一直維持到了萬歷皇帝逝世。遂盡罷天下礦稅,發帑金百萬犒邊,起建言得罪諸臣,下前後考選之命。
明之亡國,後人多言亡於萬歷,萬歷的懶與貪看上去和崇禎的勤政正好相反,然而萬歷雖然斂財,加賦稅卻並不多,不曾深擾民,崇禎之亡國,繼承萬歷之弊,實在是賦稅過重,擾民太甚。
3.3.崇禎之用人
明帝國的崩潰有些出人意料,在崇禎自殺後,南明還能夠迅速的建立政權,並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擁有百萬大軍,以南明的腐敗無能,也支撐到了康熙年間纔最終覆滅,這無論如何也不像是一個瓦解了的王朝吧。
明天啓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朱由校病故,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次年改元,是為崇禎。弟代兄位,承接下的是一個爛攤子,朝廷內外都被閹宦魏忠賢及其黨羽所控製。崇禎不露聲色,即位未久便粉碎了閹黨,臣民贊頌不已,譽為“神明自運,宗社再安”。既而又下詔,撤罷各鎮內臣,以杜絶宦官亂政之門。在位十七年,他一直勤政理事,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講勵精圖治,崇禎是朱元璋以後明代16位君主中最突出、最言行一致的一個。
崇禎繼位沒多久,十七歲的時候,能夠以相當的老練和果斷鏟除魏忠賢及其黨羽,十分的不容易,絲毫不比康熙鏟除鰲拜遜色。
崇禎的勤勉是中國幾千年皇帝史上罕見的。雖然皇帝不是衹靠勤勉就能當好的。
他面對局勢嚴重時,一而再、再而三的嚮天下發“罪己詔”,反省錯誤招納賢才,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自殺殉國時的遺書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與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以一人。
這樣一個皇帝是怎樣失敗的呢?
我們來看看崇禎的用人。
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副宰相),這個是什麽概念??對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宋朝自從開國到元佑初百三十年,至司馬光、呂公著、呂大防、范纯仁擔任宰相時,纔不過五十一人。
崇禎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姦臣傳》的就有溫體仁、周延儒二人,而整個《明史姦臣傳》所列者不過十人,其餘明朝兩百多年中衹有鬍惟庸、嚴嵩、陳瑛等六個,而自命不凡的崇禎十七年就占了兩個,極端腐敗的南明也占了馬士英、阮大鋮兩個。
崇禎年間換了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
這其中就包括總督袁崇煥。
除了袁崇煥,其他人也挺冤枉的,如總督崇儉,和張獻忠打仗本來打贏了,可是因為楊嗣昌說他撤兵太早,導致戰敗,馬上就斬首棄市,後來福王時候,給事中李清為之辯白:“崇儉未失一城,喪一旅,因他人巧卸,遂服上刑。”
另一位總督趙光汴,當世之人也以為冤。
兵部尚書王洽因為清兵逼近京城而下獄受死,然而史稱洽“清修伉直,雅負時望,遵化陷,再日使得報,帝怒其偵探不明,用重典不少貸。厥後都城復三被兵,樞臣鹹獲免,人多為洽惜之。”
兵部尚書陳新甲之死,更是無辜,衹不過是崇禎想和皇太極議和,偷偷摸摸不敢讓朝廷大臣們知道,而陳新甲無意中將此事泄露出去,崇禎在朝廷上被大臣們逼問,老羞成怒,就殺了陳新甲做替罪羊。
崇禎年間當然不是沒人可用。女真入關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攻擊李自成的大順軍,攻擊南明的百萬大軍,進行大清統一戰爭,這些都是以漢人為主導而實施的,很多為首的都是崇禎年間的舊臣,比如吳三桂、洪承疇他們,這些人在崇禎的領導下束手束腳,不能僅展其纔,屢遭敗績,而在清朝的統治下,卻如魚得水,無論軍事、政治、經濟上都大施拳腳,因為他們的努力,開創了前清的盛世。
由此可見,崇禎用人的確有嚴重失誤的地方。崇禎所言,“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實在是至死不悟,可悲可嘆。
3.4.崇禎之重徵
崇禎即位的時候,那時內憂外患,外之後金,咄咄逼人,內之反賊,撲而不滅。而崇禎是一個銳意進取的皇帝,他重用袁崇煥,愣是守住了山海關,暫時遏製住了後金發展的勢頭,另一方面,崇禎用洪承疇他們打擊李自成、張獻忠,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自成就幾番被逼到了絶路。
可是,崇禎沒有能把握住這些機會。
以李自成的崛起為例,先是“崇禎元年,陝西大饑”,流賊四起,當然這時的造反被朝廷輕易鎮壓下去。
到了“崇禎三年,秦地所徵曰新餉,曰均輸,曰間架,其目日增,吏因緣為姦,民大睏。”兵部郎中李繼貞奏曰:“延民饑,將盡為盜,請以帑金十萬振之。”
可是崇禎皇帝不聽。
十萬賑災真是不多,但皇帝就是不聽有什麽辦法呢?於是“人相食”,流賊又起,這一回規模就更加盛大,朝廷無數次徵戰,也沒能把李自成斬盡殺絶。
其實老百姓的要求並不高,如果不是被逼得活不下去,沒人願意冒風險造反,可是崇禎皇帝偏偏把自己的子民逼上絶路,也就將自己也逼上了絶路。
崇禎年間,一再加派,分別是“剿餉”、“練餉”,加上萬歷時候的“遼餉”,是為三餉,清朝入關的時候,首先就廢除了這“三餉”,於是人心安定。
在崇禎十年,為了剿匪,朝議增兵十二萬,增餉二百八十萬,這個軍餉怎麽來呢?當時建議有四個辦法,一是“因糧”,就是加派,畝輸糧六合,石折銀八錢,歲得銀百九十二萬九千有奇;二是“溢地”,就是核實土地,對於額外的加收賦稅,歲得銀四十萬六千有奇;三是“事例”,也就是要求有錢人傢多出點錢;四是“驛傳”,通過削減郵驛開支,以二十萬充餉。
崇禎皇帝說:不集兵無以平寇,不增餉無以餉兵,勉從廷議,暫纍吾民一年。是為“剿餉”。
崇禎十二年,清兵來襲,廷議各鎮練兵數至七十萬餘,於是又有“練餉”。
當時崇禎金口玉言,說“剿餉”一年之期,結果餉盡而寇未平,還多增加了一項“練餉”,實在是把明朝的老百姓當成冤大頭。
“練餉”又增七百三十萬,“遼餉”在萬歷的時候為五百二十萬,崇禎年間又增加一百四十萬,後來的“剿餉”、“練餉”共計千萬。
這樣,崇禎年間先後增賦一千六百七十萬。
這還不是全部,在貪官污吏的層層剝削下,實際老百姓要交的賦稅更是數倍於“三餉”。
明之“剿餉”尚且師出有名,“練餉”就過分可笑。
崇禎一年之中單是軍費開支就達到二千萬兩,而萬歷初年全國歲出不過四百萬兩左右,在生産力下降,全國的田地驟減的情況下,明朝政府還這麽貪得無厭,直接導致了明朝的財政和經濟瀕於崩潰。
苛政猛於虎,明朝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已是民不聊生,一片哀鴻。
當時民間流傳崇禎是重徵,此言不虛也。
崇禎之重徵能徵到什麽程度呢?
據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三》中記載:“民田一畝值銀七八兩者,納餉至十兩。”
也就是說,農民辛辛苦苦勞碌了一年,最後非但沒的賺,反而還要賠進去血本。到了這樣地步,天下也沒有人願意種田了,反正種田也是死路一條,不如拼命。
崇禎就是這樣把老百姓逼上反抗自己的道路。
等到崇禎皇帝醒悟過來,用大學士蔣德?之言,下詔罷餉的時候,李自成已經兵臨城下了。
而明朝政府耗盡國力,用“三餉”養出來剿賊的官兵是怎麽做的呢?
明朝的鄖陽巡按高鬥樞在《守鄖紀略》中記載了明末的情景和官軍的表現。
他說,崇禎十四年(1641年)六月,他奉命駐守鄖陽。七月初,他從長沙動身,水路到達荊州,路經襄陽,八月初六進入鄖陽。一路數百裏的農田裏都長滿了蓬蒿,村落破敗,沒有人煙。惟有靠近城市的一些田地,還有城裏人耕種糊口。
他說,在他抵達鄖陽前的十幾天,左良玉率領的官軍路過此地,二三萬官兵一涌入城,城中沒有一傢沒有兵的,“淫污之狀不可言”。住了幾天大軍開拔,又將城裏所有人傢清洗一空,十多天後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紳和百姓見到他,無不痛哭流涕,不恨賊而恨兵。
李清在《三垣筆記·下·弘光》中說: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群盜,甚是淫污狠毒。每入百姓傢勒索,用木板將人夾住,小火燒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他們搶掠來婦女,公然在大街上姦污。將她們拉到船上搶走時,有人望着岸上的父親或丈夫哭泣,立刻被這些兵砍下腦袋來。
左良玉的部隊在明朝官軍中並不是最壞的。他們燒殺搶掠,但是還能打仗,比那些見到百姓如狼似虎,見到清兵和土匪便逃跑的強多了。
官軍搶劫百姓,也是出於迫不得已。官府的稅費一徵再徵,仍然嚴重拖欠軍餉。
士兵們被迫賣命打仗,卻又缺糧斷餉,搶劫起來自然理直氣壯。
明朝老百姓傾傢蕩産供養出來的百萬官軍,居然是橫行天下的百萬豺狼餓虎,難怪明朝老百姓對崇禎的怨恨日深,與官軍的表現相反,李自成的軍紀越來越好。高鬥樞在《守鄖紀略》中說:
早先,張獻忠和李自成每攻陷一城,就要大肆搶掠一常到壬午(1642)夏秋,李自成和羅汝纔每得一城,則改為派“賊”防守,並且嚴禁搶掠,以籠絡民心。
在這種情形下,“平寇”根本就不可能有效果。
李自成攻破北京市後,得到皇帝的私財(即內帑),可信的說法是白銀三千七百萬兩,黃金一百五十萬兩,數量相當龐大。崇禎皇帝口口聲聲國庫的錢不夠用、要“加賦”,更口口聲聲“愛民如子”,其實他不過是和萬歷皇帝一樣,自己的錢捨不得拿出來,老百姓的錢就不心疼。
崇禎時候采取的是竭澤而漁的賦稅政策,崇禎越是加賦,造反的農民就越多,造反的農民越多,崇禎就越要派兵鎮壓,而士兵的軍餉衹能通過加賦,這位剛愎自用的皇帝陷入了自己設計的怪圈,為了國事弄得自己心力憔悴,結果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或許,崇禎是個不幸的皇帝,他所接手的明朝就像是一個從裏到外都爛透了的柿子,怎麽捏都是一碰就破,誰遇上這個爛攤子都會頭疼,崇禎坐在火山口上玩火,那也是迫不得已。
然而,也不能單說崇禎的不幸,崇禎身為皇帝,執政十七年,獨斷專行,為所欲為。那些無辜被他殺死的忠臣,在他統治下掙紮在死亡綫上的老百姓,豈不是比他更不幸萬倍?
崇禎對不起的人實在太多了,不是他一個簡單的罪己詔就能原諒的。明朝之滅亡和崇禎實在有莫大關係,崇禎不能推卸自己的責任。
死者長已矣,往事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今天我們並不是要追究什麽,而是希望透徹的分析明末這段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歷史,引以為戒。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原編者按 | 1、薩爾滸大戰戰略 | 2、明朝皇帝戰略 | 3、明朝的軍事實力 | 4、袁崇煥戰略 | 5、凌遲 | 6、崇禎戰略 | 7、皇太極戰略 | 8、明朝最後戰略 | 9、吳叁桂的叁個選擇 | 10、李自成兵敗 | 11、滿清戰略 | 12、南明小朝廷戰略 | 13、史可法戰略 | 14、歷史的戰略 | 1、戰役篇 | 2、明代制度篇 | 3、大明帝王篇 | 4、明代憂患篇 | 5、明代人物篇 | 6、南明篇 | 7、大清篇 | 8、明之滅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