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京剧大师程砚秋:戏剧宗师一生中的若干片断   》 第18节:横眉冷对(2)      胡金兆 Hu Jinzhao

  故都沦陷,人心不安,很多剧团难于演出;就是演出,观众也寥寥无几。亡国奴的威胁,使人们惴惴不安,哪有心肠去看戏?靠吃"开口饭"的戏曲艺人,生活上陷入了危机。
  日本军侵占北平后,急于粉饰太平装点门面,恢复"歌舞升平"的局面,遂找梨园公会,胁迫他们组织京剧名角联合唱义务戏,名义是"支援皇军,捐献飞机"。
  北京(日军侵占后又复此名)夙有唱合作义务戏的传统。一定时期就有以"赈灾","救济贫困"等名义的义务戏,很多名角各呈佳剧荟萃一堂的大合作,往往轰动九城,名宦巨贾各界士媛争相观看,票价再高也在所不惜。因为义务戏实在是难得的一次集中欣赏京剧最佳表演之良机。所以,北京一有大义务戏,就成了各报章的重要新闻,采访特写,渲染夸张,爱好京剧的古城观众,即使看不上戏,也争相阅读报道,谈论时眉飞色舞、乐此不疲。
  日本人和一些依附日本人的民族败类,看中了北京人的心理,想用办大义务戏的方法,繁荣市面稳定人心。还有,"捐献飞机",那唱戏的和听戏的岂不都是"效忠皇军"的良善子民?!
  当时梅兰芳早已南迁不在北京,杨小楼以年老多病为托词,日本人一进城就谢绝舞台,于1938年阴历正月十五病故;在旦角中,以程砚秋声名最盛,所以这场义务戏一定要让程砚秋出台。
  在高压下,许多京剧名演员对这场义务戏不敢不唱,硬着头皮答应。梨园公会的找程砚秋商量,却碰了个大钉子。
  这天,程砚秋正在什锦花园家中闷坐。"秋声社"的经理人吴富琴、高登甲陪着梨园公会的人来拜望程砚秋。梨园公会是京剧伶人自己的组织,办事人也是同行熟人。双方客气寒暄落座献茶。大家都知道程砚秋一向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性格,可事情又不能不和盘托出,于是来人嗫嚅地说:"四爷,您看有这么件事,还得请您帮忙……"
  一向彬彬有礼的程砚秋,未等对方把话说完,地站了起来:"什么?给日本人唱义务戏?我不唱!"来人婉转陈词,希望他能圆这个场,体谅同业的难处。程砚秋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一个人不唱,难道有死的罪过!谁愿意唱,谁就唱,我管不了。"来人再次劝说,表示大家很怕日本当局,以程在京剧界的地位,若坚决不唱,"对您,对京剧恐怕都不利。"程砚秋气得涨红了脸,愤愤地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连累大家。献机义务戏的事,我程某人是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不妨转告日本人,甭找梨园同业的麻烦,我有什么罪过,让他们直接找我说话就是了。"一番话掷地有声,大义凛然。
  幸好这些"反日"的话是对同行们说的,没有传到日本人的耳朵里。但是,日伪当局从程砚秋拒演献机义务戏,以及以后的一系列行动:不为敌伪当局唱堂会,拒绝参加去"满洲国"的"文化使节亲善团",公演时不给伪政府、报社、电台留"官座"等等,看出程砚秋有抗日的"反骨",等有机会收拾他。
  义助同行后辈
  抗战时期,北京梨园界不甚景气。一些有名的老伶工,如武生杨小楼,老生王凤卿、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花脸郝寿臣等,或病逝或退隐;梅兰芳南迁上海又遁迹香港,尚小云以相当精力用于他主办的荣春社科班上,演出不多,所以程砚秋成了举足轻重、众望所归的人物了。而那时,有些伶人为猎取票房价值,在舞台上乱来,甚至出卖色相以"劈、纺"号召,对此程是愤慨于心的。所以,当报界推选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荣膺当选时,程砚秋很高兴,寄厚望于这些后起之秀,尽力扶助。
  李世芳是富连成科班"世"字科的高才生,为梅兰芳很钟爱的入室弟子、姚玉芙的爱婿,对程砚秋也很尊重。他出科后自己挑班,也需以排新戏为号召。其父李子健是著名山西梆子演员,把晋剧《百花公主》移植为京剧,交李世芳排演。李世芳闻知程砚秋也在排演此戏,暗自掂量:以功底、修养、实力、威望,自己难与程砚秋匹敌,二人同时排演《百花公主》,势成对台竞争,其结果必然是自己大败而难以立足,而自己是经受不住这种打击的。他思来想去,决定面见程砚秋,陈述隐忧讨取良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第1节:编者的话 引言第2节:严酷的学艺生涯(1)第3节:严酷的学艺生涯(2)第4节:幸遇明师(1)
第5节:幸遇明师(2)第6节:幸遇明师(3)第7节:幸遇明师(4)第8节:声名初起(1)
第9节:声名初起(2)第10节:声名初起(3)第11节:声名初起(4)第12节:声名初起(5)
第13节:声名初起(6)第14节:声名初起(7)第15节:程派大成(1)第16节:程派大成(2)
第17节:横眉冷对(1)第18节:横眉冷对(2)第19节:横眉冷对(3)第20节:横眉冷对(4)
第21节:生活一变(1)第22节:生活一变(2)第23节:生活一变(3)第24节:生活一变(4)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