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寫在時空縫隙裏的感悟:人在時空之間   》 第18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2)      葛劍雄 Ge Jianxiong

  大政區的設立和劃分往往體現中央集權的需要,甚至出於某種特殊的需要。例如上世紀50年代以降天津政區地位的變化,顯然與毛澤東的個人意志有關,特別是他對以彭真為首的北京市委的看法和他對“兩個司令部”形勢的估計,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天津始而由直轄市降至河北省會,又降至地級市,但在60年代初卻又升為直轄市。本來,在離北京如此近的地方沒有必要再設立一個直轄市,因為當時全國除了北京市外衹有一個上海市,即使要設第三個,完全可以選擇東北、西北、西南、中南、南方中的任何一個,無論如何都不必在華北設第二個。從天津在經濟、文化甚至軍事上的重要性來說,也找不到明顯的理由,惟一的原因是“政治”。聯繫到“文革”前夕毛澤東對北京市委“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的指責和“二月兵變”的謠言,儘管我們還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但可以肯定這是毛澤東所采取的特殊措施。退一步說,如果沒有毛澤東的首肯,主持中央政府日常事務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是不可能作出這樣决定的。時至今日,天津雖還維持着直轄市的地位,卻一直處於相當尷尬的處境:作為中國僅有的四個直轄市(且不說重慶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省)之一,天津能發揮的地區性作用卻相當有限,更不用說它的全國性影響。相反,北京東擴、“大北京”(即包括天津在內)和“京津唐城市帶”的建議或規劃不時見於報道。今後天津如不並入北京,或與北京有明確分工以便互補互利,就不可能擺脫“直轄市”名實不符的窘境。
  另一個例子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支解和恢復。“文革”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和西部分別被劃入黑竜江、吉林、遼寧和甘肅四省,當時公開的理由是內蒙轄區太大,東西、南北相距太遠,開“積代會”(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的簡稱)時最遠的代表路上要花半個多月。但沒有公開宣揚的理由卻是為了防止“內人黨”(“四人幫”製造的“內蒙古人民黨”冤案,實際並不存在)搞民族分裂,防止他們與“蘇修”勾結,鞏固邊疆。“文革”結束後,內蒙古自治區的轄區完全恢復原狀,主要出發點卻是消除後者的影響。但前者也是客觀存在,所以完全不予考慮也是不合理的。例如,如果從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通運輸的便利考慮,內蒙古與東北三省為鄰的地區改由該省管轄,比由距離遠得多的呼和浩特管轄更合理和有效。但兩者顯然無法兼顧,衹能在權衡利弊和輕重緩急後作出選擇。
  總之,一級政區的形成、變化或穩定都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儘管其中一些因素因時過境遷,已不再起作用,甚至已起相反的作用,但是否已達到必需使一級政區實行相應的變化的程度,必須作深入細緻的瞭解和和估價。
  二是確定政區層級的根據。
  行政區劃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政區設置的層級。秦始皇建立郡縣製時,從中央到地方中間衹有兩級,即郡和縣。開始全國號稱“三十六郡”,以後經過增加和調整,有近50個(一般說法有46~48個,但近年從湖南裏耶秦簡所見又有“洞庭郡”,可能還有個別未見於現存史料記載者)。到公元初的西漢末年,全國設有百餘個郡級政區和1500多個縣級政區,管轄面積三四百萬平方公裏。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百餘個政區,平均每個郡級單位管理一二十個最多三四十個縣級單位,在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下,政令的上通下達、人員和物資的徵調流通大致能夠正常維持,所以兩級製尚未發生根本的變化。
  但早在西漢中期的武帝時代,隨着疆域的擴展,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政區已有鞭長莫及之勢。例如,在平定南越國後,最南的郡縣已在今越南中部;東北最遠的政區已在朝鮮半島中部;西南的郡縣達到今中緬、中老邊境;河西諸郡的西端直抵玉門關(今敦煌西)。因此,朝廷在首都所在的特別監察區“司隸校尉部”以外又設置了13個監察區——“州”。每州分別監察若幹郡級政區,全國的郡級政區無一例外。宣帝時在今新疆和中亞設置西域都護府,由於距離過於遙遠,範圍又過於廣阔,因此衹派遺少量將士和行政人員,實行軍事監護,在其內部實行高度自治,原來的治理方式,包括衆多的“國”完全保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中國的形成(1)第2節:中國的形成(2)
第3節:中國的形成(3)第4節:從天下到世界(1)
第5節:從天下到世界(2)第6節:從天下到世界(3)
第7節:從天下到世界(4)第8節:中國與世界(1)
第9節:中國與世界(2)第10節:秦朝的疆域 西漢的疆域
第11節:“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第12節:舟車萬裏同:唐前期疆域圖
第13節:四海混一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第14節: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一:清朝的疆域
第15節:唐朝的長安和洛陽第16節: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第17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1)第18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2)
第19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3)第20節: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第21節:古地圖何以絶跡 地圖是誰用的第22節: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第23節:得天下與治天下第24節:杯酒釋兵權之後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