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我爸爸会告诉我说,这也是老师啊,因为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
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样好,这是老师;但是见到不好的人,你就要反省一下,你会不会跟他一样不好,所以他也是你的老师,因为可以让你反躬内省。
有些朋友经常问我,说你到底是什么时候整个背诵下来《论语》的?我可以诚实地说,到现在我也不能背诵全部《论语》。
因为我对《论语》的介入一直都是这样只言片语化进生活的,所以我从来没有觉得《论语》是艰深的、远离现实的,需要我去敬畏、去费很大的力气琢磨的,我总觉得它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所以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经验,小孩子对形式感一旦产生逆反,那么内容就再也不能进入他的生活。
其实任何一种健康的文化,都有助于生命的成长,所以尊重成长本初的规律,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这才是我们家在我小时候给我的最好的教育。
用仁心温暖世道曾经有人跟我说,日本当局在研究我的那两本"心得",说要从中看出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我当时吓了一跳。
日本人真了不起,能从中看出中国未来的社会政治发展方向。
也许是他们在"上纲上线",也许也不无道理。
但我并不关注这些,我们都知道儒家有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我目前关注的仅仅是"修身"这两个字。
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比辽阔地向外拓展,但我们缺少一种内心的复归。
今天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想知道的事情,用Google一搜,几万条就出来了。
但我们却没有一个心灵的搜索引擎,不知道就在当下,就在此际,我们最真心想要的是什么。
不要说相比于两千五百年以前,就仅仅相比于半个世纪之前,我们的物质选择都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但是丰富一定能带来幸福吗?可以说,对于有准则的心灵来讲,丰富的选择是一种享受;但对于没有准则的心灵来讲,越是丰富就越是灾难,因为他会为选择而选择,陷入不断的忙碌中,但始终没有目标。
黎巴嫩的诗人纪伯伦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我们其实总是在一次次地重复,但是不知道依据在哪里。
从这一点来讲,复归内心,重新发现自己,这是我做"心得"阐发的唯一目的。
我所做的不是对《论语》的解读,也不是对《庄子》的注释,我所做的无非两个字,叫做"心得",一心有一心所得,千心万心,只要用心,皆有所得。
这样的一种心得,其实无所谓正确与否,我不提供任何答案,只提供一种感知的方式。
我不提供任何的结论,只提供一个开始。
我不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讲《论语》、《庄子》,因为作为学者,我的研究领域是影视传媒;我只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我所完成的是对文化基因的唤醒,而不是任何知识、道义的灌输。
而这样的一种基因是存活在我们心里的,比如今天你走在中国的农村,他们邻里之间的关系,待人接物的方式,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善意,一定是和儒家思想有默契、有关系的。
这就是文化基因,它不一定要读了书才能到达。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想所谓的"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一些远程的理想,都不是我想讨论的;我想说的就是在一个多元的、变化万千、价值断层的社会形态中,我们每个人如何从仓皇中找到镇定,从变动中发现自我,于这样的一种忙碌迷惑之中拥有更多轻盈和快乐,让自己生活得更有效率。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觉得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我们的文字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语言方式也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但传统文化的血液仍留在我们身体中。
血液之中,一定会有某种文化基因的存在。
上一个世纪,整个20世纪,中国的儒家思想经历过两次全民性的颠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