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18節:君子之道(5)      於丹 Yu Dan

  孔子十分討厭那些誇誇其談的人,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他認為,真正的君子應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裏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訥的,少言寡語,但他的內心無比堅定、剛毅。
  《聖經》說世上最追不回來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說出的話和失去的機會。說出去的話有時候就像覆水難收,所以一個真君子,總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後再去說。
  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這在今天成為一個成語,叫“言過其行”。一個人說的多於他做的,是君子之恥。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君子崇尚實幹,那麽,一個真君子應當在社會中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從事什麽樣的職業?
  在孔子看來,君子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比職業主義更高一層的理想主義。君子從來不是固定在某個職業中,他說:“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一個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麽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規矩地擺在那兒做一份職業而已。
  所以,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於他的所為,而在於他所為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
  人很奇怪,我們是思維决定行動,也就是態度决定一切。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每天做的事情大體相同,但對這些事情的解釋各有不同。
  我曾經看過十五世紀一個宗教改革傢寫的一本書,在這本書中他講了自己青年時代的一個小故事,而這個故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說有一天他路過一個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浹背地搬磚。
  他去問第一個人說,你在幹什麽呢?
  那個人特別沒好氣地告訴他,你看不見啊,我這不是服苦役——搬磚嗎?
  他又把這個問題去問第二個人。這個人的態度比第一個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裏的磚碼齊,看了看說,我在砌堵墻啊。
  後來他又去問第三個人。那個人臉上一直有一種祥和的光彩,他把手裏的磚放下,擡頭擦了一把汗,很驕傲地跟這個人說,你是在問我嗎?我在蓋一座教堂啊。
  大傢看一看,這三個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們給出來的解讀卻是三個層次:
  第一種人的態度我稱為悲觀主義的態度。他可以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他關註的是當下的辛苦,當然這也是確實存在的。
  第二種人的態度我稱為職業主義的態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墻,這堵墻是一個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對得起今天的崗位,要對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個職務和職稱,所以他的態度不低於職業化的底綫。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器”的境界,作為一個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是他沒有更高的追求。
  而第三種人的態度我稱為理想主義的態度。也就是說,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他都知道這是在通往一座聖殿和教堂。他知道,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價值的,他的付出一定會得到最終的成全。此時,他所做的事情絶不僅僅作為一個器皿,而是關係到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夢想,關係到我們最終能不能建築起一座教堂。而同時,因為有了這個教堂夢想的籠罩,也成就了這樣一個超出平凡的個體。
  由此可見,“君子”這個《論語》中出現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和諧的,是每一個人可以從當下做的;而那個夢想,那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它其實就存在於當下,也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真君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易中天第2節:天地人之道(1)
第3節:天地人之道(2)第4節:天地人之道(3)
第5節:天地人之道(4)第6節:心靈之道(1)
第7節:心靈之道(2)第8節:心靈之道(3)
第9節:心靈之道(4)第10節:處世之道(1)
第11節:處世之道(2)第12節:處世之道(3)
第13節:處世之道(4)第14節:君子之道(1)
第15節:君子之道(2)第16節:君子之道(3)
第17節:君子之道(4)第18節:君子之道(5)
第19節:朋友之道(1)第20節:朋友之道(2)
第21節:朋友之道(3)第22節:朋友之道(4)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