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国古都北京   》 科技文化(3)      Yan Chongnian

  为治之方,以敬天爱民为本;
  长生之道,以清心寡欲为要。
  成吉思汗深契其言,赐号“神仙”,掌管天下道教。两年后,成吉思汗命丘处机住持今北京西便门外的道观太极宫(今云观)。
  云观在今北京广安门外,金代为著名的太极宫。成吉思汗将太极宫赐给丘处机(1148~1227年),因丘处机称长春真人,而更名为长春宫。丘处机仙逝后,将其遗骨埋葬此处,又改称云观。正月十九日是丘处机的生日,人们来这里会神仙,祭真人,车马喧嚣,络绎不绝:“或轻裘缓带簇雕鞍,较射锦城濠畔;或凤管鸾箫敲玉版,高歌紫陌村头。”至夕阳落山,才人影散乱。
  云观是北京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道观,曾经历代多次修葺和扩建。它的建筑布局,由数进四合院组成,主要殿堂都布置在中轴线上。观前有木牌楼、石狮和山门。进山门依次是灵宫殿,供奉总执天道最高之神玉皇大帝的玉皇殿,供奉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及其弟子七位真人的七真殿,供奉丘处机的天祖殿,供奉四位天帝的四御殿。四御殿是二层建筑,上为三清阁。三清阁供奉着高于四位天帝的三清,即居于天上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阁旁的藏经楼,珍藏着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所刻印的一部道教经典《道藏》,计5305卷,分装480函。这是今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集。道教和佛教有两个共同点,这就是崇拜多神与经典庞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有同上述宗教相反的两个共同点,这就是一神崇拜与一部经典。当然它们各有其因,也各有其果。
  前述元帝崇佛、尊儒、重道的政策,它的一个结果是在大都城内留下许多的殿堂、宫观和寺塔。这是元代文化的重要成就。元大都的文化,除科学技术、殿寺建筑外,诗文发展、戏剧繁兴、书法崇古、绘画荣盛、雕塑精细、瓷器精丽,均达到新的艺术水平。
  大都的诗文,在元初一洗金宋季世之弊,而趋于雅正。元代诗文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前期的元好问、郝经,中期的赵孟、虞集,后期的萨都剌、欧阳玄等,都曾在大都生活过。他们用汉文写下不少描述大都的诗文。在大都留居的文人中,除汉族人外,还有蒙古人、维吾尔人、回回人等,他们用汉文写下许多诗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各兄弟民族之间在大都的诗文交流,众多少数民族文人的涌现,为大都文化增添了光彩。但是,由于元代复杂的社会矛盾,许多文人心怀悲怨,其郁愤之情,溢于诗文。赵孟在《岳鄂王墓》诗中,对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坟的离离荒草、漠漠西湖,伤感地写道:“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另一诗人周驰,在《送李伯英》诗中,更将心中的苦闷诉诸笔端:“休向蓟门寻古迹,黄金台上草连天。”大都的统治者常对士大夫施以淫威,钳制舆论。时医家用纸开具药方,以蜡丸装地龙散,用酒服下,此方大行。大都人范中为此赋诗云:
  嚼蜡谁知滋味长,一杯卯酒地龙汤。
  年来纸价长安贵,不重新诗重药方。
  大都城的纸不用来写诗而用作写药方,这同崇尚骑射的元世祖忽必烈排斥诗歌的态度是分不开的。他认为:汉人惟务课赋吟诗,何关修身?何益为国?元代皇帝和贵族虽大多贬抑诗文,却普遍爱好戏曲,尤其是杂剧。
  大都是元杂剧的摇篮。在通称“元曲四大家”中,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都是大都人;朴虽不是大都人,也长期在大都生活和创作。《录鬼簿》一书称关汉卿在大都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他一生创作杂剧60余种,但多已散失,仅传世10余种。他的《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最为脍炙人口。《窦娥冤》是一出悲剧。窦娥3岁丧母,7岁离父。她父亲是个穷书生,把她送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10年以后,她的丈夫早死。婆媳二人过着清寡的生活。一日蔡婆婆外出,赛卢医谋财害命,企图勒死她。地痞张驴儿和父亲将蔡婆婆救活,遂乘机要挟,搬到蔡家居住,涎贪这两个寡妇。蔡婆婆孤苦懦弱,遭欺辱临身。但窦娥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张驴儿要毒死蔡婆婆,凌辱窦娥,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转而诬陷窦娥,逼她随顺。窦娥捍卫贞洁,严词以拒。后窦娥在刑逼之下,画供屈招。临刑之前,她嘶喊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迁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货汇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