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思考 》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高爾夫球源何在(4)
伊永文 Yi Yongwen
關於牌的起源,以往在世界上有過不同的意見。法國學者認為是法國卻爾斯六世在位的1392年發明的,比利時學者則提出他們要比法國玩紙牌早,而瑞士一位僧侶的文件,卻記載着1377年時紙牌在瑞士已非常風行了……近年來,由於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橋牌最初起源於中國唐代的“葉子戲”這一觀點,已被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所接受。
其主要依據是從“葉子戲”和牌的形製和打法一致上來斷定的:中國的“葉子戲”是以天文歷法為基準,牌分四類,“以象四時”,西方的橋牌也有類似說法,四種花色象徵一年中春夏秋鼕四季。西方橋牌共52張,而“葉子戲”在明代就已經明確分為40張了,清代則産生了60張一副,四人共打的紙牌樣式。
它們的方法是依次抓牌,40張為四人各抓8張,8張為“中營”;60張為每人抓10張,20張另人掌握着,以次遞分給在局者。1~8或1~10,這基數和西方橋牌是一樣的。玩“葉子”,是“大可以提小”,標明萬萬貫、千萬貫等依次類推的葉子遵循“萬勝千,千勝百,百勝錢”的規則,這也是西方橋牌最一般的玩法。
特別是鬥葉兒時,喚作“發張”,以大小較勝負,牌未出時都反扣着,不讓他人看見,出葉兒後,一律仰放,鬥者以所仰之葉測未出之葉,以施斡運,這簡直是和橋牌中打法相差無幾了。至於“葉子”與橋牌的圖像,都是以人物形象為主。形狀,“葉子”與橋牌均為長方形……總之,從門類、張數、花色及對牌義的解釋來看,“葉子戲”和橋牌都是非常相像的。
倘若追溯這一驚人的相似之處的源頭的話,則要從中國的唐代說起。因為目前國內外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紙牌的前身“葉子戲”的記載,即人們都非常熟悉的那條史料,出自唐人蘇鶚《同昌公主傳》: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夜則公主以紅琉璃盛光珠,令僧祁捧之堂中,而光明如晝焉。
為了玩“葉子戲”,公主竟讓人掌上珍貴的“夜明珠”來照明,以通宵酣作,這反映出“葉子戲”是相當吸引人的。在唐代以後的鄭樵所編的《通志略》中,還有四種“葉子戲”著錄,其中《擊蒙小葉子格一捲》,註明為唐五代李煜妃子周氏所撰。這確鑿地表明“葉子戲”在唐代中後期有很大魅力,也是很時髦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絶技(1) | 絶技(2) | 絶技(3) | 伎巧(1) | | 伎巧(2) | 宋元玩具(1) | 宋元玩具(2) | 宋元玩具(3) | | 李開先與笑話(1) | 李開先與笑話(2) | 李開先與笑話(3) | 明清象聲(1) | | 明清象聲(2) | 明清象聲(3) | 高爾夫球源何在(1) | 高爾夫球源何在(2) | | 高爾夫球源何在(3) | 高爾夫球源何在(4) | “葉子戲”的演變(1) | “葉子戲”的演變(2) | | “葉子戲”的演變((3) | “漢文化圈”的交流(1)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