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名傢點評《金瓶梅》風月往事   》 《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運(3)      傅光明 Fu Guangming

  她偷琴童,就是因為西門慶一連半個多月在院中“留戀煙花,不想回傢”。潘金蓮“青春未及三十,欲火難禁一丈高”,寫信給丈夫表示“黃昏想,白日思,盼殺人多情不至”,結果卻被負情人臭駡了一頓。她在房中“捱一刻似三秋,盼一時如半夏”,盼不到西門慶來傢,就“將琴童叫進房”,灌醉了他,“兩個就幹做在一起”(第十二回)。這裏,一切都是出於她的主動與安排。她明明知道西門慶是一個“打老婆的班頭,坑婦女的領袖”(第十七回),但當她一旦為了追求個體的滿足,就“不顧綱常貴賤”,“管甚丈夫利害”,“正是色膽如天怕甚事”(第十二回),獨立地去面對現實。她是勇敢的,但又是盲目的。
  古往今來,男女的“偷情”本不能以封建的道德來一概而論,從先秦《詩經》至明代《山歌》中的酬唱,從崔鶯鶯到安娜·卡列尼娜的追求,那種建立在真情與摯愛基礎上的“偷情”,從來被認為是千古佳話、人間美事。而潘金蓮偷琴童,衹是停留在粗野的性報復與性發泄的層次上,並沒有一絲感情的交流,毫無真善美的內涵。它雖然表現了潘金蓮的反抗性,但在這裏看不到她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偷的衹是“性”,而無半點“情”,她的主體意識反而顯得模糊了。
  至於陳經濟與她,儘管一開始他們就相互吸引,但還沒有突破界限。第十八回陳經濟初遇潘金蓮時,“猛然一見,不覺心蕩目搖,精魂已失”。作者說他們是“五百年冤傢今朝相遇,三十年恩愛一旦遭逢”。後來,雖然他們一有機會就嘲戲調笑,偷偷地你捏我一把,我踢你一腳,有一、二次“把小丈母便揪住了親嘴”,乃至匆匆忙忙發生過一次性關係(第五十三回),感情在不斷深化,但主要還是兩人間暗暗調情。直到西門慶死,潘金蓮纔主動地走出了關鍵的一步,說道:“我兒,你娘今日可成就了你罷!”再次做出了“色膽如天怕甚事”(第八十回) 的勾當。
  如何看待他們之間的“偷情”?這有點像《雷雨》中繁漪與周萍的關係。當然兩者還是不同的,《金瓶梅》中是小妾與女婿,《雷雨》中是後母與前妻之子的關係。假如從現在的倫理關係來看,娶小妾本來就是不人道的,這種“亂倫”的關係或許可以得到更多的原諒;而且,陳經濟不像周萍那樣叛逃,潘金蓮獨立、大膽的追求的陳經濟確實並沒有辜負她,直到最後,陳經濟還把搬取父親靈柩的事放在腦後,首先想方設法湊上一百兩銀子,嚮他的“六姐”表示:“一頂轎子,聚到你傢去,咱兩個永遠團圓,做上個夫妻。”(第八十六回)因此。現在有人認為,他們之間的偷情是“清美”的,說“陳經濟是全書中唯一的一個具有一定程度民主性的人物形象”。這我覺得也有點過分,這裏的關鍵是,他們的愛情基礎究竟是什麽?不明確。如何對待當時的社會倫理關係?假如我們現在不承認小妾與女婿之間的偷情是亂倫的話,那麽我們今天如何看待娶金蓮與葬父親兩者的輕重緩急呢?這一問題比較復雜,當時的作者是完全采取批判的態度的,我們今天是否能完全肯定呢?社會的關係畢竟不是衹有愛情的關係,父子、兄弟、師生、朋友,社會有一個共同遵守的秩序,普遍認同的倫理道德。所以,在這裏不以簡單化。
  三、她被趕出西門傢在王婆傢待嫁時,“又把王潮兒颳剌上”(第八十六回),這主要出於原始的性欲。
  根據以上分析,從潘金蓮的幾次“偷情”的動因看來,1、我們雖然不能排斥這裏存在着一種原始性欲的衝動,2、不排除在異性浪子如西門慶、陳經濟等誘惑下存在的迷惘和無奈,3、但無論如何也夾帶着一個女性對自己個體能力和價值的自我認定,並在這基礎上用自己的實踐對於客觀社會認同的價值觀念作出否定,努力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自我的命運,明顯地表現了一種個體主體意識的覺醒。但當時主流的社會規範不承認、不允許這種主體意識的萌發。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這種本身並不健全的主體意識就被壓抑,被扭麯,且最終引嚮了絶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金瓶梅》的作者之謎(1)《金瓶梅》的作者之謎(2)《金瓶梅》的作者之謎(3)
《金瓶梅》的作者之謎(4)《金瓶梅》的作者之謎(5)《金瓶梅》的作者之謎(6)
《金瓶梅》的作者之謎(7)《金瓶梅》的作者之謎(8)《金瓶梅》的作者之謎(9)
《金瓶梅》的作者之謎(10)《金瓶梅》的作者之謎(11)《金瓶梅》的作者之謎(12)
《金瓶梅》的作者之謎(13)《金瓶梅》的作者之謎(14)《金瓶梅》的作者之謎(15)
《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運(1)《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運(2)《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運(3)
《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運(4)《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運(5)《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運(6)
《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運(7)《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運(8)《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不同命運(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