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有位记者在日本和东南亚都生活和工作了许多年,后来写了一本书。书中介绍说,日本人在南亚一带观光,行程很简单,都是"机场-酒店-餐厅-土特产商店-高尔夫球场"。而且,都尽可能搭乘日本的航空公司,光顾日本人开设的酒店、餐厅、商店和高尔夫球场,引起当地旅游业界人士的强烈不满。而且,即使在旅行中也不忘给本公司带来利益。1987年,日本某家大型家电制造商苦于埃及政府外汇不足,无法进口其家电产品,便想出一个利用本公司员工到埃及旅游促销的绝招,居然召集到5 000名公司员工每年都到埃及旅游。更有甚者,公司还规定在埃及期间,最低消费不得低于20万日元。这样就给埃及政府每年带来了几千万美元的外汇收入。作为回报,埃及政府承诺大量购买该公司的产品,尤其是高档照相机。
集体利益至上
有的西方人认为日本人没有个性、缺乏主见。其实这话不完全对。日本人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关键是在服从群体和发挥个性之间,日本人更多地选择服从群体。
将自身利益(包括"牺牲"假期)同公司的利益如此紧密挂钩,恐怕只有日本人才能够做得出来。应该说,日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集团和集团利益:同乡、大学学部、政党派系、公司部门等社会和文化团体。同属于某个集团的人,每个人都在其中有相应的和明确的位置,彼此之间感情融洽,将个人的利益和感情融化和淹没到集团利益之中,并对这个集团产生严重的依赖性。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人在文化、语言和人种上很高的统一性和"同质性",使得日本人有很强的"日本人意识"和集团意识。而且,日本各地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差距不大,就像日本人自己形容的那样,"一亿中产阶级"。因此,日本人之间有很强的默契和认同感。由于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比日本人更为复杂和严酷,中国人之间的地域差异很大,如中国北方人与南方人不同;城里人与农村人不同;汉族人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等等。因此,中国人的血缘和地缘观念较强,血缘和地缘集团有很强的凝聚力。中国人在海外往往以同乡、亲戚、家人组成关系网和势力范围,比如,在日本就有福建同乡会、上海同乡会等;在欧洲,甚至温州市下属的县里来的华侨,也组成同乡会。而日本人到了国外,则不分原来地区,以"和"为行为准则,集体对外,强调日本人的整体利益。
由于文化和传统上的原因,欧美公司在对内和对外关系上重视成文的法律、公司规定以及合同的约定,而日本公司则更加注重某些不成文的规定和习惯。到日本工作之后,我才了解到日本公司的正式员工通常没有与公司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这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同样,在日本公司之间的许多商业交易,也经常不需要像中国国内的公司或是欧美的公司之间那样,必须用烦琐冗长的合同条款来约定。正因为这样,日本人之间的法律纠纷非常少,即使出现了纠纷,通常也尽量通过协商、调解来解决。日本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相当,人口是美国的一半左右,而在日本从业的律师数量却只有美国的1/20,不到华盛顿州从业律师人数的一半!
通常情况下,日本人一旦归属于某一个集团,就会将自己的一切全盘付出,个人、家庭和朋友都会放到次要的位置上。好几位到我们公司求职的中国司机跟我说,喜欢到日本公司开车,并不一定是喜欢日本人,而是因为日本公司的老板很少将公车用于个人事情,不像欧美公司的公车经常是太太在使用。
很多日本员工有两部手机,一部用于公事,一部用于私事。两者决不混淆。有趣的是,日本人的名片也是公私分明:同一个人可以是某公司的部长,同时也是某个俱乐部的会员、某个协会的理事,但名片都是分开的,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发不同的名片。不像我们国内许多人,名片上的头衔泛滥成灾,而且喜欢将所有头衔、职称统统放在一张名片上。有一次,因为工作原因我遇到一个日本人,他先递给我一张公司理事的名片;随后,发现我喜欢音乐,又递上来一张某日中友好合唱团顾问的名片;随着进一步的交流,他又递上了一张某日中文化交流中心顾问的名片。最后,一共给了我5张名片。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