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一代才子钱锺书   》 清华才子(1929-1933)(4)      Tang Yan

  钱锺书在清华出人头地,鹤立鸡群。他又好读书,幸亏清华藏书甚富,如果在一所藏书贫乏的大学,像钱锺书这样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岂不太可惜了吗?
  5
  钱锺书横扫清华图书馆。清华藏书之富,在当时各大学来说是数一数二的。清华图书馆书库、书架上的书,经常满满当当的几十万册,中外古今图书无不应有尽有。学生可以到书库里去看书,左右逢源,辗转相生,可免借还之劳,有人说:“此中乐趣,不可形容,恐怕只有饥鼠入太仓之乐仿佛似之。”[70]上述这一段话,可以作为钱锺书在清华的一个写照。如果要借出来阅读,须再办手续。据同学回忆,钱锺书是在校借书最多的一位。……据国学大师钱穆晚年回忆说:“及余去清华大学任教,锺书亦在清华外文系为学生,而兼通中西文学,博及群书,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72]
  钱锺书喜欢在书上眉批及划线。……
  在书本上作眉批或画线,也代表钱锺书另一种读书方法或者说是治学方法。胡适亦有此“癖”。……读书的方法很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一套方法,有的人作札记,有的人作卡片,如名史家吴晗治明史采用卡片制度。钱锺书喜欢在书上画线作评语(钱有时也作札记,如撰《管锥编》),省却很多事。这种方法,对记忆力好的人,很有用。胡适写文章时常在书桌上摆了很多书。因为记性好,知道什么材料在什么书里(如陈寅恪),容易帮助你找材料[76]。在书上画线或作眉批,实在是帮助你去找材料的一种好方法。所以当吾人读钱锺书著作时,常见旁征博引,实只是举手之劳,希望年轻的后辈学人,不妨试试。钱锺书在清华四年,除了吸收新知识外,他也吐丝,他发表了很多文章,颇受时人注意。
  6
  清华为钱锺书提供了一个发表文章的园地(forum)。这种园地对钱锺书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无锡,他的才华只有他父亲及在中学里的师友知道,局限于桑梓一隅。可是到了清华,情形就不一样了,因为清华有一个学生刊物,此即《清华周刊》。《清华周刊》是一份很有分量的大学生刊物[77]。原来只报导清华园里的新闻,但也有副刊、专栏,也谈一些政治问题,如发扬民主政治,坚持抗战等大问题,后来篇幅越来越大,在抗战前《清华周刊》乎已成为一份影响力很大的全国性刊物。当时《清华周刊》的总编辑为刘丙庐,学术组编辑为吴晗,文艺组为吴组缃及钱锺书。钱除担任编辑外还兼任英文副刊主编,他对《周刊》出过力,有很大贡献,他为《周刊》写了很多中英文文章及旧体诗。根据林耀椿编的书目,钱锺书在《清华周刊》上,先后发表过八篇文章[78]。照理应不止此数。因为在海外很难找到早年的《清华周刊》,所以我们不知道钱锺书在《清华周刊》上发表文章的正确数字。在《钱锺书散文》这本586页的散文集内,只有两篇文章曾在《清华周刊》上发表过的。这两篇即是《鬼话连篇》(第108—113页)及《小说琐征》(第472—475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上海人民出版社
钟情于书不问功名的一生(1)钟情于书不问功名的一生(2)钟情于书不问功名的一生(3)杨绛先生函
引言(1)引言(2)家世(1849-1910)(1)家世(1849-1910)(2)
幼年(1910-1929)(1)幼年(1910-1929)(2)幼年(1910-1929)(3)父亲钱基博(1887-1957)(1)
父亲钱基博(1887-1957)(2)父亲钱基博(1887-1957)(3)清华才子(1929-1933)(1)清华才子(1929-1933)(2)
清华才子(1929-1933)(3)清华才子(1929-1933)(4)清华才子(1929-1933)(5)青年讲师(1933-1935)(1)
青年讲师(1933-1935)(2)青年讲师(1933-1935)(3)青年讲师(1933-1935)(4)牛津(1935—1937)(1)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