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宇宙、地球和生命的進化:時間的1000個瞬間   》 第18節:一、恆星(1)      林為民 Lin Weimin

  第二章 宇宙演義
  宇宙完成漫長的胎兒過程後,終於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這個時候,構成全部宇宙的基本微粒都已穩定存在,形成宇宙的基本物質也已確定下來。星係開始形成,早先的緊密熾熱慢慢變成現在的空曠寒冷。我們熟悉的宇宙開始露出雛形。
  一、恆星
  每一個星係都有一顆恆星安居中央,就像我們的太陽一樣,給整個星係提供熱量和光綫。恆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是星係的核心。所以,瞭解宇宙演化必須先從瞭解恆星開始。
  1.恆星序列
  如果想知道恆星演化的過程,必須首先搞清楚什麽是恆星序列。
  如果我們用肉眼仔細觀察天上的星星,就不難發現,閃爍的群星有不同的顔色,有的微帶藍色,有的則微微發紅。星星的顔色跟它們各自表面的溫度有關,隨着溫度的增加,顔色由紅到橙,由橙到黃,由黃到藍,所以科學家就用星星的顔色來確定它們的表面溫度。
  20世紀初,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竜和美國天文學家羅素發現,如果用恆星的亮度和它們的表面溫度分別作為縱坐標和橫坐標的話,表示各種不同恆星的點並不是凌亂分佈的,而是有一定規律,這個規律就叫作恆星的序列性。在圖上,沿左上方到右下方的對角綫上分佈最密集,所以把這個區域叫作主星序。這表明:溫度高的亮度強,隨着溫度的降低,亮度也減弱。另外,在左下方也有一塊比較密集的區域,這些星溫度高,呈藍白色,可是亮度卻很弱,大概它們體積不大,因而表面積不大(因為亮度跟表面積大小有關)。這類星叫作白矮星,這個區域叫白矮星序。在主星序右側還有一個比較密集的區域,這些星亮度大,溫度卻低,呈紅色。一般來說,溫度低的星應該不太亮,但是這些星卻非常亮,由此推斷它們的體積一定十分巨大,所以叫作紅巨星,這一帶就叫作紅巨星序。在巨星序的上方還有超巨星序。這張圖就叫作赫茨普竜-羅素圖,簡稱赫羅圖。
  天文學家認為,恆星的這種序列性反映了它們演化的規律性,不同序列的恆星就處在不同的演化階段。這樣,天文學家雖然沒有可能觀察到某個恆星從形成到衰亡的全過程,卻可以通過觀察處在不同演化階段的許多恆星來研究恆星的演化規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1節:一、時間荒漠第2節:二、時間零點(1)第3節:二、時間零點(2)第4節:二、時間零點(3)
第5節:二、時間零點(4)第6節:二、時間零點(5)第7節:三、物質形成(1)第8節:三、物質形成(2)
第9節:三、物質形成(3)第10節:三、物質形成(4)第11節:三、物質形成(5)第12節:三、物質形成(6)
第13節:三、物質形成(7)第14節:三、物質形成(8)第15節:三、物質形成(9)第16節:三、物質形成(10)
第17節:三、物質形成(11)第18節:一、恆星(1)第19節:一、恆星(2)第20節:一、恆星(3)
第21節:一、恆星(4)第22節:一、恆星(5)第23節:二、太陽係形成(1)第24節:二、太陽係形成(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