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杂家 生存恐慌:最後的老手藝   》 第18節:最後的老手藝——吊酒      梁平 Liang Ping

  我問甘瑪紮德:“你帶徒弟嗎?”他憨厚地一笑:“看緣分。雕刻瑪尼石太纍,是個苦差事,藏民傢都不是很寬裕,有時候雕刻一塊兒需要一兩天時間,鄉親們表示個三兩塊錢,人都養不活。”他看了看我,嘆了口氣,“年輕人很少學這個了。現在開發旅遊,隨便開個小店或賣點旅遊紀念品,都能賺到錢。”
  我準備離開甘瑪紮德時,定做瑪尼石雕的女孩來了,她給了甘瑪紮德十塊錢,說了聲謝謝就拿着小瑪尼石高興地走了。
  我也笑着和甘瑪紮德道別。
  最後的老手藝——吊酒
  四眼井是常德難得一見的古物,一直深藏在一座四合院內。舊城改造後,院落拆除,周圍樓群高聳,一夜之間,四眼井如同剝光了皮的筍心一般,襢露在人流如織的大街上,既礙眼又礙事。
  四眼井的街對面,有傢古法吊酒的家庭作坊。老闆是一個中年漢子,叫劉秋望。我進去的時候,劉師傅正在蒸煮高粱酒。蒸鍋下,火燒得正旺。蒸鍋裏,酒在沸騰。
  劉師傅是個見過世面的人,我不買酒,他也不以為意,照樣熱情地請我入座,又吩咐妻子李細華給我泡了杯清茶。坐在酒坊裏,空氣好像稀薄的酒,茶也有別樣的韻味。
  劉師傅今年四十歲,夫妻二人都是湖南嶽陽臨湘人。從十多歲開始,劉師傅就隨父親學習吊酒,至今二十多年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們經朋友介紹來常德開店釀酒。剛來,小店開在小西門菜市場,這一片是舊城改造的重點,工程一啓動,小店就搬傢,前前後後挪了幾次,最後纔在穩定的鬧市區落下腳來,租下了一間小門面,繼續吊酒的手藝。
  吊一鍋酒,時間比較長,也很麻煩。先要將糧食淘洗幹淨,用清水浸泡一夜,然後放到蒸鍋裏蒸煮六七個小時,出鍋冷卻到一定溫度,再裝缸發酵。一個星期後,再次倒進蒸鍋煮幾個小時,才能接酒入壇。
  吊酒是技術含量很高的手藝。糧食品質、𠔌物的純淨、溫度的控製、發酵時間的長短把握,還有酒藥子的選用,一個環節出現問題,輕則影響出酒率,酒的口感、度數、品質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重則無酒可接,或接酒無用,浪費原料,耽誤工時。劉師傅吊酒,用的是古法,憑的是感覺。蒸煮時間、冷卻的溫度、發酵程度,完全靠口嘗、鼻嗅、眼看、耳聽、手摸。他一般衹用兩樣工具,一桿秤與一隻酒精測量計。桿秤,用來稱酒藥子,這酒藥子下的時間、溫度、分量,都得精確,來不得半點馬虎。酒精計,則用來測量酒精度數。酒度數不同,價格也就不一樣,甚至酒的用途,也是因度數而定。來買酒的一般都是老主顧、老酒客,或喝、或泡藥、或做調味品,用法不一,要求卻相同,一次酒不好,就可能沒有下次的生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1)第2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2)第3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3)
第4節:前 言第5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1)第6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2)
第7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3)第8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4)第9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5)
第10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1)第11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2)第12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1)
第13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2)第14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1)第15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2)
第16節:最後的老手藝——銅匠第17節:最後的老手藝——刻瑪尼石第18節:最後的老手藝——吊酒
第19節:最後的老手藝——翻砂第20節:最後的老手藝——蠟染第21節:最後的老手藝——擂茶
第22節:最後的老手藝——鋁鍋換底第23節:最後的老手藝——磨刀人第24節:正在消失的老手藝——裁縫(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