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許華 Xu Hua

  中法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天,朝廷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定、鎮二艦和“濟遠”艦迅速回國。7月3日,許景澄隨即趕往基爾港,祭天之後便登船餞行。儀式完畢,三艦即在德方人員管駕、劉步蟾等中方人員協助下駛嚮東方。
  10月,三艦抵達大沽。11月17日,李鴻章親自登船驗收。他緻信醇親王:在前往旅順口視察東西海岸炮臺的途中,雖海濤洶涌,軍艦仍十分平穩,“所指各弊未盡確實”。
  隨後,電旨令李鴻章采辦原計劃用於臺灣和澎湖防務的4艘巡洋艦,盡快把北洋水師裝備起來。徐景澄和駐英國公使曾紀澤經對比研究,分別花白銀174萬兩在德國訂造了“經遠”和“來遠”2艘裝甲巡洋艦,花170萬兩在英國訂購“致遠”和“靖遠”2艘英式鐵甲艦。
  這批訂貨,曾引起國內及英、德兩國之間的一係列爭論,也因此集當時英德巡洋艦設計之大成。在訂單確定之後,歷史上著名的德國首相俾斯麥,專門對伏爾鏗船廠作出指示:“卓越地和準確地執行中國這一次訂貨具有重大意義”。
  1887年初,李鴻章派遣鄧世昌等400餘名官兵赴英、德接收軍艦。艦隊沿途進行了一係列編隊訓練和單艦訓練,於11月28日駛抵香港。12月1日,丁汝昌率“定遠”、“鎮遠”、“超勇”、“揚威”、“康濟”、“威遠”及南洋“琛航”在廈門迎接。至此,北洋艦隊蔚然成形。
  北洋軍港
  在購買軍艦的同時,李鴻章等也在逐漸着手北洋軍港建設。最早經營的,是緊鄰京城和北洋大臣駐地的海防要地天津和大沽口。天津機器局原有船塢,能滿足一般軍艦維修。在1876~1879年從英國購買的“蚊子船”陸續抵達期間,李鴻章開始籌劃加強大沽口古炮臺的防禦力量,並在此興建軍港。1880年3月正式購地開工,當年竣工了長320尺、寬92尺、深20尺的甲塢。1884、1885年,大沽又興建了乙、丙、盯戊四個木船塢,成為北洋海軍的軍事要塞和最主要維修基地。
  由於大沽口河道較淺,船塢規模有限,並且是木船塢,不能滿足大型軍艦的停泊和維修。1880年,李鴻章迫於形勢無法再拖延而“提前”訂購了鐵甲艦。於是,趕在鐵甲艦訂造期間建成大型軍港已刻不容緩。
  鐵甲艦對港口的要求很高:
  “水深不凍,往來無間,一也;山列屏障,以避颶風,二也;路連腹地,便運糗糧,三也;土無厚淤,可瀎塢澳,四也;口接大洋,以勤操作,五也;地出海中,控製要害,六也。”
  經一係列勘測,港址最終定在旅順。當年,李鴻章聘請了德國陸軍軍官漢納根設計建造旅順炮臺,又派海防營務處道員黃瑞蘭負責營務工程處工程局。黃瑞蘭貪鄙無能,聲名狼藉。1882年8月,回籍奔喪的李鴻章緻信張樹聲將其撤回,派袁保齡接替。
  在一係列折騰之後,1885年兩艘鐵甲艦和“濟遠”艦造成回國後,出現了“有鳥無籠”的問題:在北洋找不到停靠之處,衹能寄居香港和日本的碼頭。
  臨危受命的袁保齡先前並無軍港工程建設經歷,衹是在1881年夏天奉命考察北洋各口時,纔結緣旅順。他認為:“水師為驪珠,旅順威海皆為鱗造爪”,“齊遼各口形勢,其關鎖渤海、拱衛留都,無愈旅順”。
  袁保齡發宏願,以建設好旅順軍港為己任。此後5年間,他“每日奔走不知疲……所歷艱苦,實為四十年所未有……方來之始,萬事瓦裂。今則公帑節省數萬金,海防軍容漸如荼火,差可欣慰。而面黑膚瘦,形容憔悴,鬢發漸已白矣”,主持完成了海門疏瀎、攔潮大壩、船澳及泊岸工程、口西和口東海岸炮臺、陸路炮臺、水雷營、魚雷營、電報局、水陸醫院以及軍港內道路、庫房、碼頭、小型機器廠等一係列基礎工程。
  袁保齡剛到旅順時,缺乏技術顧問,天津稅務司德國人德璀琳嚮李鴻章推薦聘請德國工程師善威為幫辦。善威先前並未主持過如此重大工程,無力解决問題,與中方發生矛盾。1886年,在袁的建議下,李鴻章决定從德國人手中收回工程。在跟德方結算時,袁保齡“竭二十晝夜之力,筆憑唇焦,幸得就緒,計節公帑十七萬金”,而心力交瘁,中風昏厥。袁解釋說:“稅務司德璀琳者,性最貪狡,百計幹預。旅役薦德人善威為工員,兩年無尺寸效,猶以華官掣肘,熒惑長官之聽。齡再三爭之不可得,無日不慪氣,此病根所由來也。”
  經慈禧禦醫的治療,袁逐漸恢復,他請求退休。李鴻章因其所熟悉的旅順工程無合適人選能夠接替,沒有同意,衹是派劉含芳督工。1899年8月19日,袁保齡病逝於旅順,時年48歲。清廷追贈其為內閣學士。
  法國人通過國際招標承攬了造價約白銀140萬兩的後續工程,包括大石塢、各修理廠、儲料庫、辦公及住房、船澳泊岸、鐵道、碼頭、電燈、自來水、攔潮大壩、鐵碼頭等設施。一年之後,1890年11月9日,旅順工程全部竣工。工程總體質量較高,成為北洋諸艦最重要的維修保養基地,也是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第一流的海軍基地。雖歷經百年戰火,一些設施至今仍在使用。
  1887年,李鴻章又開始興建山東威海港,其中包括大鐵碼頭、劉公島的提督衙門(即海軍公所)和大批營房以及機器廠、水師學堂、水庫。劉公島上有6處炮臺,劉公島南側的日島和北側的黃島也安有巨炮。其中,提督衙門後路和黃島的地阱炮臺,可以升降上下地阱和旋轉還擊四面。在海灣北端修築了3座海岸炮臺,統稱“北幫炮臺”,其後路建合慶灘炮臺。海灣南端建3座“南幫炮臺”,其後路建3座“陸路炮臺”。在港灣南北兩幫及劉公島西岸,設有火藥庫和軍械庫,在兩幫還設有水雷營。港口和炮臺的技術顧問主要是德國人,所用火炮也多從德國進口。
  由於興建時間較晚,加上有旅順等的經驗,威海港的防禦體係和設施比旅順港更為現代化和大型化。
  此外, 1886年許景澄奏請在膠州灣建設軍港。1889年5、6月間,李鴻章巡閱海軍時對其進行了考察,奏請興建煙臺、膠州灣炮臺。北洋地區又添一處規模浩大的現代化軍港工地。
  海軍衙門·《北洋海軍章程》·北洋海軍
  北洋水師隨着大張旗鼓購買軍艦和大興軍港建設而迅速壯大,新式海軍的體製問題也逐漸提上議事日程。
  清朝開國以來,一直沒有全國統一的水軍和海軍。八旗、緑營、湘勇、淮勇屬下水師,衹不過是各地將軍、督撫所轄陸軍的輔助性兵種。鴉片戰爭後的造船購艦浪潮,使沿海各省先後擁有一些新式軍艦和海防官兵。新式軍艦不僅購造成本高昂,日常養護費用也不菲,地方財政越來越難以支撐,新式海軍納入國傢統一編製、得到國傢財政保障,已經勢在必行。此外,近代海軍的大殺傷力和高機動性特點,也要求清朝海防有必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海軍統一調度和管理機構。
  1885年10月12日,慈禧太後發佈懿旨:“着派醇親王奕寰總理海軍事務,所有沿海水師悉歸節制調遣;並派慶親王奕 、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會同辦理;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兵部右侍郎曾紀澤幫同辦理。現當北洋練軍伊始,及責成李鴻章專司其事。其應行創設籌議各事宜,統由該王公大臣等詳慎規劃,擬立章程,奏明次第興辦。”
  海軍衙門的成立,標志着中國近代海軍已正式成為一個獨立軍種。此後,清朝海軍的發展重點進一步偏嚮北洋。1888年,《北洋海軍章程》的正式製定和頒布實施,將海軍體製的正規化、現代化再嚮前推進一大步。
  早在1881年春,張佩綸在天津與李鴻章的幕僚薛福成探討海軍發展規劃時,得到薛寫的《酌議北洋海防水師章程》,這是北洋海軍章程的最原始版本。該《章程》實際上是北洋海軍的發展綱要。日後北洋水師基本按其中設計的步驟往前發展。【薛福成為李鴻章的重要幕僚,卻不得志。李鴻章看重人事方面的利益勾兌,遠不如曾國藩、甚至袁世凱那樣重視人才。這本身可以作為評估李鴻章政治道德和政治才能的重要方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學東漸(1)西學東漸(2)
內外交睏(1)內外交睏(2)
內外交睏(3)藉師助剿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