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和婚姻其实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前者的特点是激情、新鲜、神秘、崇拜、吸引等,而后者则是平淡、亲情、默契、包容、互助、责任等。二者的共同点少,更多的是矛盾和冲突。能把二者完美结合或者由前者顺利过渡到后者的人就是所谓婚姻幸福的。但这样的例子太少了,绝大多数的人,是保持一个过得去的婚姻,同时又更新着爱情,这就是现代社会婚外情盛行的原因。但现代人却又非要把二者混为一谈,对婚姻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结果只能是上演一出又一出的婚姻悲剧。唉,也许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误导了不少人。( 暖冬 )
婚姻这东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怎么说都有理。套用存在主义的观点就是“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个制度的产生和延续总有它的道理,但凡制度都是用来约束人的行为,不会由某个人的意志所左右的。讨厌也好,憎恶也罢,图个嘴快活就够了,你能奈制度何?反抗制度,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就像我们单位从本周起开始施行的签到制,上了十年班第一次像小学生一样每天早上规规矩矩地在签到本上签上自己的大名。我一向是懒散之人,无组织无纪律已十年有余,最怀念的就是五年前那段当记者的日子,一个星期露一两回脸,更多的时候就在外面采访,然后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那时候好像也是最出成绩的时候,经常有作品获奖并获得领导赏识。只有自己知道,那不是才华所致,而是自由给了我创作的灵感。而如今,我被彻底囚禁了。
我的观点很鲜明,我原来一直觉得婚姻这个制度很不人道,现在看来恰恰相反,它也许是最人道的制度,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保护了弱势群体( 妇女儿童 ),它倡导的是一种绝对的精神文明。它给需要保护的这一群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我说的是相对。就看你对婚姻的需求怎样了,你若想在婚姻里给爱情买保险,那是做白日梦。但你若想在婚姻中得到利益最大化,比如柯老师所说的“精神上的相互支撑和依靠,经济上的合作与互补,繁衍与养育后代的需要与责任等等”,一般人是可以得到这种保障的,当然也是相对的。
8.
为了性,我必须付出
跟你纠缠一生的代价
没想到一篇“婚姻不是赌博”引来的讨论如此来势凶猛。
“弧笑弦”的留言简直算得上“性学”专论了。
看来,婚姻与爱情确是永恒的话题。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还有思想和感情,就会永远面对这样的问题。
爱究竟是什么?爱是怎样产生的,是一种纯精神的情操还是体内释放的某种物质?
爱对于人生又意味着什么?性与爱是什么样的关系?
人为什么需要家庭?
毋庸讳言,性是婚姻的重要内容,但肯定不是唯一内容。对于那些白头偕老的家庭,除了性,一定还有很多更为重要的东西。
“弧笑弦”将自己童年的性体验及成年后对性的认识写出,仍是一家之言。
我特意加了“说明”放到博客上推荐。
文字生动有趣,值得一读。
结婚=结仇( 弧笑弦 )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末期,我还没到懂事的年龄。因为不懂事,所以干了许多蠢事。其中几件事与性有关,至今印象深刻。
那时我们没有蝙蝠侠、奥特曼,也没有皮卡丘和芭比娃娃。我们一帮男女孩子的玩具和玩法都非常原始。我爸爸曾经用制作立柜( 一种大衣柜,当时非常了不起的家具 )剩下的木料做了一把木手枪,使我在孩子们中间很牛逼。这把枪意味着我在玩“抓特务”的游戏中,可以不由分说地当上侦察班长。另外还有一个游戏,男女孩子都经常玩,就是“过家家”。游戏里男孩要装成爸爸,女孩要装成妈妈,房子是泥巴捏成的,用石子圈成一个独立的院落。有男有女有了家以后,还要过日子。我们认为,过日子就是吃饭和生孩子。
吃饭的问题好解决,找些树叶子,切巴切巴,就成了一锅“菜”。但是生孩子的问题就很玄奥了,绝大多数孩子都搞不懂。因为那时,大人总是告诉我们:你的弟弟( 或妹妹 )是从地里挖出来的。即使我们还小,该说法仍缺乏说服力。后来有一次,我记得非常清楚,一个邻居家的女孩跟我说,不对,小孩不是从地里挖出来的。于是她把小裤衩扒掉,也叫我照此办理,然后让我闻她那里。这是件非常古怪的事,但她告诉我,她看见她爸妈就是这么做的。我以为一闻她那里,就能闻到一个比我们还小的小孩的气息。结果除了尿味儿,我们什么也没得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