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一爐煙火 》
第18節:本店不打駡顧客
劉紹銘 Liu Shaoming
本店不打駡顧客
阿城的《閑話閑說》(1994)是他1987年至1993年間演講稿的結集,圍繞着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這兩個題目發揮。時報出版公司在封底介紹這位以《棋王》和《孩子王》知名的作者,特別提到他不但是小說的大行傢,隨筆也是極品,說他“運用中國文字已臻化境,可說是天生的文體傢”。
此非過譽。看過《棋王》的讀者想必都會同意,他的小說語言,出神入化。看過《閑話閑說》所收的七十七篇講稿後,諒也會看出他寫隨筆,也一樣得心應手。他的文字極富現場感。阿城生命力充沛,對俗世依戀無限。憑着這種心性,他每能在我們認為雞毛蒜皮的瑣事中看出宇宙的神奇。
這種心性孕育出來的文體,風格獨特。且看他怎樣評價張曼玉:“你們看張曼玉,五花八門都演的,我看她演阮玲玉,裏弄人言前一個轉身,之絶望之鄙夷之蒼涼,柏林電影奬好像衹有她這個最佳女演員是給對了。”
《閑話閑說》所收,因是演講稿,現場感更為顯著。說的既是“閑話”,演講者忍不住時也插進一腳,拿自己開玩笑。中國文人少有自謔的雅量。阿城是個例外,而且“謔”得非常到傢。他說自己小時傢窮,買不起書,總是到書店站着看書,所以“養成個駝背水蛇腰,是個腐朽文人的樣子”。
這種“打書釘”習慣,到了美國,還是改不過來,因為中文書的定價太貴了,像李昂的《迷園》就賣二十幾塊美元。怎麽辦?衹好求其次,幹脆拿了書在店裏讀。可惜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沒人欣賞,因為“背後的老闆娘不久即對別人說,這種人最討厭,買嘛買不起,都是站着看,而且特別愛看‘那種’的。這老闆娘真算得明眼人,而且說得一點兒不差。店裏衹有三個人,我衹好放下《迷園》,真是服氣這世俗的透闢。這老闆娘一身上下剪裁合適,氣色靈動,衹是眼綫描得稍重了”。
李昂的《迷園》,內容有部分不宜兒童觀看,老闆娘因以“那種”作識別。龔鵬程為金楓出版社《笑林廣記》作序,引了《笑林》中的一則: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竪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這是一則笨人遇上“聰明笨伯”的故事。龔鵬程說得有理,“利用對比與反襯,烘托出一個惹人發笑的場面:文字表面很溫和,不慍不火,卻是運筆如刀,深刻萬分”。龔鵬程把這種筆法稱為“冷雋”,很是恰當。
阿城的前輩中,錢書文字功力當然可以充當“冷面笑匠”,但他立場慣於居高臨下,不像阿城那麽“世俗”,肯把自己的餿事抖出來笑話自己。20世紀80年代中,“尋根文學”成為一時之尚,有些論者看到他的小說可以跟“固有文化”拉上關係,就順理成章地把他納入“尋根派”。也有唱反調的,一聲不響就把他拉出來另作安排。這種給作傢拉鋸式的定位使他覺得被“描得一副踉踉蹌蹌的樣子”。
阿城姓鐘,父母為他取名叫“阿城”。兒子認為俗是俗了點,“卻有父母紀念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革命戰略成功的意思在裏面”。十多年後他下鄉插隊,碰到一位不懂農村包圍城市原委的拆字先生,一本正經地跟他說:“你這個‘城’字是反意。”他想了想,覺得這真是“宿命”。
鐘阿城冷雋的筆鋒,時而顛覆自己,時而挖苦別人,無往不勝。你看他怎麽看歐洲的君主立憲國傢。據說有一小國的孤傢寡人,覺得自己的青春整天消耗在王室的繁文縟節上,很不是味道,曾多次嚮議會請求自廢其位,公民卻不答應。為什麽呢?阿城說:“保鮮的活古董,又不礙事,留着是個樂子。另一個例子,你們看英國皇室的日常麻煩讓幾傢英國報紙賺了多少錢!”天生有幽默感的人,自會苦中作樂。話說阿城北京的傢附近有一傢飯館,“文革”時貼過一張告示,大意是“從今以後衹賣革命食品,也就是棒子面兒窩頭,買了以後自己去端,吃完以後自己洗碗筷,革命群衆須遵守革命規定”。1986年,亦即“文革”結束後的整整十年,阿城看到這傢店桃花依舊,但貼在墻上的告示語氣和內容不同了:“本店不打駡顧客。”
阿城每能在世俗的生活中找到樂子,真絶。他到美國定居後,少見他的新作了,教人懷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 |
|
|
第1節:新版自序 | 第2節:序 | 第3節:目錄 | 第4節:靈魂也要按摩 | 第5節:張恨水的散文 | 第6節:Punch Line | 第7節:鬼兄 | 第8節:散文極短篇? | 第9節:取名的藝術 | 第10節:恍如隔世 | 第11節:羅友彤異聞錄 | 第12節:說不完的蘇茜黃故事 | 第13節:穿T shirt的母親 | 第14節:看我上雲梯 | 第15節:張建雄吃的文化 | 第16節:Used Wife源考 | 第17節:現代生死學 | 第18節:本店不打駡顧客 | 第19節:夏志清傳奇(1) | 第20節:夏志清傳奇(2) | 第21節:浪漫與偏見 | 第22節:白先勇是這樣長大的(1) | 第23節:白先勇是這樣長大的(2) | 第24節:王德威如此繁華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