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吳建雄 Wu Jianxiong

  "應帝王"裏的"應"是順應的意思,很多版本的譯文直接把這個題目的意思翻譯成"順應民衆的君主"。這樣的翻譯乍一看仿佛還合理:在一個專製的社會,每個人的生命不可能和君主斷絶關係,莊子目睹人間冷暖,看過一個個如衛君般殘暴的君主,必然對現實不滿,於是他呼喚一個理想的君主順應天道、理解民衆,能給大傢創造一個寬鬆舒暢的生存空間。
  但是,如果真這麽理解,那就錯了,莊子對國君之術是不感興趣的。在政治意義上,一個國度衹有一個君主,王是唯一的;但在生命意義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王。莊子是想告訴世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王,要成為生命和世界的主宰,而不是受奴役,這纔是"應帝王"的根本含義。
  《應帝王》開篇中的問就很讓人意外。一天,缺嚮王倪求教,四次提問,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缺於是跳了起來,高興極了。
  莊子這裏說的四問,往往被翻譯成問了四次。為什麽問四次,還會四問而四不知?要想真正理解這"四問"須從《易經》裏說起。用《易經》的道理講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事物有正反兩個方面,這就是二,二之中再有是非對錯兩個方面。二的平方當然就是四了。
  從學生問老師的角度分析,王倪必然會讓人失望,對一個一問三不知的老師,我們都會有些瞧不起。但缺的反應卻和正常人截然相反,老師無知,學生竟高興起來。與其說王倪是無知的,不如說他是拒絶回答。
  王倪不願意做老師,因為他覺得自己沒資格。他不回答,並非知識欠缺,而是出於對知識本身的懷疑,有種根深蒂固的質疑。我們真的瞭解事物,瞭解他人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用邏輯學分析,一個事物的是或非之中會再生出是或非,是非則非,是是則是,非非則是,非是則非。那麽,我們對知識應該怎樣理解呢?王倪正是出自對知識的懷疑而拒絶作出回答。
  這樣的拒絶是直接的,這樣的拒絶其實是拒絶對事物的主觀判斷,是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別人身上。
  確立了這麽個立場,下面的故事就很好懂了。在《逍遙遊》、《齊物論》裏出現過的肩吾去拜見《人世間》裏的出世者楚國隱士接輿。
  接輿問:"平時你老師日中始用什麽來教導你?" 肩吾說:"我老師告訴我,做國君的一定要憑藉自己的意志來推行法度,這樣,百姓有誰敢不聽指揮呢?" 接輿說:"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那樣治理天下,就像讓你徒步下到海裏去開鑿河道,讓蚊蟲背起一座大山一樣,是根本不可行的。聖人治理天下,難道會治理社會外在的表象嗎?他們纔懶得管什麽百姓生活秩序,民衆聽不聽他們吩咐呢!他們衹需要簡單地順應本性,感化他人,聽任人們所擅長的。天上的鳥怕獵人用羅網去抓它,所以飛得高高的、遠遠的;田裏的老鼠怕人去抓它,就在神仙的廟宇下打洞,人不敢冒犯神仙,所以不會用煙熏。這兩種小動物都有求生本能,何況是人呢?" 國傢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在莊子的時代更是如此,而他能提出君主不能把自己意識強加於民衆的想法,實在大膽。
  與日中始對應的人是無名人。有一天,天根到殷陽這個地方去玩,在蓼水邊碰到一個無名人,天根就嚮無名人請教怎麽治理天下。
  無名人看了眼天根,直接說道:"走開,你這個人髒得很,你怎麽可以問讓人這麽不痛快的問題?我正打算跟造物者結伴而行,一旦我進入他們的隊伍裏,我厭煩時就可以乘坐形狀跟飛鳥一樣的清虛之氣,超脫於六極之外,從而生活在什麽都不存在的地方,住在曠達無垠的環境中,而你竟然用夢囈般的所謂治理天下的話語擾亂我的心思!" 天根不死心地追問,無名人說:"你現在的心態不對,你應該保持本性、無所修飾,將你的身體放到清靜無為的境地裏,順應事物的自然,不要有半點兒個人的偏私;這樣一來,天下也就能得到治理了。"
  這是無名人的淡泊,"與造物者結伴而行"是形而上的,他其實也有厭煩的時候,所以說要到一個空空洞洞四顧無人的地方去玩--因為無人,所以便無需計較自我存在,因而找到慰藉。這也是修道的方法,即永遠調整自己的心境到空的境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