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怕是風流負佳期:西廂記裏的世情男女   》 第18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2)      侯虹斌 Hou Hongbin

  崔鶯鶯也嚇壞了,怕那半萬賊軍,斷送了三百僧人。可是她不曾哭哭啼啼,馬上有了决定:"娘,還是把我嫁給賊漢吧。"在佛堂上,她公開宣稱:不如將我與賊人。要不然,衹好"白練套頭兒尋個自盡,將我屍櫬,獻與賊人,也須得個遠害全身"。
  老夫人怎麽會同意呢,她說:"俺傢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捨得你獻與賊漢,卻不辱沒了俺傢譜!"緊接着,崔鶯鶯又提出來:"母親,休愛惜鶯鶯這一身。您孩兒別有一計;不揀何人,建立功勳,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倒陪傢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嫁給英雄,這纔是崔鶯鶯比較願意接受的一個結局。老夫人同意了:凡是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奩,斷送鶯鶯與他為妻。
  2、"董西廂"中張生乘人之危,"王西廂"裏取勝不損毫發
  張生聽聞消息,便拍掌而出,自稱有退兵之策。他怕嚇壞崔鶯鶯,先體貼地把鶯鶯和紅娘安排進內堂,方纔亮出計謀。
  "董西廂"中這一節大不相同。孫飛虎圍寺,文中足足花了二十多支麯子鋪陳法聰率僧衆禦敵,結果傷亡慘重,"三百餘人……十停兒死了七八",僧衆敗潰,"孤孀母子,抱頭哭泣號啕",簡直一片血雨腥風,觀者心焦,聞者落淚。正在這時,卻聽聞"階下一人拍掌笑",稱:"不肖用謀,破盡許多強寇衆。"這個人,正是張生。
  寺僧請求張生救人於急難之際,他先發一通議論:"生者死之源,死者生之路,生死乃人之常理。"基本上對那些浴血奮戰的寺僧們的生命置若罔聞。寺僧又為崔氏母女請求,張生更是回答:"夫人與我無恩,崔相與我無舊,素不往還,救之何益?"直至夫人聲淚俱下,苦苦哀求,許諾"繼子為親"後,方纔應允。
  這個版本中張生的表現,已不僅僅是乘人之危的問題了。他早有計謀能退敵,卻等待時機,直到血流成河之際纔起個高價,可以說是孫飛虎的同謀和推波助瀾者。以這種表現,就算張生是天下第一才子、第一癡情郎,他的人品已被數百名僧人的鮮血染污了,永世難清洗,崔鶯鶯又怎麽能嫁給他!
  這麽鮮血淋漓的場面,如此沉痛壓抑,把整本"董西廂"都壓得擡不起頭來。有了這麽沉重的一幕,崔張的愛情可說是建立在那些死難者的屍體上的,他們難道沒有負疚感、沒有心理障礙嗎?這有悖於常識。
  這一點,"王西廂"的處理就好得多了。張生及時出現,及時提出退敵之計,僧寺這邊不費一刀一箭,不損毫發,事情就得到圓滿解决。不僅張生的形象沒有受損,全文的格調也始終定位在輕喜劇上,更符合正常人的邏輯。"王西廂"裏崔鶯鶯唱,"雖然是不關親,可憐見命在逡巡,濟不濟權將秀纔來盡。"是啊,要有多壞的心腸,才能拿幾百人的命來討價還價啊。這也是"董西廂"的價值遠遜於"王西廂"的原因之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目錄第2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1)
第3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2)第4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3)
第5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4)第6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5)
第7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6)第8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7)
第9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1)第10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2)
第11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3)第12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4)
第13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5)第14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6)
第15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7)第16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8)
第17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1)第18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2)
第19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3)第20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4)
第21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5)第22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6)
第23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7)第24節: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