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也吓坏了,怕那半万贼军,断送了三百僧人。可是她不曾哭哭啼啼,马上有了决定:"娘,还是把我嫁给贼汉吧。"在佛堂上,她公开宣称:不如将我与贼人。要不然,只好"白练套头儿寻个自尽,将我尸榇,献与贼人,也须得个远害全身"。
老夫人怎么会同意呢,她说:"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家谱!"紧接着,崔莺莺又提出来:"母亲,休爱惜莺莺这一身。您孩儿别有一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嫁给英雄,这才是崔莺莺比较愿意接受的一个结局。老夫人同意了:凡是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
2、"董西厢"中张生乘人之危,"王西厢"里取胜不损毫发
张生听闻消息,便拍掌而出,自称有退兵之策。他怕吓坏崔莺莺,先体贴地把莺莺和红娘安排进内堂,方才亮出计谋。
"董西厢"中这一节大不相同。孙飞虎围寺,文中足足花了二十多支曲子铺陈法聪率僧众御敌,结果伤亡惨重,"三百余人……十停儿死了七八",僧众败溃,"孤孀母子,抱头哭泣号啕",简直一片血雨腥风,观者心焦,闻者落泪。正在这时,却听闻"阶下一人拍掌笑",称:"不肖用谋,破尽许多强寇众。"这个人,正是张生。
寺僧请求张生救人于急难之际,他先发一通议论:"生者死之源,死者生之路,生死乃人之常理。"基本上对那些浴血奋战的寺僧们的生命置若罔闻。寺僧又为崔氏母女请求,张生更是回答:"夫人与我无恩,崔相与我无旧,素不往还,救之何益?"直至夫人声泪俱下,苦苦哀求,许诺"继子为亲"后,方才应允。
这个版本中张生的表现,已不仅仅是乘人之危的问题了。他早有计谋能退敌,却等待时机,直到血流成河之际才起个高价,可以说是孙飞虎的同谋和推波助澜者。以这种表现,就算张生是天下第一才子、第一痴情郎,他的人品已被数百名僧人的鲜血染污了,永世难清洗,崔莺莺又怎么能嫁给他!
这么鲜血淋漓的场面,如此沉痛压抑,把整本"董西厢"都压得抬不起头来。有了这么沉重的一幕,崔张的爱情可说是建立在那些死难者的尸体上的,他们难道没有负疚感、没有心理障碍吗?这有悖于常识。
这一点,"王西厢"的处理就好得多了。张生及时出现,及时提出退敌之计,僧寺这边不费一刀一箭,不损毫发,事情就得到圆满解决。不仅张生的形象没有受损,全文的格调也始终定位在轻喜剧上,更符合正常人的逻辑。"王西厢"里崔莺莺唱,"虽然是不关亲,可怜见命在逡巡,济不济权将秀才来尽。"是啊,要有多坏的心肠,才能拿几百人的命来讨价还价啊。这也是"董西厢"的价值远逊于"王西厢"的原因之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