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北京地理之王謝門庭 》
繁榮過後尋找新的活法
佚名 Yi Ming
據馬漢儒回憶,花絲鑲嵌行業的興衰頗具戲劇性。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讓花絲鑲嵌的熱鬧戛然而止。解放後,回老傢避難的馬漢儒回到北京,正遇上政府對工藝美術行業采取低息貸款、供應原材料、統購、包銷等措施,並組織生産合作社,馬漢儒以及有名的老藝人畢尚斌、翟德壽、張廣和等都加入了合作社。此時,拔絲、花絲、鑲嵌等工序纔被真正合併稱為花絲鑲嵌。但上世紀50年代末,由於環境污染等問題,花絲鑲嵌藝人隨合作社遷往通縣,並成立了北京花絲鑲嵌廠。在老藝人的指導和政府的扶植下,花絲鑲嵌工藝很快恢復。60年代,北京工藝美術學校花絲鑲嵌專業的學生畢業後被陸續分配到各廠。當時的畢業生程淑美說,這是花絲鑲嵌行業僅有的一個老中青人才齊備的階段,老藝人的經驗與新人的創新思想結合,使60至80年代中後期成為花絲鑲嵌的鼎盛時期。一方面工廠生産供不應求,花絲廠大師李鳳群說,那段時間工人往往一領到黃金就開始埋頭大幹,有時連設計圖紙都顧不上看;另一方面工藝上也達到極高水平,北京市三級工藝美術大師馬佩堅告訴記者,90年代初,花絲廠工藝美術大師姚迎春等人經仔細琢磨,成功復製出明代萬歷皇帝的金冠,高24釐米,由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每處焊接都嚴絲合縫,冠身薄如輕紗,金冠上還有竜戲珠圖案,整體製作巧奪天工。
在已關閉的通州花絲鑲嵌廠原址,記者本欲尋找成功復製出金冠的姚迎春大師,但據知情人透露,在花絲鑲嵌廠倒閉後的幾年間,姚大師曾一直尋找能發揮其絶頂花絲技藝的機會,未果後現已不知去嚮。
曾在花絲鑲嵌廠工作的馬佩堅說,他在自己的工作室裏創造出了新工藝,將花絲和景泰藍工藝相結合,可在銀器上做畫,但這種技藝也衹用到簡單的花絲技法。目前接到的國外訂單很多,這是他為老手工藝找到的新活法。其他幾位大師也紛紛以花絲鑲嵌為基礎,在設計和製作上做出了讓步。馬佩堅還告訴記者,據他推測,目前北京仍在從事真正的花絲鑲嵌工藝的,可能不足20人。
新京报 編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
|
|
“四大名旦”光彩奪目 | 一出生就為達官貴人服務 | 流落民間照樣富有創造力 | 從陷入低迷到再創輝煌 | 市場看似興盛的背後 | 賣得好的還是大師作品 | 講究人性與個性 | 從“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 | 玉器製作重在“琢磨” | 靠手藝吃飯(1) | 靠手藝吃飯(2) | 玉器行的工匠被稱為“先生” | 周末去動物園上寫生課 | 千年老手藝 | 足夠人琢磨一輩子的老手藝 | 在哈德門外很是熱鬧過一陣 | 繁榮過後尋找新的活法 | 等不到“遲來的愛” | 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藝人 | 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1) | 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2) | 編織宮廷藝術的錦綉“格律詩” | 昔日佈局穩重為皇傢專用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