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蔡義江解讀紅樓 》
第17節 “冷月葬花魂”(2)
蔡義江 Cai Yijiang
曹雪芹到過杭州嗎?
《文化娛樂》編者按:《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與杭州究竟有否緣分?江慰廬的《香菱和杭州名妹小青》與莫高的《曹雪芹和杭州》兩文提出了這個問題。本刊以前也收到過類似這樣的稿件。為了提高讀者閱讀和研究《紅樓夢》的興趣,我們請杭州大學教授、《紅樓夢》學者蔡義江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廣大讀者看後,可能會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啓示。
曹雪芹有沒有到過杭州?我是杭州出生的,逝去的歲月有一半以上在杭州度過,因此,從我主觀願望說,是希望曹雪芹到過杭州的。江慰廬和莫高兩位同志談這個問題的文章,我已拜讀。《文化娛樂》編輯部要我也就此題寫點什麽,我樂於遵命。衹是我要說的是與自己願望相反的意見,我以為曹雪芹並未到過杭州。雖然,《紅樓夢》與浙江頗有緣分。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到過杭州的。康熙三十一年(1692),三十五歲的曹寅從蘇州兼江寧織造任上,南來“遊越五日”,在短暫的遊覽期間,他曾“倚舟脫稿”,寫了一本《北紅拂記》麯,回傢後交給伶人演唱(事見尤侗《艮齋倦稿》捲九《題北紅拂記》)。那還是雪芹出生前三十年左右的事。除此以外,再也不見曹傢人到杭州的記載了。
現在大傢都說,曾任杭州織造的孫文成是曹傢的親戚。其實,這是尚待證實的問題。當過康熙皇帝保母的曹寅生母是姓孫。康熙四十五年(1706)孫文成初任杭州織造時,康熙曾傳諭:“三處織造,視同一體,須要和氣……”曹寅奏稱“孫文成係臣在庫上時曾經保舉,實知其人”雲雲,據此猜測孫文成即曹寅的外傢老親是可以的,但要當成事實,畢竟還需要更確切的佐證。所以,周汝昌先生衹說:“疑此孫文成或亦曹之親戚也。”同時,除曹寅奏摺中那些話外,我們還沒有發現曹傢祖孫三代與孫文成傢有過什麽私人間的交往。
曹、孫文成在雍正五年(1727)就被劾罷職,其時雪芹尚幼(據周汝昌先生算法,僅四歲;算得大些,也未成年)。而前此數年中曹、孫二織造已屢受雍正訓斥,不是追查賬目,就是罰賠年俸,各自都岌岌可危。就算真是親戚,怕也沒有走親戚的心思了,更不用說帶一個幾歲的孩子,經幾天舟行路程了(八旗貴族傢教甚嚴,孩子不讓隨便出門)。移傢北京之後,更沒有機會到杭州了。前些時,有雪芹重到江南被兩江總督尹繼善羅緻幕府之說,現已查明此說出於今人偽造的曹雪芹畫像的題詞,是不足為憑的。
趙岡先生說:“雪芹幼時一定常去杭州。”不但“一定”,而且“常去”!主要理由是杭州織造府分東西兩府,與小說所寫賈府格局一致,而江寧織造府是不分的。這是趙先生衹認定織造府是賈府大觀園原型的想頭。其實,相似的格局還可以舉出被稱為“京華大觀園”的北京恭王府來:“《紅樓夢》中稱寧國府為東府,榮國府為西府,說兩府對門中隔一個夾道。敦郡王府和恭王府花園正是這樣情況。兩府的東西墻相對,中間隔一條巷子……”(劉蕙孫《名園憶舊》)恭王府一帶,曹雪芹倒一定是常去的(當然,我的意思也並非指實它就是賈府的原型)。
《紅樓夢》中寫蘇州的很多,連虎丘的泥人兒也寫到了,寫杭州的卻沒有。小說多處談到品茶,提到楓露茶、六安茶、老君眉,甚至還有暹羅貢茶,惟獨沒有久已馳名中外的竜井茶。我想,雪芹若是遊過西湖,那麽在“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大觀園的水面上,說不定會添出一個小瀛洲來的。小說在講到女色時是用過“蘇杭”二字的,但那是因為越地多麗姝的緣故:第一名就是西施;後代詩文中寫到的更多,如李白有《越女詞》組詩贊美吳越兒女的豔色;杜甫極少寫婦女,但也有“越女天下白”之句;可見這已經成為一種傳統說法了,與小說中提到“若耶之溪”、“天台之路”一樣,不必到過浙江的人才能說。
香菱形象是否根據錢塘女子馮小青故事改寫,這可以研究(但曹雪芹明言書中幾個女子都是自己“半世親睹親聞的”)。如果是的,衹是受明人作品影響的問題,也非到杭實地調查所得。附帶說說,《紅樓夢》後四十回續書寫黛玉倒真與《小青傳》有瓜葛:小青有焚稿事,黛玉亦有;小青《焚餘草》詩云:“新妝欲與畫圖爭,知在昭陽第幾名;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這後兩句被《紅樓夢》續作者摭拾,作為黛玉病中照鏡,顧影自憐的感嘆語(第八十九回)。小說情節與杭州拉得上關係的還有開捲寫絳珠草生於“三生石畔”。這是用唐李源與圓觀(其後身是一個唱着“三生石上舊精魂”山歌的牧童)在杭州天竺寺外相見的故事。此外,還有元春點一出《長生殿》戲《乞巧》,以及寶琴詠《馬嵬懷古》詩等,因為《長生殿》的作者洪是杭州人。小說之外,雪芹傳世殘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倒不是讀了清人《西湖佳話》纔那樣寫的。唐代孟《本事詩》早記有其事:“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後來蘇東坡仰慕白居易為人,也寫詩說:“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這又被宋代的《詩話總龜》、《苕溪漁隱叢話》、《詩人玉屑》等書所引述,因而蠻、素之名便廣為人們所知。總之,我以為這些都不是雪芹到過杭州的跡象。
曹雪芹逝世後,《紅樓夢》與浙江的關係倒密切起來了。首先是戚蓼生收藏並序《石頭記》,戚蓼生序本後來經有正書局石印,成了八十回脂評《石頭記》最早的流通本,稱“戚本”、“戚序本”或“有正本”。魯迅論著中引《紅》文字均據此本;俞平伯校《紅樓夢》也以此為底本,影響甚大。這位戚蓼生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雪芹死後五六年)進士,他與當代紅學界老前輩俞平伯先生是同鄉,都是浙江德清人。其次是舒元煒在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序抄本《紅樓夢》,他說:所得八十回書對全書來說,“業已有二於三分”;又說“核全函於斯部,數尚缺夫秦關”(藉唐人詩句“秦塞重關一百二”,說全函為一百二十回,現其數尚缺)。舒說全書是一百二十回,比程偉元、高鶚初次整理付刻一百二十回本的時間還早兩三年,這很有研究價值。舒元煒是杭州人。此外,清代文人陳其泰(號桐花鳳閣主人)手批評本《紅樓夢》現藏杭州,陳與當代紅學家吳世昌先生是同鄉,都是浙江海寧人。又浙江圖書館藏有清代徐傳經等人加評的《新評綉像紅樓夢全傳》,這是一部五色絢爛的集評圈點本。徐傳經亦浙江德清人。七十年代,已故王煥鑣師曾告知杭州朱師轍(為清廷編《清史稿》的朱駿聲的後裔)老先生傢藏有曹雪芹《食譜》原稿。可惜當我獲悉這一消息時,朱老和他的夫人已以九十餘歲高齡雙雙謝世。他傢的藏書經“文革”浩劫,散亂已甚。我幾次托人查訪,也查訪不到此書的下落。電視連續劇《紅樓夢》走嚮了兩個極端
義江按:1987年9月,團结報社舉行了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座談會,我與會聽取了在京紅學家們和劇組同志的討論。會後,給了報社一份書面發言,在9月26日《團结報》上刊出,即此文。因為受報紙版面字數的限製,未能對《紅》劇的得失成敗作出全面的評價,衹是就《紅》劇與原著的關係問題,提了一點意見。因此,不能據此以為我對《紅》劇的編、導、演、攝等方面的工作都沒有肯定。這是要請讀者和劇組的同志們諒解的。
把古麯名著改編成其他的文藝形式,都會碰到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保持原著的精神。《紅》劇在編、導、演各方面留下的遺憾確實不少,但我以為都與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與實踐有很大關係。
編劇者最初的意圖,我深信是竭盡最大努力去體現曹雪芹原著的精神。但結果卻走嚮兩個相反的極端。對前八十回曹氏原著部分,持消極保守態度,盡量原封不動,衹刪不改(秦可卿情節例外,但也有昭明作者原意的動機),而對後四十回續作部分,則棄置不顧,另外廣泛地去收羅紅學界的所謂“探佚成果”,重新編寫結局的故事情節,以求恢復原著本意。實踐證明,這兩者不同程度上都有悖於編劇者的初衷,不能很好地保持曹雪芹原著的精神。
改編,為的是使原作內容適合另一種表現形式(如舞臺、銀幕等等)。形式變了,要想內容保持原樣不變是不可能的,問題是怎麽變。越劇《紅樓夢》把原作的衆多人物和廣阔畫面簡化成基本上是寶、黛、釵三角戀愛婚姻故事,這是否不足取呢?不,因為衹有如此簡化了、集中了,才能使越劇這一舞臺形式的表現特點充分地得到發揮。倘若要改編成芭蕾舞,那麽,人物情節就非得更簡化不可。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影視藝術有很多有利條件,但不是萬能的,它有自己的表現特點和局限,不能替代語言藝術——小說。《紅》劇的編者想走一條現成的路,把小說盡量照原樣搬上熒屏,以至那些今天習慣上已不如此說的人物對話,也原封不動地保留。這實在是兩敗俱傷。同樣一句對話,寫在小說中是很精彩的,一到演員口中說出來,便顯得彆扭、難懂、不協調了。由於沒有發揮電視藝術的特長,連續劇很像是活動的有聲連環畫。
對小說結局的改編,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首先,曹氏佚稿的情節究竟如何,紅學界遠遠沒有弄清。探佚的文章是不少,但有的走得很遠,有的自相矛盾,多數還衹是帶有很大主觀成分的猜想。要把這些所謂“成果”,串成完整的合理的情節,還差得遠哩,又如何能體現原作的精神?有的情節,明知非佚稿所有,也是根本不可能有的,卻拿來填補空白,這就不夠嚴肅了。如史湘雲淪為煙花女,乘船在橋下經過,聞得橋上悲苦之聲頗熟悉,又見燈籠係賈府舊物,遂邂逅寶玉一段,本是我最初從薑亮夫先生處聽來的,薑先生說他早年讀到過一種《紅樓夢》續書有此情節,我請他女兒昆武筆錄所述,發表出來。儘管這一續書現在已見不到了,但它確係後人所續無疑,是不應采用的。因為湘雲會去當妓女,是很難想象的。小說中除有“白首雙星(老來成了牛郎織女)”之語外,也並沒有她會入煙花窯之類的伏綫和暗示。總之,基本情節不可信。再則,退一步說,即使現在已弄清了佚稿情節的大致輪廓,但要創造活生生的形象,仍是另一碼事,何況我們已不熟悉二百年前《紅樓夢》中所寫的那種生活和社會環境了。試想,如果我們看了介紹《戰爭與和平》一書的情節梗概,難道就能據此寫成一部同樣的小說?就是寫出來,也必定是另一部與托爾斯泰毫不相幹的書。要說現在的《紅》劇的結局,是曹雪芹的原意,其誰信之。
《紅樓夢》中的方子能不能吃?
有人問:《紅樓夢》中的方子能不能吃?如果我回答,靈得很,某某的病一吃就好了,這也許會給人以一種滿足感,曹雪芹真了不起,原來還是一位高明的儒醫!可是要我據實回答,我衹能說曹雪芹寫的前八十回中的方子多數不能吃,而後人續補的後四十回中的方子倒能吃。
曹雪芹是精通醫理的。但他衹以其博學來寫小說而非寫醫藥手册,衹考慮刻畫人物、描寫情節的需要,並不為給人作治病參考的,所以不能呆看,隨便搬用。何況他談笑風生,極富幽默感。這一點恰恰是後四十回續書所不能的。
我說不能吃,因為有的方子根本治不了病,比如用“秋梨一個、二錢冰糖、一錢陳皮,水三碗,梨熟為度”的“療妒湯”,療效如何郎中自己就已說了:“一劑不效,吃十劑;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橫竪這三味藥都是潤肺開胃、不傷人的,甜絲絲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過一百歲,人橫竪要死的,死了還妒什麽!那時就見效了。”有的方子幾乎辦不到,如所謂能解胎裏帶來的一股熱毒的“冷香丸”(其實“熱毒”“冷香”都在說人的品格),要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等四季花蕊,加雨水日的雨、白露日的露、霜降日的霜、小雪日的雪拌和,分量皆是十二。說十二兩當然可以,說十二錢而不說一兩二錢,說十二分而不說一錢二分,都是為湊十二之數,以應十二月或十二釵。玄而又玄,神秘莫測。有的方子的組成無可挑剔,效果卻讓人猜不透,如太醫為秦可卿開的藥方,衆人都佩服得很,而患者卻令人“疑心”地死了。鬍庸醫給外感風寒的晴雯處方,書中未詳列,衹寫寶玉看時,上面有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藥,後面又有枳實、麻黃,便說:“該死,該死!他拿着女孩兒們也像我們一樣治如何使得!憑她有什麽內滯,這枳實、麻黃如何禁得起!”直至王太醫將麻黃、枳實換了當歸、陳皮、白芍等藥又減了分量纔罷。所言全是內行話。還有賈瑞因妄動風月之情得病,書中說他“諸如肉桂、附子、鱉甲、麥鼕、玉竹等藥,吃了有幾十斤下去,也不見個動靜”,就像老中醫講笑話,說得何等風趣!諸如此類,都衹詼諧談笑,從不炫耀自己的醫藥知識,卻又字字句句不悖醫理。這纔是真正偉大的藝術傢。
續書的作者不懂得這一點,每寫一張方子,必一本正經地去抄醫書。所以衹要你癥狀與書中所寫相同,倒是不妨去照着服用的。可話得說回來,我國歷來名傢醫案又何止數百,盡可供醫者、患者參閱,又何必到小說中尋找方子來吃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前言 | 第1節 “石頭”撰記(1) | 第2節 “石頭”撰記(2) | 第3節賈假甄真與曹傢舊事(1) | 第4節賈假甄真與曹傢舊事(2) | 第5節《紅樓夢》中的詩詞麯賦之特色(1) | 第6節《紅樓夢》中的詩詞麯賦之特色(2) | 第7節《紅樓夢》中的詩詞麯賦之特色(3) | 第8節《史記》抄襲《漢書》之類的奇談 | 第9節抄本何曾作偽 | 第10節厚誣他人是不道德的 | 第11節乾嘉學風與現代新觀念(1) | 第12節乾嘉學風與現代新觀念(2) | 第13節脂評問題(1) | 第14節脂評問題(2) | 第15節 “新說”誤人 | 第16節 “冷月葬花魂”(1) | 第17節 “冷月葬花魂”(2) | 第18節 為何虛擬石頭作書(1) | 第19節 為何虛擬石頭作書(2) | 第20節 曹雪芹在黃葉村著書了嗎?(1) | 第21節 曹雪芹在黃葉村著書了嗎?(2) | 第22節 元春省親是否即康熙南巡 | 第23節 西山文字在,焉得葬通州(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