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记 我是湖南人   》 第18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1)      王紀卿 Wang Jiqing

  吃辣椒為什麽成為精神的象徵?
  耕讀文化和吃苦耐勞的習慣,培養了湖南人對物質生活的簡單化,他們衹要有簡陋的房捨遮蔽風雨和烈日,衹要有必須的食品來果腹,就已經十分滿足了。
  湖南人必須的食物,衹有大米和辣椒。
  湖南人吃辣椒,吃得很厲害。沒有辣椒,湖南人吃不下飯。吃不到辣椒,湖南人會生病。
  甜酸苦辣鹹,五味之中,辣最鮮明。湖南人衹要有辣子,就會覺得生活裏充滿了陽光,足以抵擋氣候的陰冷。
  湘菜的特色就是辣。湖南有句俗話:“無辣不成宴。”湘資沅澧,雞鴨魚肉,蔬菜羹湯,沒有哪一樣菜裏頭是沒有辣椒的。
  湖南的辣椒,要麽是紅紅的一堆,象徵着湖南人的熱情;要麽是緑汪汪的一片,好似三湘四水的碧波和湖南人的款款深情。那些形狀瘦削尖利的紅辣椒,叫做朝天椒,是劇辣的品種。湖南人把它剁碎了腌來吃,是所謂的剁辣椒,可以用來蒸雞蒸魚,也可以放到湯麵湯粉中調味,或者幹脆光口吃。把朝天椒曬幹了碾成粉末,是所謂的幹辣椒,炒菜時都會習慣性地放上一把。湖南的廚師,如果叫他們在炒菜時不放辣椒,他們就傻眼了。
  應該說,湖南人和中國其他省份的人一樣,本來是不吃辣椒的,不是不吃,而是沒法吃到,因為辣椒是舶來品,原産南美洲,17世紀纔傳入中國。在此之前,湖南自然沒有辣椒,和貴州與四川兩省一樣,湖南衹有花椒。屈原《離騷》、《九歌》中所說的“雜申椒與菌桂兮”、“莫桂酒兮椒漿”,其中的“申椒”和“椒漿”都是花椒。
  既然辣椒不是湖南人傳統的食品,那麽,當辣椒傳入中國後,湖南人開始將它當作必須的食品,就說明這是湖南人的一種非常自覺的選擇。
  湖南人選擇了吃辣椒,通常被認為是氣候的原因。但是,在辣椒傳入湖南之前,湖南人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幾千年,沒有吃辣椒也能適應這裏的氣候,為什麽會在兩百多年前一定要選擇吃辣椒呢?
  其實,湖南人吃辣椒,是因為湖南人歷來就討厭寡淡或甜膩的口味,並且長期習慣於香濃刺激和鹹味很重的菜餚。中國科學院在上個世紀90年代公佈過一份關於湖南人飲食習慣的研究報告,認為湖南人的飲食結構不合理,不大符合健康標準,其中有兩個結論,其一是湖南人攝取的????份比其他省份的人高出兩個百分點,其二是湖南人偏食,例如肉類食物中偏愛豬肉,而很少吃牛肉、羊肉等其他肉類。
  有意思的是,在我的印象裏,中國科學院僅僅發表過一份關於湖南人飲食習慣的研究報告,而對其他省份居民的飲食習慣卻未表現出如此的關心。是不是科學家們特別關愛湖南人的身體健康,或者是想從飲食結構中找出湖南人才輩出的秘密?
  且不管科學家們的初衷如何,但他們得出的結論,的確是非常中肯的。即便是在飲食這樣非常生活化的問題上,湖南人也表現出了霸蠻的性格。首先,湖南人偏食,在飲食上固守地域習慣,很難接受其他的風味。口味也偏,重鹹輕甜,因此攝入了過多的????,而????這種東西,據現在的研究結果,是容易導致高血壓的。湖南人口味重,花椒、桂皮、茴香子、八角、丁香花蕾,五香都喜,愛辛辣,薑、蔥、大蒜、紫蘇,無一不愛,甚至往往在一樣菜式中,將各種刺激性佐料都放齊全,還嫌不夠刺激。既然有這樣的追逐刺激的口味,一旦發現了更加刺激的辣椒,誰還捨得放手?
  在耕讀模式下生活的湖南人,日子顯得有些平淡,在飲食中加入刺激,可以使生活變得有滋有味。現在的人們看鬼片,看驚悚小說,也不過是為了在平淡的生活中增加一些刺激的調味品,使精神不致麻木。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省際交往和流通的增強,湘菜走出了湖南,走出了中國,以它無比刺激的口味,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瀟湘菜館、毛傢飯店、紅太陽酒傢,開遍了全國,並且是天天座無虛席。石傢莊有一傢餐館叫“將軍府”,經營的是湘菜,據說是當地生意最紅火的酒傢。
  於是,辣椒在湖南紮根的歷史不到三百年,卻在這裏找到了大肆繁衍的市場,並且隨着湘菜的傳播,逐漸繁衍到全國。在湖南境內,你找不到一個不吃辣椒的地方。湖南人認為,辣椒有助於禦寒,有助於刺激寡淡的口味,提升衝動的血質。火熱的氣候和火熱的辣椒,與湖南人火辣的性格相互映襯。
  最重要的是,中國任何一個吃辣椒的省份,都沒有像湖南一樣,把辣椒當作湖南人精神的一種標志。辣椒傳入湖南的時候,湖湘學派剛剛形成並開始授業。也許是這種巧合,使辣椒在湖南有了精神上的意義。那時候,王船山正在倡導“知行合一”。大約湖南人把吃辣椒當成了與自己的理性相吻合的一種行為了吧。
  也許不純粹是巧合,辣椒傳入中國以後,在食辣核心圈裏的湖南、四川地區,出現了一大批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叱咤風雲的人物。四川一帶先後出現了劉光弟、鄒容、楊銳、嚮楚、張瀾、彭傢珍、蒲殿俊、吳虞、郭沫若、陳獨秀、鄧小平、朱德、陳毅、劉伯承、聶榮臻、張愛萍,湖南一帶則出現了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鬍林翼、陳寶琛、黃興、蔡鍔、宋教仁、陳天華、焦達峰、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羅榮桓、任弼時、林伯渠、李富春、鄧中夏、何叔衡、李立三、陶鑄、鬍耀邦。
  於是,近代史學家提出了中國的辛辣文化圈理論。一位學者指出:以往傳統認為食辣主要是去濕驅寒,現在最新研究表明,鼕季日照少、潮濕而寒冷是形成辛辣重區的主要環境因素。辣椒因環境而具有生命力,而辣椒又賦予了食辣者革命情懷。
  黃永玉在嶽麓書院主持千年論壇時,專門談到了湖南人的辣性子:“有時候我的朋友們開玩笑說,生物有遺傳因子,遺傳基因。歷史也有歷史的經驗,但歷史光是經驗嗎?歷史有沒有遺傳基因呢?”
  黃永玉說:“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例子。不是骨肉的遺傳基因,是個奇妙的歷史基因遺傳現象。當然我現在想講的不是我不熟悉的山西省。我想講的是湖南我們自己的故鄉。我覺得我們湖南和我們湖南人以及山水都有頗特別的地方,長沙火車站、天然巧合那一個火炬紀念塔,給外省人的觀感就是一個辣椒。紅極了的辣椒。社會效益比原來的火炬還要好,恰好道盡我們湖南人的精神。”
  黃永玉就歷史的基因學說繼續藉題發揮:“‘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自古就有的。有抱負,有理想,置自身悲歡於不顧,這不是哪一個傢族遺傳基因的問題。所以我跟朋友開玩笑地說,遺傳基因之外還有個歷史基因的問題。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歷史的經驗值得註意。歷史的經驗當然值得註意,歷史的基因,至少是個值得有興趣的問題,近百餘年來,湖南出了那麽多驚天動地的風雲人物,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熊希齡、毛澤東、劉少奇、鬍耀邦,還包括朱德同志。朱德老人傢原來也是湖南人,這些老人傢的過世,於是有的人就說,湖南的氣數盡了、完了,風水轉了。沒有想到幾年以後又出了一個歷盡折磨的能幹的朱鎔基總理。”
  不僅是文人學者這樣說,湖南的歌唱傢們也把辣椒唱成了一種精神。宋祖英唱紅了《辣妹子》,湖南的老牌歌唱傢何紀光則唱了一麯《辣椒歌》。而同為歌唱傢的李𠔌一說過:“我們湖南人霸得蠻,吃得苦,耐得煩。”這三位湖南籍的歌唱傢,試圖用音樂和評論詮釋湖南人的精神風貌。
  辣椒到了中國,衹有三個省將它接受為主流食物,這三個省就是湖南、四川和貴州。三省當中,從古至今,衹有湖南一個省將這種舶來品當作自己文化精神的象徵。這也是湖南人吸收和改造外來物質文明的例子之一,反映了湖南人對外來文明兼收並蓄的寬容。
  湖南人喜歡把自己的精神基因,概括為不怕邪、不怕壓、不怕辣。
  到過長沙的人,留心一下長沙火車站,就會發現它的頂上有一隻火炬雕塑,造型像一隻紅辣椒。這辣椒像一支火炬,像一根長矛,又像鬥牛的牛角,更像梭標的尖刃。這個標志猶如湖南人的圖騰,尖銳、剛烈,富有戰鬥性。唯有湖南人,從辣椒那裏找到了精神的象徵。
  湖南本來是移民省,本來就是貶遷地,外來的文化很容易找到紮根的土壤。“不吃辣椒便不是真正的革命者”,毛澤東把辣椒和革命扯在一起,實際上就是強調一種反叛的精神。當年這句話曾使德國人李德很尷尬,也曾弄得生於山東的江青很不高興。但是毛澤東說這話自有他的道理。仿佛是為了給毛澤東這種說法做註解,大學者王力先生說過:“辣椒之動人,在辣,不在誘。而且它激得兇,一進口就像刺入了你的舌頭,不像咖啡的慢性刺激,衹憑這一點說,它已經具有‘剛者’之強。湖南人之喜歡革命,有人歸功於辣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書海出版社
第1節:目錄第2節:湖南少年歌第3節:歡迎湖南人的精神
第4節:湖南人的尊嚴(1)第5節:湖南人的尊嚴(2)第6節:湖南人的尊嚴(3)
第7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1)第8節:為什麽可以自命不凡?(2)第9節:什麽是血性?(1)
第10節:什麽是血性?(2)第11節:什麽是血性?(3)第12節:風水育人才(1)
第13節:風水育人才(2)第14節:風水育人才(3)第15節:不重名利重功名(1)
第16節:不重名利重功名(2)第17節:不重名利重功名(3)第18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1)
第19節:吃辣椒成為精神的象徵(2)第20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1)第21節:與國際接軌的先鋒(2)
第22節:霸蠻和靈泛(1)第23節:霸蠻和靈泛(2)第24節:霸蠻和靈泛(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