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二、李白(12)      闵泽平 Min Zeping

  当然,李白也有清醒的时候。有次,他好不容易赶在喝醉之前见到了唐玄宗,与皇上有所交流,但这一次皇上又喝多了。天妒英才,此言不谬。《唐语林》记载,唐明皇在便殿宴请翰林院诸位学士宴。酒酣耳热之际,皇上随和地与诗人闲聊起来。皇上这时酒喝得似乎有点多,向李白问了一个比较幼稚的问题:“我朝与天后(武则天)之朝相比何如?”李白抓住机遇,不遗余力颂扬道:“天后当政的时候怎能与现在相提并论呢?这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天后时期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选人才的时候,犹如小朋友买瓜,不择香味,只挑选拣那些肥肥大大的;我朝选拔人才好比大浪淘沙,得到的都是精华。”唐明皇听后哈哈大笑,心中十分舒坦,谦虚地说道:“你太过奖了。”这一问一答是何等和谐,可惜对话是在酒后进行的,想必皇上清醒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天宝三载(744),李白上书玄宗皇帝,请求还山。玄宗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赐给他一大笔钱财,就这样,李太白又离开了京师。从天宝元年春天,到这年秋天,李太白实际上在翰林院上班的时间只有两年。经过苦苦地等待与追求,好不容易才走到帝王身边,李白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呢?读者常以为,李白的离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独立的人格,他气势傲岸,不做媚世之态,所以瞧不起这种俳优角色。读者们还常说,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所以。他唯有自请还山,离开长安,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
  翰林待诏的职位低不低?从一布衣骤然升为翰林供奉,在当时也算是一件足以引起轰动的大事。翰林待诏虽然有职无权,但也是进入权力部门的重要关口。中唐时期曾经只手遮天的王叔文、王伾分别是“以棋待诏”、“以书待诏”起家,然后平步青云,直至到达核心位置。翰林供奉职位贱不贱?李白后来无比自豪地说“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楼秋夜送族弟况之秦》),他的诗友也相当羡慕,把文学侍从当作莫高的荣耀,就连以冷静客观闻名后世的杜甫也艳羡不已,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道:“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 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 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 遇我夙心亲。”
  什么是“兽锦夺袍”?《新唐书》记载,武则天皇帝到洛南龙门旅游,下诏让文学侍从们玩玩写诗竞赛的游戏,谁的诗写又快又好,就给他奖励。东方蚯最先写好,则天皇帝就赐给他锦袍。过了一小会儿,宋之问也把诗歌进献上来。则天皇帝一看,宋诗人写得更为出色,就把赏赐给东方蚯的锦袍夺过来,转赠给宋之问。在这里,杜老夫子显然是把李白比作宋之问,羡慕他能进入文学侍从的队伍,也羡慕诗人总能在那些让皇上展颜一笑的游戏中脱颖而出。
  这样让人眼热的位置,看来诗人不太可能主动去抛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李太白安然离开长安呢?诗人暗示自己是遭到小人的嫉妒与诋毁,所谓“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所谓“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李白的辩解我们应该相信吗?今天许多专家都摇头对李白的政治能力表示怀疑,不过前人大多深信不疑,他们甚至还找出了罪魁祸首,那就是高力士或张垍。
  《松窗杂录》说,遭受脱靴之辱的高力士,对杨贵妃挑拨说李白的《清平调三首》把她比作赵飞燕,实际上是含沙射影——其实我们也不能责怪高力士,后来许多李白的拥趸者也拿这三首来证明诗人有先见之明,早已预见到杨太真会给盛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贵妃娘娘大怒,李太白就在朝中失去了立足之地。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唐玄宗皇帝曾经想重用李太白,答应让他做中书舍人。但玄宗的女婿张垍嫉妒李白的文采,加以谗毁,使皇上丧失了对诗人的信任。刘全白在《李君碣记》中则认为中伤诗人的是李白的同僚,即翰林院的那些竞争者。而刘全白总结说,玄宗皇帝认为这样一个喜欢喝酒的人留在身边太危险,说不定什么时候酒劲一上来就把宫中那些不能对外人说的事给泄漏出来了。刘全白的原话是“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遂之”。什么是温室树?《汉书》记载,有位官员名叫孔光,经常出入宫掖,人们向他打听长乐宫温室殿旁种的是什么树,但此公十分谨慎,以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回答。刘全白认为,玄宗虽然看重李白的才能,但也意识到这位嗜酒的诗人无法从事保密性强的工作,不用说皇宫的树,甚至连皇上的私生活都可能会一五一十地告诉别人。为了减少自己的绯闻,也为了诗人的安全,皇上唯有忍痛割爱,将李太白放归南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崇文书局
一、王维(1)一、王维(2)一、王维(3)一、王维(4)一、王维(5)一、王维(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