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廣州的深度組合 》
南風這樣吹(1)
李大華 Li Dahua
周翠玲 Zhou Cuiling
南風這樣吹着
二十多年來,全國都知道,廣州有一份風格獨特的報紙--《南方周末》。表面看來,《南方周末》産生於廣州,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南風確實這樣吹過--廣州,廣州製造的思潮就是以這樣"南風"的方式--低調而尖銳地吹嚮了全國。
與《街頭巷議》關心國事傢事的方式不同,《南方周末》是以思想風潮的力量震撼讀者的。當其他報紙都在談論"地域"的時候,《南方周末》一開始就定位在"發現"中國。
創刊於1984年的《南方周末》是一份文化批評與文化建設的雜志。與廣東的改革開放同步,隨着廣東貨的北伐,它也從廣東走嚮了全國。它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口號: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我們從沒有放棄,因為我們愛得深沉; 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裏;深入成就深度;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衹是為了讓您知道更多。
這一份真正意義上的從地域走嚮全國的報紙,它承擔着扶助弱勢群體的社會責任,同時,傳播了在嶺南大地改革的各種聲音、觀念和理想。很多人通過這一份報紙瞭解了嶺南文化的改革的先聲。因此,它一紙風行二十年。
對於這份報紙的成功,也有觀點歸於嶺南的地域特質,即緣於廣東精神的優良土壤:務實,進取,做人低調、做事高調,平民化心態,團结、敬業,不重權力重權利,在意庸常生活和大衆聲音。但是,究其實質,是因為它繼承了嶺南文化內在的思想力量,傳承着思想解放的根脈。
實際上,作為思想的搖籃,嶺南從來都不缺乏力量。在風雲變幻的中國近代史上,廣府地區贏得了"思想搖籃"的美譽。廣府人中,花縣洪秀全、南海康有為、新會梁啓超、中山孫中山,在嶺南這個"天高皇帝遠"偏隅處,嚮全國發出了思想啓蒙的聲音,造就了中國思想界的風潮。
中國共産黨成立後,成為黨的機關報的五四時期著名民主革命刊物《新青年》,1921年曾遷廣州出版,一直到1923年纔停刊,這期間帶給了廣州一段革命風潮。
衆所周知,嶺南的改革開放首先是以"觀念更新"開始的,也是以"觀念更新"著稱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手抓糧,一手抓錢"、"農民若想富,要搞農工副"、"領導是服務"、"發展是硬道理"......一係列的創舉性的新觀念在為全國提供了一份答捲的同時,更是以行動提供了實踐的過程與結果。
《南方周末》繼承的正是這一內在精神。它産生、立足發展於廣州這一商業城市,從表面看來,似乎是機遇的給予和夾縫成長,但衹要深入廣州城市以及嶺南的近代作為,就不難發現,《南方周末》成長的必然性。
縱觀近百年間中國近現化的進程,在每一個風雲變幻的歷史關頭,廣府人所勇於承荷的社會責任和敢於作出的歷史選擇,業已證明他們的入世的理想並不陷於一般的模式,出世的觀念也不走嚮偏頗。上一個世紀之交,
1921年遷到廣州出版的《新青年》面對西方列強意欲瓜分中國的睏境,康有為、梁啓超們懷着深切的愛國憂患,以救亡圖存為目標,倡導嚮西方學習,"公車上書"、創辦強學會,領導了期冀全面改良舊體製的"戊戌變法",掀起了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啓蒙運動,狂飆突進地以知識分子的獨立姿態進行"維新"。從嶺南到京都,思想的啓蒙與觀念的更新如火如荼。儘管百日維新以帝黨的下野、六君子的喋血與康梁們的萍蹤零落而"驟起而卒蹶",而民主思潮的深入人心已是潮流與地火。繼後,孫中山以愈挫愈奮的毅力,以革命暴力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製。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政製儘管存在着歷史的反復,但這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這兩次近代史的轉折關頭,嶺南貢獻了一大批思想傢、革命傢和實業傢,體現着廣府人關註國事、積極入世的一腔愛國情懷。
但廣州是內斂的,它以行動重於言論的風格出世與入世。《南方周末》的成長是這種潛行的思想力量的發揚。正如下文所論,政論也打上了"廣州方式"的烙印。
"廣州方式"的政論
關於嶺南的政論,以下兩則故事非常有代表性:
1992年,在廣東順德的一個小鎮上, 新華社一位記者采訪一位老農民:"你是喜歡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老農答曰:"你看看我們這兒搞的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我就喜歡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我就喜歡社會主義!"
老農對"主義"之爭的理解就是"發展"觀--改革中的狀態、發展中的生活提供的實際的利益令他完全可以忽略"主義"的問題,老百姓要的就是這樣合乎現實的政治--這種講求實際的 "廣式社會主義"。
事隔10年,這種廣式的政論又在一場生死攸關的戰役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2003年,在舉世矚目的"抗非典"的鬥爭中,院士鐘南山成了一個領軍人物,當輿論高揚政治意識形態的旗幟,請他對政治與這場戰役的關係作出評價時,他以廣府人特有的務實姿態,解答:"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一時間,他的這一句政論傳遍神州,有報刊評論道:
在這場戰疫中,鐘南山成了廣東人民的信心保障,他已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種精神。專業態度也好,泰山崩於前我自巋然不動的大將風度也好,更重要的是,鐘南山不講空話大話的平常心態,符合廣東人的脾氣。毫無疑問,其中最能體現廣東特色的就是鐘南山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所表達的政治觀:我們搞好我們的業務工作,以及做好地方防治疾病,這個就是我們最大的政治。像你們,把你的采訪工作做好,而且人民喜聞樂見的,對你們來說是最大的政治。你在你的崗位上,你能夠做到最好,這個就是最大的政治——也許,衹有廣東這塊“不講政治”的土壤才能培養出如此務實的政治觀。(《新周刊》156 期17頁:做好本職是最大的政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東教育出版社 |
|
|
代序(1) | 代序(2) | “一口通商”成就的廣州(1) | “一口通商”成就的廣州(2) | “一口通商”成就的廣州(3) | 中國第一展(1) | 中國第一展(2) | 中國第一展(3) | 起飛會展:廣州的國際化姿態(1) | 起飛會展:廣州的國際化姿態(2) | 起飛會展:廣州的國際化姿態(3) | “嘆報紙”:報紙改變了我們(1) | “嘆報紙”:報紙改變了我們(2) | 讀《羊城晚報》是一種生活方式(1) | 讀《羊城晚報》是一種生活方式(2) | 生活滲透着信息 | 誰左右了我們的消費觀 | 南風這樣吹(1) | 南風這樣吹(2) | 沒有硝煙的戰爭(1) | 沒有硝煙的戰爭(2) | 沒有硝煙的戰爭(3) | 沒有硝煙的戰爭(4) | 騎樓:廣州符號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