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田玉川 Tian Yuchuan
養欲:即養禮
孟子不僅不主張滅絶人欲,而且主張養欲,並把養欲與仁義教化結合起來。在豐衣足食的前提下,仁政自然會得到施行。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章句上)百姓有地種,就不缺飯吃,就能養老育幼,就會樂業;百姓有屋住,就無流離之苦,就會安居。豐衣足食,是施行仁義教化的前提和條件。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即是這個道理。
養老百姓生存之欲,實際上就等於養其仁義。這是孟子思想的現實和睿智之處。他老人傢並未提出竭澤而漁式的奪民田“充公”的激進主張,也未提出占民之宅讓民去住“集體宿舍”,男女各歸其“連排”,過軍事化的生活。奪民之欲,其實就等於奪民之仁,民若皆變為匪賊,那就要變天了,豈不可怕?
所以,養百姓之欲,不僅合情合理,而且必不可少。
為安民不可少,為安國不可少,為施行仁義禮儀更不可少。對此,史聖司馬遷的見解深刻而具體。《史記·禮書》載:
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故製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茝,所以養鼻也;鐘鼓管弦,所以養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目也;疏房床笫幾席,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
養百姓,必先養百姓之欲。“太平盛世”,即為養百姓之欲之果;亂世惡世,即為奪百姓之欲之因。幾千年的興衰更替,能不發人深省嗎?
“立節抗行”:要把人變成蚯蚓嗎?
孟子講了一個饒有興趣的故事,形象地說明滿足人欲與施行仁義的相互依存關係。
他在與老朋友,齊國將軍匡章交談時,匡章提到了陳仲子這個人。並問,他究竟是不是一個真誠、清廉的君子呢?聽說,他住在於陵那個地方時,居然三天不吃食物,餓得頭昏眼花,難以忍受。剛巧,井邊有一顆被蟲吃剩的李子,餓極的陳仲子一見,立即爬過去,抓起來就吃,囫圇吞下,兩三口就吃完了。這纔恢復了一些知覺。
孟子譏諷道:我很想伸出大拇指稱贊他為大君子,但若稱贊他,就等於要把人變成一隻蚯蚓。蚯蚓衹吃土,衹吸地中水,的確不食人間煙火。而陳仲子呢?他所住的房子,他所吃的糧食,究竟是伯夷那樣的賢者所有的,還是盜蹠那樣的強盜所有的呢?恐怕衹有天知道吧。
匡章不以為然,他以為即使如此,也沒有什麽關係,何況,陳仲子的確是自己編草鞋穿,妻子用麻與人交易。
孟子搖頭,他反問道:“你知道嗎?陳仲子原是齊國世傢後代,光他兄長的俸祿就多達萬鐘糧,還不算別的。但陳仲子認為,他兄長的糧食和房屋不合道義,而不肯吃和住。他獨自一人,逃避去了於陵那個遠離兄長和母親的地方。有一天,他從那個偏僻的小地方剛回來,正碰上有人送給他兄長一隻正在叫個不停的鵝。過了幾天,他母親殺了那衹鵝讓他吃。正在此時,他兄長看見了,就說,你吃的正是那天別人送我的那衹叫個不停的鵝。陳仲子一聽,立即跑出門去,硬是把吃進肚裏的鵝肉全吐出來了。他這樣做,不住兄長的房屋,不吃母親做的飯菜,是最仁義的嗎?若要人都像他那樣,不等於把人都要變成蚯蚓嗎?
顯然,孟子是堅决反對這位陳仲子如此施行仁義的。因為他連人情都不通,還能奢談什麽仁義呢?
據《淮南子》載:“季襄、陳仲子立節抗行,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亂世之食,遂餓死。”他連繼續變做蚯蚓,都不可能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