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解密管理史上的神奇之地:揭秘西点   》 第18节:第二章:塞耶时代(7)      Huang Fei

  塞耶的领导权所遇到的第二次威胁在总统和陆军部的支持下就这样化解了。针对这次事件,美国司法部长威廉·沃特于1819年8月21日做出了一个重要裁决:西点军校的学员团是美国地面部队的一部分,应服从陆军法规并由军事法庭审判。
  第四节 铸造辉煌
  通过这次事件,塞耶认识到,战术教官与学员之间应有更密切的接触,正是缺少接触和沟通,才导致了这次风波。扫除了障碍,塞耶便放开了手脚,真正开始发生效用了。
  为了进一步充实教官队伍,塞耶新任命了两名助理战术教官,两个连队各一名,分别是中尉泽拜纳·J·D·金斯和亨利·W·格里斯沃尔德,这两名助理教官与学员们同吃同住同操练。
  这两位助理教官都是西点军校刚刚毕业的学员,一个是帕特里奇时代的产物,一个在塞耶的新政权下学了两年。两位助理战术教官都真诚地赞同与支持他们的校长,他们一天24小时都同学员们泡在一起,与学员联系紧密,真正成了塞耶拱顶石的结合剂。塞耶可以畅通无阻地向学员灌输他所希望的那种精神了。长长的灰色队伍开始步调一致。
  塞耶从容不迫并强有力地领导着教育和训练工作。他认为他这个角色有双重性--把一个指挥官的严厉领导和控制同对部下每个成员父母般的关怀结合起来。
  塞耶无疑是一位严厉的指挥官。他外表无懈可击,他作风深入,以至到处都可见到他,但是,在次要问题上他决不干涉部下的职责。另一方面,他认为他有责任认识每一位学员,不仅如此,而且应进一步搞清每个学员的品格、才能和局限性。
  新生入学时候每个学员都必须亲自向他报到,学员个人的任何请求都需要得到他的批准。每逢大的考试,他都要威严地坐在考场上,监视学员在陆军部派来的视察委员会面前的表现。用塞耶自己的话说,这是"把了解每一个学员作为自己作为校长的职责"。从学员入学到毕业,他时刻关注着学员的各个方面。塞耶坚持每天与他领导的各部门接触,接受教授、教官、战术军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报告,亲自考察各部门的工作成绩。
  塞耶每天工作很长时间。通常他在起床号以前外出散步,学员起床后,监督早检阅,然后回住所吃早餐,7点到8点接待求见的学员,上午剩余的时间他用来视察和批阅文件。下午塞耶又到处转,一直到4点,然后在办公室与军官们集体办公1小时。晚检阅结束后,塞耶回住所或到附近餐馆吃晚饭。晚上塞耶不是读书就是招待来访的军官以及其家人。星期六下午,他依次接待每个教授和教官,充分讨论过去一周的评分或等级工作的细节问题,检查与了解每个学员的进步情况。
  塞耶的家庭聚餐会很受他的教职员和家属的欢迎,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因为塞耶是个完美的主人,他善于使每个人都感到轻松自在。塞耶深谙世事,聊天的话题能涉及很广,只要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就说个没完。塞耶也很擅长下棋,有时也和来访客人对弈。塞耶还是个美食家,他经常为客人提供一些好酒好菜,他的爱尔兰厨师莫利也很为自己烹调的菜肴而自豪。一般情况下,塞耶家的聚餐会在晚上10点结束。
  塞耶的随从人员除了厨师莫利,还有男仆帕特立克·墨非,这是一个退役士兵。这两个人分担家务,莫利包管厨房,帕特立克承担其他事务。日常生活中两人和睦相处,只有一方侵犯了一方的管辖范围,才会发生矛盾,这时塞耶便及时出面调解。帕特立克的任务之一就是迎送求见塞耶的学员进出校长的办公室。塞耶以他一贯所具有的温和、庄重的态度接见学员。他坐在有鸽笼式文件架的桌子后面,对面的来访者是看不见这些文件架的。在这些文件架上有财务办事员兼塞耶的私人秘书迪默希·奥马尔每周将有关学员的债务、过失和分数粘贴在一起的摘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天津人民出版社
第1节:目录第2节:代序:一个特殊的地方
第3节:楔子:火热的夏天,火热的西点第4节:第一章 1802年建校(1)
第5节:第一章 1802年建校(2)第6节:第一章 1802年建校(3)
第7节:第一章 1802年建校(4)第8节:第一章 1802年建校(5)
第9节:第一章 1802年建校(6)第10节:第一章 1802年建校(7)
第11节:第一章 1802年建校(8)第12节:第二章:塞耶时代(1)
第13节:第二章:塞耶时代(2)第14节:第二章:塞耶时代(3)
第15节:第二章:塞耶时代(4)第16节:第二章:塞耶时代(5)
第17节:第二章:塞耶时代(6)第18节:第二章:塞耶时代(7)
第19节:第二章:塞耶时代(8)第20节:第二章:塞耶时代(9)
第21节:第二章:塞耶时代(10)第22节:第三章:1840-1860年繁荣时期(1)
第23节:第三章:1840-1860年繁荣时期(2)第24节:第三章:1840-1860年繁荣时期(3)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