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也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早期佛教着重伦理教诲,主张众生自救,佛只指出途径。认为修行能入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到公元一世纪时,印度婆罗门教影响日益增大,佛教受其影响,开始主张佛有许多化身,造出各种菩萨,开始崇拜偶像,认为只要虔诚信仰,人人都能成佛。由于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佛教徒僧众教团分裂成两大派,“上座部”以佛教正统派自居,“大众部”则属于新兴教派。“大众部”主张“普度众生”,创立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的宗教理论体系,自称“大乘”,意即“大道”或“大业”,而把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先翻译的大都是“小乘”经典。到东晋时,“大乘空宗”的经论才有人译出;到南北朝中、后期,才译出“大乘有宗”的经论。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僧众,所接触的译本不同,理解的教义也不同。玄奘研究佛经是从“大乘有宗”入手。但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并不多,译文也难以表达原意,尤其是他研究的“大乘有宗”的经论更加缺少。在长期的苦读深思中,他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有的经典。
正在这时,印度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多次与他坐而论道,得知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情况。当时的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其中中印度是佛教的中心,大致就相当于《西游记》中的灵山胜境,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那烂陀寺就位于中印度。
当时的印度,最大、最壮观的佛教寺院非那烂陀寺莫属了。寺中典藏丰富,收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天文、地理、医药、数学、音韵等方面的书籍。寺院气势恢弘,包括八个气势雄伟的大院,常住僧人四千多人,加上客居僧俗人等,总数超过一万以上。据说,在当时那烂陀寺主、客僧众一万多人中,通晓20部佛经理论的有一千多人,通晓30部的有五百人,通晓50部的连玄奘在内只有十个人,而通晓全部经论的只有戒贤法师一人。戒贤法师是寺院的住持,已经一百多岁,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是当时印度公认的佛学权威,被尊称为“正法藏”。
如此丰富的典藏,对于求知好学的玄奘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于是在前后18年的时间里,玄奘跋山涉水,克服了千难万险,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游历了当时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受到了包括国王和僧侣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欢迎。
当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当地还保存着释迦牟尼悟道处、说法处。大小寺院大多还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子。玄奘的学业主要就是在那烂陀寺这个良好的条件下苦学典籍。已经多年不说法讲经的戒贤法师,也破例为玄奘开讲佛教的主要典籍,并且连讲了15个月。经过日复一日的苦学,玄奘最后真正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法师。被公认为全印度的第一流学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