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劉緒義 Liu Xuyi
鄭國北靠黃河,西邊緊接着周王室,國土面積不大,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當時中原的中心,大傢知道,中國的中心在中原,那麽,鄭國等於就是中心的中心了,交通自然十分方便,經濟也就比較發達,國力也較強,加上鄭桓公曾擔任幽王的司徒,史書說他"和集周民",因而很得人心,後來他發現周天子的情況愈來愈不妙,就在雒東開闢新的國土。前771年,周幽王被殺了之後,鄭桓公也一起被殺,他的兒子鄭武公即位後,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鄭國也隨之東遷,建都於新鄭,仍然是中原的中心。鄭武公因有功於平王,也和晉國一起一直鼎力扶助周室,長期擔任王室的卿士。因而,鄭國在當時各諸侯國中的地位很特別。鄭國最先在齊、晉、楚等大國強大起來之前就成為中原小霸,為周邊小國所畏懼。
鄭武公是歷史上一位足智多謀的國君,名掘突。這個名字取得很怪,《史記索隱》就認為,武公之孫鄭昭公名忽,鄭厲公名突,豈有孫與祖同名之理?"蓋古史失其名,太史公循舊失而妄記之耳","當是舊史雜記昭厲忽突之名,遂誤以掘突為武公之字耳"。不過,名字取得怪,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有為之主。
公元前770年,平王元年也就是鄭武公元年,因武公護送東遷有功,周平王便拜他為卿士,繼承其位桓公之職。前面說過,鄭桓公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主,當年的東徙虢、鄶就定了後來鄭國的基石。幽王九年即公元前773年,鄭桓公請教於伯陽父,二者之間的對話也堪稱一篇《隆中對》:
鄭桓公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
太史伯對曰:"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
公曰:"何以?"
對曰:"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為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
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
對曰:"昔祝融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於周未有興者,楚其後也。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
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
對曰:"其民貪而好利,難久居。"
公曰:"周衰,何國興者?"
對曰:"齊、秦、晉、楚乎?夫齊,姜姓,伯夷之後也,伯夷佐堯典禮。秦,嬴姓,伯翳之後也,伯翳佐舜懷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嘗有功於天下。而周武王剋紂後,成王封叔虞於唐,其地阻險,以此有德與周衰並,亦必興矣。"
桓公曰:"善。"於是卒言王,東徙其民雒東。
這裏,伯陽父替鄭桓公謀劃去路的計策與後世三國時諸葛亮替劉備之謀劃荊州和西蜀如出一轍。果然第二年,周幽王十年,桓公便襲鄶而取其地。
有其父就有其子,桓公死後,武公繼續謀求鄶國,於公元前769年,周平王二年終於滅鄶,將檜都邑更名曰新鄭。這便是"反客為主"。
武公所做的第二件事便是滅鬍。但鬍國不是那麽輕易可以滅掉的,雄心頗大的武公卻志在滅鬍,為此,他又使了一計。這一計估且名之為"美人計"。《韓非子·說難》載:
昔者鄭武公欲伐鬍,故先以其女妻鬍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鬍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鬍,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鬍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鬍,取之。
武公所滅之鬍不是《左傳·定公十五年》中所說"二月,楚滅鬍"之鬍。這一點,楊伯峻先生在《春秋左傳註》中已有考證。先秦時嫁娶之間也稱"兄弟",兄弟之國就是有婚姻關係的國傢。可見,美人計並不要等到戰國時纔得以運用。武公不惜以女兒為誘餌,以大臣做犧牲,沒有點雄纔大略衹怕是做不來的。而同時,武公為結好申侯,於武公十年娶申侯之女為夫人。這個女人稍後即會出現在鄭國的歷史舞臺上。所以,富辰諫周襄王曰:"夫婚姻,禍福之階也。"武公嫁女兒、殺大臣,此舉開春秋戰國政治婚姻之惡例。
武公的政治謀略在春秋時期算得上一個政治傢。武公晚年,其夫人也就是申侯之女武薑偏愛小兒子共叔段,在武公病危之際,多次請求立小兒子為太子,但武公不聽婦人言,堅執不允。《史記·鄭世傢》特意記載此事,表明了太史公對武公的贊賞。
武公在位27年,死後,太子寤生繼位,他就是鄭莊公。
鄭莊公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過去,許多人對他有着種種評價,說他是一個陰險小人、失道姦臣、好兵黷武的諸侯。對不對?應該說既對也不對。這話怎麽說?說它對,因為《左傳》對他的事跡記錄甚詳,如"剋段",段是他的親弟弟;"囚母";"叛周"。說它不對,就要看你站在什麽立場看問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