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性生活 》 水洗的欲望:中国式情爱心理 》
第18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7)
孔维民 Kong Weimin
而在《不谈爱情》中,庄建非在经历了一场夫妻吵架而引发的混战之后,他懂事了,他务实了,他认识到妻子不只是性的对象,而是过日子的伴侣,他主动向妻子妥协,从而解决了这场婚姻危机。池莉借他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自己对于婚姻价值的真切期待:"过日子你就要负起丈夫的职责,注意妻子的喜怒哀乐,关怀她,迁就她,接受周围所有人的注视。与她搀搀扶扶,磕磕绊绊走向人生的终点。"
显然,池莉的婚恋观从骨子里面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宣扬一种不光是外界逼的我们不能浪漫,内在应该树立浪漫不值得追求,最值得追求的就是过日子的观念!有人悲叹:伴随着世俗化的价值取向愈演愈烈,爱情的命题也走下圣坛。朱光潜先生早就提出: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人的家庭里往往没有爱情,而只有婚姻,表现在文学中就是没有纯粹的爱情文学,有的只是婚姻文学。先婚姻后爱情不是说不要爱情,或者说爱情可有可无,而是在婚姻生活中,从"过日子"中去体悟感受爱情,因为谈得完的是爱情,过不完的是日子。所以,归根结底是"过日子"规定了夫妻的现实可行性形态。
中国人传统的婚恋观就是:轻视性行为的瞬间快感,着重恒久而又稳定的情感支付;轻视生理欲望,强调对家庭的责任;轻视个性的解脱和放纵,倡导夫妻间的忍让和配合。有人批评道:池莉用心良苦地用含蓄的说教方式劝诫人们放逐理想顺应现实。没有超越表层的探索意义,张扬爱情中的人性价值,很少对庸俗化婚恋的批判、鞭笞、超拔,却有含蓄的赞扬、首肯、沉溺。这样的评价固然高尚,但是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以理想化的方式-浪漫的方式去恋爱,注重现实的过日子的爱情式样,恐怕还会继续成为社会爱情生活的主要形态。
池莉不谈爱情?那么她谈论的什么可以让读者趋之若鹜去欣赏与借鉴呢?原因固然有许多,但是从心理学的层次上去分析,其核心应该是-以游戏的方式去控制!
池莉在《你以为你是谁》中描述:前途无量的女博士宜欣与个体老板陆武桥偶然结识,她不计较双方地位、学识、婚史等各方面的差异,与之相爱并同居,他们几乎忘记了世间的一切,"干柴烈火"地度过了两周超凡脱俗式的爱情生活。然而热恋中的宜欣却又冷静地为这场浪漫的爱情精心地设计了一个结局:她与陆武桥"彻底放松一天,通俗一天,过一过婚后平常夫妻的日子"。当他们在24小时中度过了象征两人今后一生的"吃喝拉撒睡"的日子之后,她突然离开了他。她明确地告诉他:虽然他是她"永远的爱人",可是浪漫的爱情不可能永远地超脱于现实生活,它最终要落实到平淡和凡俗的日子中去。"我会很快厌倦的,你也会很快习以为常的"。她宁愿把这份曾经的美好珍藏心中而远嫁异国他乡,因为那儿有优越的物质条件,能实现她的生存理想和事业理想,而与外国丈夫之间的不了解也会令他们"至死都保持对彼此的神秘感"。当然,宜欣还有一句话-这与爱情没关系。在《来来往往》中,林珠之所以可以迷惑住大款康伟业,除了她靓丽姿色,细节上的浪漫、皮肉游戏、戏谑调情、享乐心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批评作家的媚俗的态度,因为这里我们是有理由套用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名言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言 | 第2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 | 第3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2) | 第4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3) | 第5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4) | 第6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5) | 第7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6) | 第8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7) | 第9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8) | 第10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9) | 第11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0) | 第12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1) | 第13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2) | 第14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3) | 第15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4) | 第16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5) | 第17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6) | 第18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7) | 第19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8) | 第20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9) | 第21节:女性法则(1) | 第22节:女性法则(2) | 第23节:女性法则(3) | 第24节:中国式情爱中的女人法则(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