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老俗事   》 第18節:新春逛廠甸(3)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曼殊震鈞《天咫偶聞》記廠甸雲:"晚歸,必於車畔插相生紙■,以及串鼓,或連至二三十枚,或以山楂穿為糖葫蘆,亦數十,以為遊幟,明日往,又加之。"
  所謂"串鼓",說的就是大風車,衹是為了文字典雅,故意用了怪名詞,實際大可不必。
  廠甸的風車是別的地方看不到的,是地道的風土工藝品。都是北京近郊農民製造的,他們利用鼕季農閑,用高粱稈先紮成"日"字、"田"字、"品"字形的架子,用高梁篾片圈成直徑三、四寸的圈,中間作一小軸,東昌紙條染成紅緑色彩,把圈和軸黏成一個彩色風輪,用膠泥作成銅錢大小的小鼓框,用兩層麻紙裱在一起作鼓皮,製成小鼓,然後把風輪,小鼓裝在架子上,風輪小軸後面用麻綫絞一小棍,風輪一動,小棍便擊鼓作聲,如果風輪在風中不停地旋轉,則小鼓便不斷咚咚作響。大型"品"字形架上,可裝二、三十個風輪,便有二、三十面小鼓,隨風吹動,則一片咚咚鼓聲了。逛廠甸時,一走近海王■前門,便是洋洋一片風車聲,古人說一池蛙唱,可代半部鼓吹,那記憶中廠甸門口的風車聲,真不下於十部鼓吹了。逛完廠甸,高擎一個大風車回來,迎着春風,一邊走,一邊響,洋洋自得,到傢往門口一插,仍在風中嘩嘩亂響,不用問,隔壁芳鄰早就知道你逛過廠甸了。
  大糖葫蘆和大風車一樣,同樣是廠甸的象徵。《竹枝詞》雲:"往人畢竟難忘俗,糖蘸葫蘆一丈長。"又道:"三尺動搖風欲折,葫蘆一串蘸冰糖。"這都是京西西山上農民的創造,用長竹簽把山楂(俗名"山裏紅")一個一個地穿起來,串成三四尺長的一大串,上面抹些■糖,頂上再插上一面彩色小紙旗。實際上北京自有蘸冰糖的很好吃的糖葫蘆,而這種幾尺長的大糖葫蘆,卻是不能吃的。試想穿的都是未洗過的山裏紅,抹點■糖,立在風沙中吹上半天,沾滿泥沙,如何能吃呢?人傢爭着買,衹不過是為了好玩罷了。
  廠甸的玩意兒千千萬,但是逛廠甸如果不買風事,那便是如入八寶山空手而回,寫廠甸如不寫到風箏,那也便是探驪失珠了。
  風箏是特殊玩意兒,要擺攤出賣,很占地方,又怕人擁擠碰破,所以不在海王■裏面設攤。風箏攤有兩大處,一在新華街電話局門口,在高墻上釘釘子,拴繩子挂上五彩繽紛的風箏;另一處在西琉璃廠口上路北,那裏平時是一傢粥店,早上起油鍋,開爐賣燒餅麻花,到了正月裏,粥和燒餅麻花停業,專賣風箏,這就是有名的"哈記風箏"。近人孫耀卿《琉璃廠小志》中所徵引的資料雲:"哈記風箏,廠中路北仁威觀。"可能這事過去有個小的道士觀,但是留給人的深刻印象,卻衹是"火沙燕"、"花蝴蝶",而不是"牛鼻子"老道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1)第2節:序(2)第3節:'書春'的筆墨生涯
第4節:新春話年畫第5節:北京人買年貨第6節:北京人年關搪賬
第7節:門神挂錢窗戶花兒第8節:平民之傢做年菜第9節:佳餚美酒醉除夕
第10節:爆竹聲中一歲除第11節:迎春福、祿、壽(1)第12節:迎春福、祿、壽(2)
第13節:探親訪友話蒲包第14節:北京人吃餃子第15節:北京"雜拌兒"
第16節:新春逛廠甸(1)第17節:新春逛廠甸(2)第18節:新春逛廠甸(3)
第19節:新春逛廠甸(4)第20節:晚清官場拜年習尚第21節:侗族春節習俗
第22節:春節話青田年糕第23節:漫話"初五開市"第24節:元宵之夜燈如畫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