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Liu Xuyi

  郑国北靠黄河,西边紧接着周王室,国土面积不大,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当时中原的中心,大家知道,中国的中心在中原,那么,郑国等于就是中心的中心了,交通自然十分方便,经济也就比较发达,国力也较强,加上郑桓公曾担任幽王的司徒,史书说他"和集周民",因而很得人心,后来他发现周天子的情况愈来愈不妙,就在雒东开辟新的国土。前771年,周幽王被杀了之后,郑桓公也一起被杀,他的儿子郑武公即位后,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郑国也随之东迁,建都于新郑,仍然是中原的中心。郑武公因有功于平王,也和晋国一起一直鼎力扶助周室,长期担任王室的卿士。因而,郑国在当时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很特别。郑国最先在齐、晋、楚等大国强大起来之前就成为中原小霸,为周边小国所畏惧。
  郑武公是历史上一位足智多谋的国君,名掘突。这个名字取得很怪,《史记索隐》就认为,武公之孙郑昭公名忽,郑厉公名突,岂有孙与祖同名之理?"盖古史失其名,太史公循旧失而妄记之耳","当是旧史杂记昭厉忽突之名,遂误以掘突为武公之字耳"。不过,名字取得怪,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有为之主。
  公元前770年,平王元年也就是郑武公元年,因武公护送东迁有功,周平王便拜他为卿士,继承其位桓公之职。前面说过,郑桓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主,当年的东徙虢、郐就定了后来郑国的基石。幽王九年即公元前773年,郑桓公请教于伯阳父,二者之间的对话也堪称一篇《隆中对》:
  郑桓公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
  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
  公曰:"何以?"
  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
  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
  对曰:"昔祝融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兴。兴,非郑之利也。"
  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
  对曰:"其民贪而好利,难久居。"
  公曰:"周衰,何国兴者?"
  对曰:"齐、秦、晋、楚乎?夫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嬴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尝有功于天下。而周武王克纣后,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险,以此有德与周衰并,亦必兴矣。"
  桓公曰:"善。"于是卒言王,东徙其民雒东。
  这里,伯阳父替郑桓公谋划去路的计策与后世三国时诸葛亮替刘备之谋划荆州和西蜀如出一辙。果然第二年,周幽王十年,桓公便袭郐而取其地。
  有其父就有其子,桓公死后,武公继续谋求郐国,于公元前769年,周平王二年终于灭郐,将桧都邑更名曰新郑。这便是"反客为主"。
  武公所做的第二件事便是灭胡。但胡国不是那么轻易可以灭掉的,雄心颇大的武公却志在灭胡,为此,他又使了一计。这一计估且名之为"美人计"。《韩非子·说难》载: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武公所灭之胡不是《左传·定公十五年》中所说"二月,楚灭胡"之胡。这一点,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中已有考证。先秦时嫁娶之间也称"兄弟",兄弟之国就是有婚姻关系的国家。可见,美人计并不要等到战国时才得以运用。武公不惜以女儿为诱饵,以大臣做牺牲,没有点雄才大略只怕是做不来的。而同时,武公为结好申侯,于武公十年娶申侯之女为夫人。这个女人稍后即会出现在郑国的历史舞台上。所以,富辰谏周襄王曰:"夫婚姻,祸福之阶也。"武公嫁女儿、杀大臣,此举开春秋战国政治婚姻之恶例。
  武公的政治谋略在春秋时期算得上一个政治家。武公晚年,其夫人也就是申侯之女武姜偏爱小儿子共叔段,在武公病危之际,多次请求立小儿子为太子,但武公不听妇人言,坚执不允。《史记·郑世家》特意记载此事,表明了太史公对武公的赞赏。
  武公在位27年,死后,太子寤生继位,他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过去,许多人对他有着种种评价,说他是一个阴险小人、失道奸臣、好兵黩武的诸侯。对不对?应该说既对也不对。这话怎么说?说它对,因为《左传》对他的事迹记录甚详,如"克段",段是他的亲弟弟;"囚母";"叛周"。说它不对,就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看问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