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与百姓生活 》
第18节:养欲:即养礼
田玉川 Tian Yuchuan
养欲:即养礼
孟子不仅不主张灭绝人欲,而且主张养欲,并把养欲与仁义教化结合起来。在丰衣足食的前提下,仁政自然会得到施行。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章句上)百姓有地种,就不缺饭吃,就能养老育幼,就会乐业;百姓有屋住,就无流离之苦,就会安居。丰衣足食,是施行仁义教化的前提和条件。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即是这个道理。
养老百姓生存之欲,实际上就等于养其仁义。这是孟子思想的现实和睿智之处。他老人家并未提出竭泽而渔式的夺民田“充公”的激进主张,也未提出占民之宅让民去住“集体宿舍”,男女各归其“连排”,过军事化的生活。夺民之欲,其实就等于夺民之仁,民若皆变为匪贼,那就要变天了,岂不可怕?
所以,养百姓之欲,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必不可少。
为安民不可少,为安国不可少,为施行仁义礼仪更不可少。对此,史圣司马迁的见解深刻而具体。《史记·礼书》载: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养百姓,必先养百姓之欲。“太平盛世”,即为养百姓之欲之果;乱世恶世,即为夺百姓之欲之因。几千年的兴衰更替,能不发人深省吗?
“立节抗行”:要把人变成蚯蚓吗?
孟子讲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满足人欲与施行仁义的相互依存关系。
他在与老朋友,齐国将军匡章交谈时,匡章提到了陈仲子这个人。并问,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诚、清廉的君子呢?听说,他住在於陵那个地方时,居然三天不吃食物,饿得头昏眼花,难以忍受。刚巧,井边有一颗被虫吃剩的李子,饿极的陈仲子一见,立即爬过去,抓起来就吃,囫囵吞下,两三口就吃完了。这才恢复了一些知觉。
孟子讥讽道:我很想伸出大拇指称赞他为大君子,但若称赞他,就等于要把人变成一只蚯蚓。蚯蚓只吃土,只吸地中水,的确不食人间烟火。而陈仲子呢?他所住的房子,他所吃的粮食,究竟是伯夷那样的贤者所有的,还是盗跖那样的强盗所有的呢?恐怕只有天知道吧。
匡章不以为然,他以为即使如此,也没有什么关系,何况,陈仲子的确是自己编草鞋穿,妻子用麻与人交易。
孟子摇头,他反问道:“你知道吗?陈仲子原是齐国世家后代,光他兄长的俸禄就多达万钟粮,还不算别的。但陈仲子认为,他兄长的粮食和房屋不合道义,而不肯吃和住。他独自一人,逃避去了於陵那个远离兄长和母亲的地方。有一天,他从那个偏僻的小地方刚回来,正碰上有人送给他兄长一只正在叫个不停的鹅。过了几天,他母亲杀了那只鹅让他吃。正在此时,他兄长看见了,就说,你吃的正是那天别人送我的那只叫个不停的鹅。陈仲子一听,立即跑出门去,硬是把吃进肚里的鹅肉全吐出来了。他这样做,不住兄长的房屋,不吃母亲做的饭菜,是最仁义的吗?若要人都像他那样,不等于把人都要变成蚯蚓吗?
显然,孟子是坚决反对这位陈仲子如此施行仁义的。因为他连人情都不通,还能奢谈什么仁义呢?
据《淮南子》载:“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死。”他连继续变做蚯蚓,都不可能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 孟子思想与我们的生活 | 第2节:生于乱世 | 第3节:师于儒门 | 第4节:游于列国 | 第5节:授于故里 圣于著作 | 第6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1) | 第7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2) | 第8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3) | 第9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4) | 第10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5) | 第11节:“亲亲”:孝为德之本(1) | 第12节:“亲亲”:孝为德之本(2) | 第13节:“亲亲”:孝为德之本(3) | 第14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1) | 第15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2) | 第16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3) | 第17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4) | 第18节:养欲:即养礼 | 第19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1) | 第20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2) | 第21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3) | 第22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节:从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