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 北京的前世今生 》
第18節:老北京交通(5)
馮大彪 Feng Dabiao
拉駱駝的有兩類: 一類專門運輸, 把別人的貨物從一個地方馱到另一個地方,光掙腳錢, 這叫馱腳的; 另一類自己買來貨物, 馱到別處賣掉, 既掙腳錢, 又掙貨錢, 這叫跑買賣的。我們村馱腳的占多數,多是去門頭溝馱煤, 去大灰廠馱灰。
駱駝背上有氈子做的"屜兒"( 類似馬鞍子), 屜兒又分汗屜、裏屜、外屜和大屜。汗屜放在兩個"鞍子"( 我們管駝峰叫"鞍子") 之間, 圍繞前後兩個"鞍子"再裹上裏屜和外屜, 最後整個罩上大屜( 把兩個"鞍子"露在外面), 再用繩子兜肚勒緊。駱駝馱貨使用的是粗麻繩編成的口袋, 底小口大, 口上有袢。裝好貨以後, 在袋子口上蒙塊布, 用繩子穿在袢上, 收緊。這種特製的口袋在駱駝身上不打滑, 撂得住。兩條口袋十字交叉斜搭在兩個"鞍子"之間, 叫一馱(duò), 有四五百斤重。口袋是小頭在前, 大頭在後, 這是因為駱駝的後腿特別有勁兒。
"高馱"( 即往駱駝背上搭口袋) 時,主人嘴裏發出"噻( 出自蒙語, 坐的意思,音sē)--噻--"的口令, 駱駝就前腿先跪下, 後腿再蹲下, 原地臥下。起馱時, 主人手拉繮繩或是用腳踢駱駝屁股一下, 嘴裏發出"啾( 出自蒙語,"起來"的意思, 音qiū)--啾--"的聲音, 駱駝就先立起後腿, 再伸直前腿, 高高站起來。拴駱駝也用繮繩, 但不像馬那樣帶籠頭嚼子, 而是帶穿鼻。人騎的時候拉着繮繩, 按下駱駝脖子, 腿往脖子上一跪, 手摳着屜, 一使勁就上去了。駱駝背寬, 人的兩腿不好分開騎, 衹好偏一邊坐着。有時走着走着人實在太睏了,就抱着前邊的"鞍子"睡。如果是拉一把駱駝, 就要在最後一隻駱駝的脖子下係一個小鈴鐺, 一般是鐵的, 講究一點的是銅鈴, 有的還用鐵鏈鎖上, 怕人偷去。如果是幾把駱駝一起走, 就在其中一把的最後一隻駱駝脖子下係個小鐵鈴,在它前面的一隻係個大鐵鈴, 大鐵鈴是橢圓形的, 錘是木頭的, 走起來發出"咕咚--咕咚--"的響聲, 廣安門外有一傢"鈴鐺李", 專賣鐵鈴。各傢駱駝的鈴鐺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 外人聽不出來。可自傢人一聽就知道是不是自傢的駱駝。駝鈴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駱駝丟失。拉駱駝多在後半夜起身, 黑更天趕路,衹有靠聽鈴聲。如果鈴不響了, 就得趕緊去找駱駝。
拉駱駝主要在鼕天
夏天駱駝要到口外去放牧
拉駱駝的生意主要在春、秋、鼕三個季節, 其中又以鼕季最忙。從京西往城裏馱煤馱灰, 多走廣安門。我跑城兒的時候, 廣安門外有煤市, 廣安門裏有灰市, 搞買賣交往就是買賣雙方倆人拉手, 用手說話, 你知我知, 第三個人也不知道。辦這種事的都得有點半熟臉, 多少錢, 幾裏地, 你也不能冤(北京俚語,意為騙)我, 我也不能誆你, 價錢一定,誰也不許蒙誰。然後用駱駝將煤或灰直接送到用戶那裏。也有替人馱腳的, 把煤或灰卸在市上, 過完秤, 點完錢, 即可返回。
到了夏天, 天氣一天比一天熱, 駱駝開始掉毛。這時, 駱駝最容易生病,必須到口外去歇夏。從我們這兒到張傢口外, 路上要走12 天。口外有事先選好的牧場, 要跟當地蒙古人聯繫好, 由他們負責牧場的安全。把駱駝趕到口外放牧, 行話叫"做場"。做場有句老話:"夏至進場, 白露起場。"說的是駱駝一定要在夏至這天之前進入口外的牧場, 再晚天氣太熱, 駱駝行走不便; 白露這一天,駱駝要離開牧場往回返, 否則駱駝丟失蒙古人就不負責了。經過一夏天的放牧,駱駝到起場時身上已經長出齊刷刷的一層絨毛, 顯得健壯豐滿。我太爺就做過場,天氣快熱時, 把自己的和別人的駱駝攬到一起, 湊夠一大群, 趕到口外的牧場主持放牧, 到秋天再趕回駱駝, 由各傢認領。
夏天也有走不了的駱駝, 一般都是老駱駝, 留在傢裏馱點糧食或搞點短途馱腳, 叫拉夏。拉夏的駱駝是少數, 全村也就二十幾衹。
駱駝秉性溫順吃苦耐勞
深受人們的喜愛
我們村養駱駝, 就是為了馱腳, 所以駱駝從口外買回來就已經騸了。民國時候, 好駱駝一隻可以賣到一百多塊大洋, 差點兒的也得七八十塊。有的人圖便宜, 花百八十元能買回一對沒騸的駱駝, 但鬧駱駝時, 公駱駝咬人, 根本沒法馱腳。駱駝老了生了病, 就把它賣了, 但是本地不許吃駱駝肉, 專有別的地方的回民到村子裏買駱駝, 回去宰了賣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