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堂中頓時大亂,公子光率甲士殺出,伍子胥從外殺入,兩下合兵,殺散吳王僚的人衆。公子光乘車入朝,伍子胥擁兵護衛,聚集群臣,宣佈王僚背約自立的罪行,然後對大傢說:“不是我貪圖王位,實在是王僚不守先君遺命。光暫居大位,等待王叔季紮返國,就把王位讓給他,光願北面稱臣。”事已至此,理由堂皇,諸臣誰敢多言,自去送死?
王僚被刺殺以後,公子光自立為王,號闔閭。闔閭厚葬專諸,封其子專毅為上卿,拜伍子胥為行人,委以國政,又升被離為大夫。同時散財發粟,賑濟窮民百姓,使剛剛經過一場政變動亂的國傢很快便安定下來了。
掩餘、燭庸出師不利,被睏在楚地潛城一帶,聽說吳都政變的消息後,扔下部隊,扮作小卒,分別逃到徐國和鐘吾。但這兩個小國不敢得罪吳國,他們又亡命楚國。
王僚的長子慶忌在奔赴鄭、衛的途中,便聽到了父親被殺的消息,慌忙改道逃命。闔閭派人追殺,慶忌棄車飛奔,隱入山林。追兵追趕不及,集弓矢猛射,慶忌探手接箭,反擲過來,傷了不少人。闔閭命邊邑嚴加防守。
不久,季紮自晉國出使歸來,知道王僚死了,徑去墓地,舉哀憑吊:“您交付我的使命,我已如願完成,特來復命。”闔閭也去墓地,以王位相讓,說:“這是祖父之意,侄兒不敢忤逆。”季紮嘆息着說:“費心謀求,怎能讓人。國無廢禮,民無廢主。能立者即為國主。我若嗣位,早成大典,何必奪侄子王位。”一席話說得闔閭滿臉通紅,再也說不出話來。季紮守臣位,終以政變為國恥,從此退避延陵,不問政事,後來老死在那裏。據說,孔子曾親題其碑:“有吳延陵季子之墓”。
苦肉定計要離破傢刺慶忌
伍子胥見吳國國勢日見昌大,於是請求發兵伐楚。闔閭表示,既然你伍子胥幫助我成了大業,我一定幫助你復仇,但我有一個心腹大患,大患不除,我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伍子胥當然明白,王僚的弟弟和兒子尚在國外,掩餘、燭庸不足為患,惟有慶忌有萬夫不擋之勇,而且性情剛烈,據說正在操練兵馬,發誓要滅吳梟其仇人之首。於是,伍子胥便把吳國另一個勇士要離推薦給闔閭。
要離是伍子胥的至交,又是一個傳奇的人物。其人身材瘦弱矮小,但勇武超群,又善於計謀。市井之中,流傳着許多關於他的故事。據說齊國著名的武士椒丘欣也曾遭到他的折辱,甘拜下風。
當時,椒丘欣作為齊王的使者前往吳國。在渡過淮水的時候,飲馬於渡口。掌管渡口的小吏警告他不要這樣做,因為水中有一種怪物,時常出沒,害死飲水的馬匹。椒丘欣不以為然:“我是天下著名的壯士,什麽怪物敢來搗亂?”不料怪物果然出現,把正在飲水的馬拖入水中吃掉了。椒丘欣大怒,赤膊揮劍,跳入水中,和那個怪物一連廝殺了好幾天,終因氣力不支,退回岸上,眼睛被那怪物弄瞎了一隻。到了吳國之後,有一次參加朋友舉行的宴會,椒丘欣自持曾與水怪搏鬥,傲慢無禮,出口不遜,盛氣凌人,弄得來客非常惱火,但又不敢和他較量,衹好忍氣吞聲。當時要離也在場,就坐在椒丘欣的對面,見其如此狂妄,便斥責道:“我聽說,勇士之鬥,與日月戰不變色,與鬼神戰不後退,與敵人戰不求饒。出生入死,不受侮辱。你與水怪搏鬥,不僅丟失了馬匹,還弄瞎了一隻眼睛,留下殘廢之身,徒有勇武的虛名。這是壯士的羞恥!你不死在搏鬥場上,卻偷生而還,苟延殘喘,居然還好意思在這裏裝模作樣1椒丘欣受到這頓辱駡,怒恨交加,决定晚上找要離算帳。
要離回到傢中,告訴妻子說:“我今天在宴席之上當衆羞辱了椒丘欣。此人懷恨在心。晚間一定會找上門來决鬥。請你晚上不要把門關上。”
夜幕降臨之後,椒丘欣來到要離的住處,見大門洞開。毫無防範,便徑直闖入內室。衹見要離披頭散發,臥於床榻之上,絲毫沒有懼怕的神色。椒丘欣一個箭步衝上前去,手持利劍,厲聲問道:“你已經犯了三個致命的錯誤,你可曾知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1) | 序言(2) | 目錄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 毒美人禍亂邦國(1) | 毒美人禍亂邦國(2) | 毒美人禍亂邦國(3) | 毒美人禍亂邦國(4)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 | 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