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政 》 下一站,中国 》
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陈季冰 Chen Jibing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非西方社会中存在的这些特殊性就轻易否认现代化运动中蕴涵的普遍价值。西欧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科学/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人文主义、自由平等和进步发展的信念,至今仍然是现代化运动的核心价值。纵观近现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实践大致可分为"原生"和"后发"两类。
所谓"原生"的现代化,指的是产生于西欧各国以及主要由西欧海外移民组成的前殖民地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现代化运动。就像前面讨论过的那样,由于现代化最初的种子本身就萌芽于西欧的社会思想土壤中,所以具有强健的先天生命力。虽然西欧及北美各国各自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并不全然相同,中间也发生过血腥的革命和战争,但这类"原生"现代化悉数以大获全胜而告终。最迟至20世纪上半叶,西欧、北欧、北美和澳洲的主要国家顺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到20世纪后期,传统文化与西欧相似或相近的南欧和中、东欧国家也先后完成了向现代化的过渡。令人遗憾的是,同属西方列强的海外殖民国家,拉丁美洲各国的现代化历史却远比伊比利亚半岛上昔日的宗主国要复杂和困难。
我们所定义的"后发"现代化,其实就是非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而言,现代化的动力并不是内生的。按照阿诺德·汤因比关于文明发展的"挑战-应对"模式,非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实际上是这些社会在西方列强兵临城下之后的被迫应对。拿中国的例子来说,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救亡图存"运动可以被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相比于西欧和北美的"原生"现代化,"后发"现代化的历程要艰难和曲折得多,直到今天至多只能说通过少数几个成功的个案让人们见到了一丝曙光而已。
"后发"现代化还可以被进一步区分为两种不同类型--
第一类情况出现在前殖民地国家或一度完全被西方列强占领的国家和地区;在这类地区,西方列强--主要是大英帝国--将本国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强加于当地,并委派官员对这些地方进行直接统治。虽然这种外来统治缺乏合法性,但在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尽管这种变革常常是不彻底的,发展也是相当畸形的。从很大程度上看,这是一种大炮和枪口之下的"强迫现代化"。"二战"以后的20年间,这些国家和地区相继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转而走上了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因素,这些地方的现代化总体来看并不成功,相对比较成功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如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另外,日本和韩国大致上也可以被视作这一类现代化的成功典范。
第二类情况发生在那些历史上未被西方列强吞并、但遭受到极大挑战和压力的国家和地区。与第一类情况不同的是,在第二类地区,西方列强未能直接将本国的社会制度强加其上。虽然这类地区现代化的动力也不是内生的,但当地的统治者或民众不得不进行自我变革,以求得民族独立。在经历了一系列"抗争-失败-拒斥-妥协"的痛苦和迷茫之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精英阶层最终大都认识到,要成功抵御西方,首先必须学习西方。从一定意义上说,第二类情况的主动性明显强于第一类情况,属于一种"适应型现代化",奥斯曼-土耳其和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是这一类"后发"现代化最典型的范例。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或许正因为第二类情况中"后发"社会对现代化的主动性更强,它们成功的概率比第一类"强迫现代化"反而更小。目前来看,除了土耳其及我国台湾地区以外,世界上几乎找不到类似的成功例子。
检视17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可以发现,现代化运动始于一部分精英知识分子中发生的思想革命,通过在民众中的启蒙,推动政治变革,最终完成于整个经济、科技和文化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中,政治的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核心。在大部分"原生"和"后发"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变革先于经济、科技变革,但也有少部分"后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如东亚"四小龙"中的韩国和中国台湾,经济变革先于政治变革。但正如我们前面一再强调的,现代化是一项宏大而深刻的综合社会运动,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变革。不论次序先后,社会的几乎所有部分最终都将发生全面的整体变革,试图有选择地接受经济、军事和科技现代化,回避、拒斥政治和文化变革,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 | 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 |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 | 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 |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 | 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 |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 | 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 |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 | 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 |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 | 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 |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 | 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 |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 | 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 |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 | 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 |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 | 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 |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 | 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 |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 | 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