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 第17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6)      周国平 Zhou Guoping

  尼采认为,权力和职业是败坏哲学的两个因素。因此,他提出了以下要求:
  "我认为这是文化的要求: 把哲学在政治上和学院中的奖励取消,而且把国家和大学在真伪哲学之间做判决的职务取消(它们做不了这种判决)。让哲学家们自由自在,在野地上生长吧,绝对禁止他们在社会的职业里有一个位置的希望,不要再给他们薪金,不,宁可迫害他们,虐待他们,这样一来,你就会瞧见一种奇异的收获了……转瞬间,万物皆空,鸟雀全飞了。因此,要抛弃坏的哲学家们是很容易的,我们只要停止发钱给他们就行了。而且,较之用国家名义公开地保护哲学(不管是何种哲学),这是更好的办法。"《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尼采全集》,第1卷,第487页。
  哲学家也是人,也要吃饭。尼采的意思总不该是让哲学家统统饿死。他是有感于时弊(或者说积弊),反对把哲学政治化和职业化。在十九世纪的德国,有钦定官方哲学家的风气,黑格尔就是一个例子。许多冒牌哲学家,或者为了谋取权势,或者为了混碗饭吃,混在哲学家的队伍里。极有讽刺意味的是,多少伟大的哲学家,生前贫困潦倒一生,死后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冒牌哲学家。可以万无一失地料定,一旦哲学无利可图,这些冒牌哲学家就会争先恐后地抛开哲学,另谋出路。剩下的是什么人呢?是那些真正热爱人生、热爱思考因而也真正热爱哲学的人,这样的人怀着苏格拉底那样的信念:"一种未经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不过,按照尼采的要求,思考的方式和结论应该不同于苏格拉底。)贫困也罢,迫害也罢,都不能阻止他们作这种思考。他们视哲学为生命,一旦停止对人生的反思,便感到光阴虚掷,虽生犹死。在尼采看来,这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哲学家。
  哲学家的命运
  "我的兄弟,怀着你的爱和你的创造到你的孤独里去;很久以后正义才跛脚跟在你后面。"《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创造者之路》。《尼采全集》,第6卷,第94页。这是尼采为一切创造者预言的命运,哲学家也不例外。
  亚里士多德说: 人要独居,必须是野兽或天神。尼采补充说:"忽略了第三种情形: 必须同时是二者--哲学家。"《偶像的黄昏》: 《格言与箭》。《尼采全集》,第8卷,第61页。野兽独居,因为它桀骜不驯。天神独居,因为它充实自足。哲学家既桀骜不驯,又充实自足,他是人类这群居动物中的不合群者、孤独者。
  说来奇怪,哲学家致力于寻求人生的意义,这种寻求反而给他自己的人生带来如许苦难。
  有什么办法呢?他太敏感了,如同某些对于即将来临的天气变化极其敏感的动物一样,是他的痛苦造成了他的先见之明。参看《快乐的科学》第316节。《尼采全集》,第5卷,第241页。
  他也太挑剔了。一般人为薪金而工作,满足于日常的劳作和消遣,他却宁死不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永远不肯满足。比起俗人来,他是不明智的,为情感所驱策,不计利害安危。他有特殊的价值观念,他的趣味往往在于例外的事情,一般受冷遇的事情。哲学家可曾时髦过吗?参看《快乐的科学》第3、42节。《尼采全集》,第5卷,第39、40、78页。
  哲学家甚至不应该结婚,因为爱情的利他会变成家庭的自私,男子为了儿女会忘掉世界。"凡有心于最高的哲学思维而又结婚的人,都是可疑的。"转引自威尔都兰: 《古今大哲学家之生活与思想》,中译本,1930,第658-659页。儿女一生下来,许多哲学家就死去了。笛卡儿、霍布士、莱布尼茨、洛克、休谟、康德、叔本华不是都没有结婚吗?尼采自己不是也没有结婚吗?
  在一般人眼里,哲学家太与众不同了,而与众不同就是过错;太不可理解了,而不可理解就是荒谬。人不是应当处处随和从俗,才皆大欢喜;事事合乎常理,才让人放心吗?多少哲学家生前被周围的人们视为或危险或可笑的怪人!
  哲学家的命运已经包含在他的性格和使命之中,他的真诚,他的勇敢,他的创造性,注定了他的孤独。人的天性中皆有创造的潜力,可是大多数人不肯去挖掘,因为懒惰,也因为独创是一副沉重的锁链,"戴上这副锁链,生命便失去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热望的几乎每一样事物--愉快,安全,光荣。他的同类赠给他的礼物,唯有孤寂!不论他住在什么地方,荒野和山洞都围绕着他。"《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尼采全集》,第1卷,第413页。因为害怕这样的命运,一般人退缩了,听任创造的潜力泯灭。哲学家不肯退缩,果然报应不爽。
  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相反,一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有真正独特的感受,真正独创的思想,必定渴望理解,可是也必定不容易被理解,于是感到深深的孤独。最孤独的心灵,往往蕴藏着最热烈的爱。热爱人生,忘我地探索人生真谛,在真理的险峰上越攀越高,同伴越来越少。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纪念版感言(1)第2节:纪念版感言(2)
第3节:汝信为初版写的序第4节:前言
第5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1)第6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2)
第7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3)第8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4)
第9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5)第10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6)
第11节: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7)第12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1)
第13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2)第14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3)
第15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4)第16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5)
第17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6)第18节: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7)
第19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1)第20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2)
第21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3)第22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4)
第23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5)第24节: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6)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