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話春秋 品兵法:孫子   》 第17節:十二、 春秋戰爭面面觀      子金山 Zi Jinshan

  十二、 春秋戰爭面面觀
  十二、 春秋戰爭面面觀
  在談春秋末期的戰爭前,要先簡單介紹一下當時的多數戰事規模及主要兵器、戰具等,這樣大傢纔會對戰場大致有個印象,纔會理解在我們今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
  春秋末期,諸國爭霸,各國都盡其全力發展自己的部隊。
  據史載,西周時期,衹有周王室的兵員約達十餘萬,各諸侯國的兵員最多為一至三萬,這是因為兵源多寡是由控製地盤大小所决定的。那時還沒有專業部隊,所謂士卒無非是經過農閑時訓練過的農民。據載,三年纔得以集合演練一回,至於戰力,那就看諸侯國們的貧富了,基本上就是誰吃得飽、裝備得好些誰的戰力就強悍些,而且各國的兵也不是就屬於國傢,大多是國內大夫、卿什麽的眷養的私傢兵。
  到了東周,尤其是春秋末期,各諸侯國經過廝殺兼併,出現了“三個世界”的劃分:比如齊、晉、楚、秦四國就可以稱之為“第一世界”中的四個超級大國;孫武所投奔的吳國,充其量能與越、魯、衛、宋、鄭等列在“第二世界中”;至於陳、蔡、曹、徐等更小的小國,則衹能附屬於某一個大國,受大國保護並壓製,當然,最大的危險還是被兼併吞滅。
  至於東周王室,已經被壓縮得不值一提,除了那塊大周的末期階段招牌外,衹能說是在“第三世界”的夾縫裏求生存的狀態了。
  按西周王室的部隊編製,據金文記載,有“西六師”、“殷八師”十四個師之多,當時沒有“軍”一級的編製,春秋戰國間盛傳“周為六軍”(《左傳·襄公十四年》),看來西周時的“六師”大概就是“六軍”的稱呼。《詩·械樸》毛傳、《詩·常武》鄭箋、《書·顧命》孫星衍疏,皆謂“六師”即指“六軍”。
  以每軍約一萬人計,齊國在桓公時已有“革車八百乘”,分為“三軍”,共有“十三萬人”(《國語·齊語》);晉國到了晉平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37年),兵車己有近五千乘。以每乘三十人計,晉的兵員總額應有十幾萬人。
  吳國馬上就要對其開打的楚國,兵力要超過吳國數倍不止,楚國本土及其他地方部隊(如申、息之師),兵車已在萬乘以上,總數已達二三十萬之衆。
  而二流國傢的吳國此時的兵力低於十萬,幾十年後越王勾踐曾說:“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十萬)有三千。”(《國語·越語上》)少了這數十年發展的吳國,此時的兵力應該在六七萬上下。
  規模談完了,再說當時的大致戰爭形式。
  春秋中期以前,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一般都以車戰為主,周圍輔以一些步兵,一輛戰車上有甲士3人,另有7人在車下,再配以步卒15人,後來,每輛兵車所配的步卒發展到72人。——這時的所謂戰車實際上已經進化成了指揮車。
  兵車乘員3名,主將在左,武士在右,駕車的“禦者”居中。車上所備的進攻武器多是長柄的戈、戟、矛,還有遠程武器弓弩箭矢,防衛武器有甲胄和盾牌。
  作戰時兵車排成方陣,步卒附在兵車周圍,互相衝擊拼殺。戰車一般又分進攻型的輕車和防禦型的重車兩大類。輕車衝鋒陷陣,重車則裝載輜重,當作軍壘,進行屯守。
  《孫子兵法》上有很多關於車戰的論述。如《行軍篇》說:“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凡用兵之法,馳車(指輕車)千駟,革車(指重車)千乘。”
  可見在孫武的時代,車戰還是為主的,不過其地位正在下降中,而步兵日益顯示其重要性。一輛戰車所配的步兵大量增加,同時脫離戰車的獨立編製的步兵亦已出現,並在戰爭中發揮其威力。
  這東西衝鋒陷陣的確威力非凡,嚮敵人進行衝鋒時,四匹馬發瘋一樣地衝刺,對方步兵能不害怕?迎面阻擋的步卒不是被馬蹄活活踩死就是被車輪活活碾死,這是戰車本身最大的優勢:橫衝直撞。
  而且防守時能有現成的障礙,組成不用費多大功夫,士兵們躲在戰車組成的野戰工事後面,既能遠距離射殺敵人,又能近程刺死敵人,還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此時的戰車還起着為戰士們壯膽的作用,實際上就是步兵的主心骨。
  馬拉的戰車似乎及多種優勢於一身,威風八面,但它在實際作戰中卻有着極大弊端:首先,駕車人的技術决定一切,必須能夠出色地駕馭四匹馬,才能達到摧敵護己的效果。
  其次,三個乘員之間必須相互配合默契,否則就亂套了;再次就是:戰馬不是坦剋的發動機,衹能在道路允許的情形下作短距離衝刺,四匹馬拖着一輛大傢夥瘋狂亂衝不了多長時間,纍極了罷工,東傢也得耐心等它歇過來,戰馬造反不跑,誰也也不能拿它怎樣,這時候假如得意的敵兵圍了上來,你說會發生什麽?
  最重要的一點:機動性問題!一旦直衝下去,便很難迂回過來,遠遠不如騎兵靈活,這也是為什麽後來戰車的地位會被騎兵取代的原因。
  重中之重的原因就是環境問題了,春秋末期,井田製被多數候國廢止,土地開始出現私有化,分割的結果就是使戰車通行的道路被大量破壞,路不通,武器再先進也用不上,就是在今天也有野戰坦剋過不去的地方。
  尤其山林地區,戰車衹能觀戰;沼澤地帶,戰車也是幹瞪眼,所以孫子在其兵書中一再提及戰爭脫離戰車的形式:如《行軍篇》說:“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這裏已經把把車兵和徒兵——步兵並提了。
  《九地篇》說:“聚三軍之衆,投之於險”;《地形篇》說:“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行軍篇》有“處山之軍”、“處斥澤之軍”,講的顯然都是脫離戰車的步兵。
  除車戰和步兵作戰外,春秋後期在楚、吳、越諸南方國傢都建立了水軍,並經常在水中作戰。《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楚國“為舟師以伐吳”;《國語·越語下》載:吳越兩國水軍曾“戰於五湖”。《左傳·哀公十年》還記,吳“徐承帥舟師將自海人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看來吳、齊之間還發生過海戰。
  那時的“軍艦”已經成型,據《越絶書》所引伍子胥水戰兵法:戰船“大翼一艘,廣丈六尺,長十二丈,容戰士二十六人”,再加上劃槳、掌舵、拿重兵器以及“艦長”,整個戰船“凡九十一人”。(《太平御覽》)
  不過,吳國的伐楚戰爭,陸戰是主要形式,戰舟肯定沒有用武之地;但是舟船的作用卻關乎戰事成敗,這是因為,部隊輜重給養大多依賴河道中的舟船運輸,所以多數戰事都發生在江湖水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孫子 序言第2節:一、 孫子出世話春秋第3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1)
第4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2)第5節:三、 輾轉數國逢孫武第6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1)
第7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2)第8節:五、 魚腸利刃刺王僚第9節:六、 闔閭治國氣象新
第10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1)第11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2)第12節:八、 慶忌纔是真英雄
第13節:九、 孫子談兵論作戰第14節:十、 吳王面試考孫子第15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1)
第16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2)第17節:十二、 春秋戰爭面面觀第18節:十三、 孫武率軍奪舒邑
第19節:十四、 戰事間隙話強楚第20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1)第21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2)
第22節:十六、 兵法未載持久戰第23節:十七、 闔閭背後造敵人第24節:十八、 孫子兵法初見功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