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梨園往事   》 第17節:須生泰鬥馬連良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須生泰鬥馬連良
  現代的新聞傳媒極善為演員吹噓,動輒便是"大肺"、"著名表演藝術傢"雲雲;殊不知那些被冠之以"大師"或"藝術傢者",比起昔日名副其實的大師,則退避無地矣。
  以京劇老生論,流派紛呈,其中有墨守成規的"舊譚派",有剛柔相濟的"餘派"(新譚派),有樸實大方的"後譚派",有蒼勁古樸的"言派",有清新典雅的"奚派",有圓潤甘甜的"楊派",有激越悲壯的"高派",更有號稱"南麒"、"北馬"的"麒派"和"馬派"。
  馬連良先生作為"馬派"的創始者,早在一九三○年即被著名報人邵飄萍譽為"須生泰鬥,獨樹一幟",此絶非溢美之詞。
  馬連良,字溫如,回族人。幼入"喜連成"科班學藝,先學武生,後改老生,最後歸工文武老生,藝宗"譚派"(譚鑫培),出科後所演之劇目亦為譚派戲。其後在唱功上吸收了"內廷供奉"孫菊如唱法的精華,在念工和做工上又嚮賈洪林、劉景然等名傢學到不少技藝,經揣摩、鑽研,由演唱工戲逐步改為演出唱、念、做三者並重的劇目,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於學"譚"之基礎上,發展革新,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在京劇界老生行中創出了"馬派",並産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馬派"的表演藝術,特點甚多,概括起來,可以總結為"巧"和"帥"兩個字。
  馬運良的唱腔,自然流暢,細膩婉轉,以"巧"取勝。不但腔兒好聽,而且韻味十足,雖"巧"而不流於"油"。唱與劇情結合,絶不亂耍花腔,流於形式。妙在"巧"中見"俏"、"花俏"而不越"規矩"。
  馬連良的念白,發音準確,咬字清楚,字字送進觀衆耳中,令人聽得明明白白。尤具特色的是:話白無論長短皆鏗鏘有力,節奏鮮明,富於音樂性,並能巧妙地把"聲"和"情"融合起來。他在《審頭刺湯》中指責湯勤的大段念白,把個狗仗人勢、卑鄙無恥的小人嘲笑得體無完膚。每次演出此劇,觀衆聽到這裏無不拍手稱快!足見表演藝術傢的匠心獨運。
  馬連良的做工,嚴肅認真,一絲不苟,飄逸瀟灑,突出一個"師"字。他的身段師,動作美,"髯口"、"甩發","水袖"、"腳步"基本功硬,而是以生活為依據進行藝術表演,不是單純地賣弄技巧。
  馬連良前期的演出,基本上是以唱為主的劇目,如《失空斬》、《四郎探母》、《門斬子》等戲。到了後期,由於本身的條件問題,演出多為唱、念、做並重的劇目,如《清風亭》、《四進士》、《捧雪》、《問樵鬧府》等戲。另外,還排演了不少"馬派"本戲,如《春秋筆》、《串珠》、《十老安劉》、《胭脂寶褶》、《要離刺慶忌》、《趙氏孤兒》等等。
  一九三六年初,上海嚮來放映電影的新光大戲院,老闆芮慶榮决定改為演京劇的場所。他怕頭一炮打啞,特意首聘"紅透半邊天"的京劇名伶馬連良和他的"扶風社"全班人馬,另加華慧麟、劉奎官等名角,唱開場戲。
  時間定在農歷大年初一晚上演出。憑馬連良和"扶風社"的聲望,在各報刊登出巨幅廣告後,僅僅幾天戲票就爭購一空。馬連良見此情景,忽想到一個"怪主意":大年初一登臺,固然可造成轟動,但如在除夕的晚上,先演一場"守歲戲",倒也不失是一件非常別緻的事。當他興衝衝地與院主芮慶榮商量時,芮連連搖頭說:"你不要開玩笑了,大年三十晚上,傢傢老少,都在傢中守歲,吃團圓年夜飯。那些店傢則忙着盤點、算賬,哪有功夫來聽你唱戲?不要說賣票,我看送票都不會有人來!"馬連良聞此言,笑了笑,仍信心十足地說:"芮老伯,你不要管,不要你付包銀,衹要把場子藉給我們用,花些電費,而前後臺的一切開支,由我馬連良負責。賣下銀來,給大傢分紅,作為過年紅封利錢,希望你能支持。"芮慶榮聽後覺得與己無損,便表示同意了。
  老闆首肯,馬連良立即跑到後臺,嚮管事說明這一設想和具體辦法,大小角色、班底、場面、衣箱、竜套等,一致深表贊成。他們感動地說:"馬老闆肯這樣熱心出力,使大傢能分到一些過年紅封利錢,真是再好也沒有了!"於是排出戲碼,先是劉奎官、劉連榮、杜富隆、馬春樵、馬四立的"英雄會慶賀黃馬褂";大軸由馬連良、華慧麟、葉盛蘭、馬富祿、李洪福演出"全本禦碑亭、金榜樂"。結果廣告一刊出,不到一個下午,戲票全部售光。樂得芮慶榮逢人便說:"馬老闆真有一套,年三十晚上,先賣一個滿堂彩!"
  說也真巧,馬連良在上海新光戲院唱紅之際,喜劇泰鬥卓別林恰來上海遊歷。這天,卓別林及梅蘭芳等人陪同,驅車來到新光大戲院,欣賞馬連良演出的"法門寺"。進場時,正趕上馬連良扮演的趙廉在唱"行路"一段,臺下靜寂無聲,觀衆聚精會神地在傾聽馬連良的大段西皮"■塢縣,在馬上,心神不定……"卓別林等一行在包廂悄悄地坐了下來,他側耳細聽演員的唱腔和鬍琴的過門。當時,為馬連良操琴的琴師是楊寶忠,琴藝非常高超。卓別林一面傾聽,一面不由自主地用右手輕輕地試打節拍。
  劇終後,卓別林上臺,同馬連良見面,兩人緊緊握手並互表敬佩之意。當時,馬連良扮的知縣趙廉,頭戴烏紗帽,身着藍袍,一副明代的裝束;卓別林則穿一套西裝,強烈的時代反差,令人捧腹大笑。次日,上海各傢報紙均以醒目位置,刊登了兩人握手、拱手的兩張照片,現在這照片已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遺憾的是文革中的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三日,馬連良在中和戲院接受批鬥時,一頭倒,時隔三天,便像他在《清風亭》一劇中扮演的張元秀一樣,凄凄而終,享年六十六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程長庚"大老闆"第2節:"單刀叫天"譚鑫培第3節:"老鄉親"孫菊仙
第4節:知縣名伶汪笑儂第5節:"關戲泰鬥"李洪春第6節:"德藝衹馨"蓋叫天
第7節:名醜簫長華的念白第8節:"戲簍子"趙鬆樵第9節:"猴王"李萬春
第10節:女伶劉喜奎不畏權貴第11節:程硯秋三請俞振飛第12節:花臉宗師郝壽臣
第13節:當代名醜馬富祿第14節:"四大須生"之一奚嘯伯第15節:一代名旦荀慧生
第16節:四大名旦中的尚小雲第17節:須生泰鬥馬連良第18節:著名武旦宋德珠
第19節:"金霸王"的癖好第20節:"鐵嗓青衣"王玉蓉第21節:吳素秋早年二三事
第22節: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第23節:"舞臺飛人"張德俊第24節:李世芳青島罹難前後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