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志怪 東度記   》 第十七回賽新園復修舊廟 東印度重禮真僧      方汝浩 Fang Ruhao

  卻說尊者以無始有的道理,度明傢僧。一品不解,問傢僧,傢僧既悟,乃嚮一品說道:“先神先鬼,先稽我智,我智乃我知。我知,即始有;我不知,乃無始有。無始有,天地也不知。妙虛不過一幻法,焉能知道?”一品聽了,乃問元通:“傢僧這議論可是?”元通答道:“是則是矣,恐未盡是。”傢僧乃嚮尊得稽首請教,尊者不答,但說一偈。偈曰:未始有無始,無始猶然後。
  盡此是仍非,知悟總皆謬。
  尊者說偈畢,衹見妙虛垂膝而坐,仰望尊者道:“師父,弟子此時五內若蒙,不復知來事矣。”尊者見他垂下一膝,乃答道:“妙師,你這會蒙然垂膝處,便得了無始有未始矣。”妙虛點首謝度。趙一品乃說出梵志在東印度,國王以師禮拜他,衆徒弟法術高妙的一席話。百萬也說是一品薦書、左相引進這一種的根由。尊者衹是捻着指珠兒不答,一面辭謝衆人,一面與元通往東印度國行來不提。
  且說賽新園被公子捉住,怒他弄障眼法隱身入他妾室房內,到園中來見梵志。新園心愧,使了一個脫殼金蟬法,一路煙飛星走了。他卻走到靈通關,原住在崗前小廟兒裏。乃收拾廟堂,打掃房屋,說道:“我久離廟內,你看這鼠穴蛛絲,把個房屋傾頽,可見要人居住。”乃嘆了幾句。後人遂為新園代作了古風一律,說道:生來有房屋,居此屋者誰?
  靜省三更夢,安常四序時。
  晨修明德廡,久輯太平基。
  屬耳休頽壞,明堂未可倚。
  毋令鼠作穴,莫使蛛網絲。
  勤勤時灑掃,刻刻莫輕離。
  百年常固守,閤宅得撐持。
  奈何人好動,鑽穴隙相窺。
  傷卻原來宅,仳離故遷移。
  久去不復返,緻令房屋虧。
  墻垣頽乃塌,樓閣參且差。
  及時忘葺輯,老大徒傷悲。
  寄信知音者,剋復莫教遲。
  重整百年業,安居永不衰。
  話說新園復歸舊廟,意欲再尋雨裏霧弟兄,據奬隘處。忽然陰風慘慘,形影凄凄,一個人魂立於其前。新園喝道:“吾久未歸廟,何處精靈,敢侵吾廟宇?舊主已歸,尚敢白日現形?”這個魂漸漸顯明,答道:“新園別來不復相識耶?”新園定睛一看,原來是本定,忙驚道:“師兄,我為遁法一時計拙,幾弄出醜。惶愧隨那梵師,故不辭,逃復舊廟。你緣何不跟隨梵師,來此何幹?想是梵師不棄我新園,或者公子不執我作對,使你來尋我?卻如何藏藏躲躲,弄些凄慘陰風。”本定乃泣道:“青鸞假馭樹葉不靈,跌落塵埃,南柯夢裏,想梵師迷入外道,衆徒誤入,怎得超凡?我如今四大無收,想你為吾指個脫離,故此來尋契交。”新園笑道:“師兄,你當初如何投拜,卻為的何事?既入梵師之門,做的卻是何道?今日所欲脫離,何等方向,你自不明說,我如何指你個路境?”本定道:師兄我不說,果然你不知。你聽我道:當年生長岐岐路,未識人倫把自誤。
  拳打高山猛虎降,劍揮大海蛟竜怖。
  衹因戲法賽神通,要學修行拜師父。
  三尖嶺上救道人,花柳樓上原吃素。
  巨鼋港裏戰巫師,撮桶街前迷美婦。
  樹葉兩扮假青鸞,前趕獐兒後失兔。
  法收樹葉復原來,一夢南柯本定數。
  本定說畢,新園笑道:“師兄,原來苦苦為弄幻,誤投門路,我新園自己尚錯,今日方整理舊屋,有甚教誨指你!你莫若權安小廟,待有行教的,不拘僧道,指點你個方向可也。”本定聽了,忽然不見。新園嘆怪嗟異不提。
  且說東印度國王名堅固,我國王愛民禮賢,素稱有道。既為雨澤蒼生,聽左相薦引梵志,立壇瞻禮。一日坐朝,梵師上殿不趨,國王迎侍恐後,乃設玉團花寶座,尊梵志坐了。國王問道:“國師所談的性命雙修,予一時未便得就會。聞說你道法能指滄海變桑田,指高山成平地,予欲國師演試一二觀看。”梵志道:“我王畏修道之難,欲觀法術。不知這法術,衹可愚凡俗,未可使於王所。”國王不聽,再三要觀。梵志乃喚徒弟演法。徒弟衹有本慧、巫師在旁侍立,乃問道:“師父叫弟子演個甚法?”梵志道:“就把王言滄海桑田、高山平地,試一法來。”衹見本慧把手一指,階前茫茫大海,汪洋邈闊。本慧卻又一指,衹見波浪洶涌,實時變阡陌井畝。那桑田中人民濟濟,分勞任苦。巫師也就把手一指,衹見那桑田實時變成高山,巍峨形勢,險峻崗巒。又把手一指,依舊桑田平壤。國王一見,說道:“國師且休作法,予聞桑田乃民生大事,予見此法,雖說是變幻虛設,卻動了予憫念人民分勞任苦。”乃即傳命執事官,排齊鸞駕,出郊勸課農桑。執事官奏道:“桑田乃海變平壤,法術假托。”國王道:“汝道說假,予心卻真。”乃命駕出郊,與梵志同車共輦。正行之際,衹見城外白氣漫漫,自南而東,貫於上下。王見了,問梵志:“此何祥瑞?”梵志早已知是尊者自南來,將入國境。恐怕國王改了念頭,懈怠拜師的禮節,乃佯言答道:“這白氣蔽空,毫光直射,哪裏是祥瑞,是魔王妖氣耳。王可傳諭各門城外,但有外來僧人,即是此妖魔來到,勿容其入。”王依梵志之言,即傳諭四門,勿得縱放外來僧道。四門把守官役遵諭,但遇僧人,更加盤詰。
  國王退朝入內。梵志乃歸私寓,對巫師、本慧說道:“勢裏妙虛曾遺四句偈語,說出白毫光事。今日與王出遊,見南來白氣,果應此偈。我想自岐岐路收你本慧,本定不知駕青鸞作何究竟,新園又愧心逃走,如今門徒寥若晨星,這般稀少,萬一南來僧道應此白毫,我等事體必被他奪。汝二徒有何計策,能阻逐他去?”本慧道:“師父不必多慮,料小徒法術能驅逐他去,何足為患!”巫師道:“不然,往日有本智、本定、新園衆弟子,今日五去其三,勢孤力寡。萬一來的妖魔力大,可不徒勞了國王這一番頂禮!”巫師衹這一句,便動了梵志凝心,說:“徒弟,你言越合妙虛之偈。如今之計,衹得能中顯能。你與本慧,多方延攬幾個徒弟,演習些法裏通法,阻遏南來的僧人道士,堅確王心,勿使更改。”巫師依梵師之言,便設方法延攬弟子。這城中衹因巫師祈禱雨澤,哪一個不認得,且衆見國王師事,往日要入門為弟子不可得,今見巫師明言廣收博錄,一時便動了那少年浪蕩遊閑、不顧父母之養的,或博奕飲酒、花費了傢産的,或無計資身、有過欲逃罪躲避的,紛紛亂投。一時便動了纓絡童子憫衆之心,也隨着這些投名拜門的衆等,混入郊壇。
  巫師正入壇場,端坐問道:“汝等欲拜師學道,心各不同。衹是吾師以大道傳度入門的弟子,汝等以何智力進門?”衆人哪裏悟巫師的言語,各各面視不答。纓絡童子便越次答道:“我等以正進門,以大求教。”巫師道:“何為而正?”童子道:“不外不旁便正。”巫師道:“何為而大?”童子道:“盡卻生人,皈依無量。”巫師聽了,忙下座來,一手扯着童子說道:“吾師得汝,傳道有人矣。”扯衣要走。那衆人見了,齊齊說道:“師父,你廣收博攬門徒,緣何不容我等,衹扯着一個童子?”巫師道:“汝等來意在外,我便知內,做不得吾師門徒,就是我也不收你等。惟這童子,可以收入門中,做個徒弟。”巫師正說畢,要起身,衹見童子說道:“我非投師,實來收徒弟的。”巫師聽了道:“童子如何說此妄言?你有何能,敢誇大口!”童子道:“你便是妄收徒弟,徒誇大口!”巫師道:“汝敢比法較術麽?”童子道:“比較便生嗔心,法術豈為正大?”巫師哪裏覺悟,把手丟了童子衣袖,衹一指,衹見黑氣漫空,對面莫見。少頃那黑洞洞處,青面朱發,山精水怪,無數見前,嚇得衆做徒弟的,走不敢走,站不敢站,衹叫:“好師父,怪道,祈雨頃刻就風雲雷電,若像這樣神通,便是真仙活佛。”童子見了,把手也一指,黑氣即變做金光,青面朱發即變做善男信女,各引着寶蓋長幡。乃喚衆人道:“你們從哪門投入?”衆人見了道:“爺爺呀,怎麽巫師見的那等惡?童子見的這等善?惡的嚇人,善的快意。罷,罷,罷!我等隨童子去罷。”童子見衆人要隨去,乃飛走離壇,衆人趕來,哪裏得近!巫師也顧不得,喝一聲:“疾風快雲何在?”衹見風從壇起,雲自空生,巫師駕風雲,直追南嚮,哪裏見個童子!衹見尊者師徒行來,將近國城之外,白毫光頂上騰騰,緇色衲風前擺擺。巫師忖道:“這光景,便是師父那樁兒事也。”他不趕童子,竟回梵志寓處,備將這事說出。梵志沒奈何,衹得靜聽。後有替揚惟天惟地乃正大功果五言四句:詩曰:玄黃正之色,洪荒大之形。
  於此有功果,昭昭屬聖人。
  話說尊者與元通走近國城,衹見宮墻黑氣騰騰,乃對元通說:“弟子,你可見宮墻黑氣麽?”元通答道:“弟子目見,但不知主何兆?”尊者微微笑道:“妖孽計吾等小難耳,何足介意!”乃大踏步入城。把門人明明看見兩個僧人入城,正欲攔阻,卻又不見僧人,衹見兩個執事官員把僧人且迎接過去。尊者直至王所,國王忽然見了尊者莊嚴色相,也不疑怪,便問道:“師來何為?”尊者答曰:“將度衆生。”王曰:“以何法度?”尊者答曰:“各以其類度之。”國王聽了,方纔叫執事官供具素齋在朝堂正殿。衹見梵志進入朝堂,見了國王,卻與尊者稽首,隨問道:“僧人到此何事?”尊者也把答王的話說出。梵志聽了,不勝大怒,說道:“何方野僧,敢到此誇張大話!”便叫本慧徒弟:“何不以法壓之!”衹見本慧把手一指,頃刻化了一座大山現前。怎見得大山?但見:巔巒接漢,崗阜齊雲。高聳不說須彌,廣阔過如泰嶽。登峰嶺,衹訝天低;覽形勝,偏嫌地小。飛漢倒影,宛似萬丈懸岩壓下;峭壁層巒,有如一天泰嶽飛來。
  尊者見這大山,漸漸從天壓將下來,衹把手一指,那山忽然皆從梵志師徒頭上壓去。梵志慌了,忙跑在地,道:“凡道不識聖僧,望賜指教。”尊者憫其愚感,再以手一指,那山隨滅。國王見尊者開度梵志,便問道:“梵師誨予性命雙修,此道非道麽?”尊者合掌答道:“性命雙修,他原未嘗非道。衹是有道修,要有道行。口能言,而心不能應,徒自遠道耳。”王曰:“心何為應?”尊者答道:“王所為問,即是應己。”王聞尊者之言,乃拜尊者為師,願聞其法。尊者曰:“王欲問法,法有法要。”王曰:“願聞法要。”尊者曰:“當趣真乘,即是要己。”國王信受回宮,着令執事官役修葺潔淨寺院,延尊者師徒居住。後有僧名懶雲,嘆是法要,因贊一偈。偈曰:本無有為法,如何為有要?
  如如何為如,即是法要己。
  卻說梵志聽了尊者法要,又見本慧、巫師幻法不能阻真,辭王從海島而去。本慧與巫師,不忿尊者指破他化山,他卻也不隨梵師,各自懷忿散去不提。
  且說本智,原是玄隱道真的道童,衹因誤入蜃氛,迷了原性,忘卻舊師,跟隨梵志為徒弟子。梵志道術原來也正,衹因他門類繁多,時演幻術,亂收徒弟,遂入旁門。道童跟隨着他,起了法名本智,兩次青鸞接引他回島,衹為蜃氛堅固,且以幻法迷留,今既為纓絡童子度脫,復明原宗,遂跨着青鸞,回歸洞裏,謁見玄隱真師。玄隱見了道童回還,憫其誤被蜃氛,妄宗外道,今感纓絡度回,他卻知纓絡非凡,且令道童仍守丹爐,卻往蓬萊赴會。後有妙真道士贊嘆五言四句。詩曰:妖氣聚仍散,道童去復還。
  不教仙聖引,迷昧怎超凡?
  話說東印度國王重禮真僧,一日聽尊者說法,要論真乘,心地了明。忽然左相朝王,說出城市中有纓絡童子,遊行閭裏,莊嚴色相,若常不輕。市有人見他臨水欲渡,棄履赤足,浮水而行,登高山嶺,未見跋涉,突然行於巔上。閭裏焚燒,能輕身入救不毀。見孤苦乞兒,乃哀憐說道:“汝如風颳楊花,入投糞穢,雖然是你遭遇,卻也有一種惡孽因緣積來。”市人與的飯食即施與乞者。王聽得左相之說,乃問尊者:“有此事麽?”尊者答道:“此國中當有聖人繼我,即是此婆羅門子也。”國王乃吩咐排列車輦,與尊者共轅而出。正纔到通衢大路,衹見一人,直闖車前,左右哪裏阻遏得住。卻是何人,下回自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南印度王建佛會 密多尊者闡禪宗第二回道童騎鶴闖妖氛 梵志惺庵留幻法
第三回蒲草接翅放青鸞 槍棒化蛇降衆少第四回衆道徒設法移師 說方便尊者開度
第五回三尖嶺衆賊劫庵 兩刃山一言化盜第六回本智設法弄師兄 美男奪俏疑歌妓
第七回純一報恩留長老 酒傭懷忿算高僧第八回巫師假托白鰻怪 尊者慈仁螻蟻生
第九回擾靜功頑石化婦 報仇忿衆惡當關第十回賽新園巫師釋道 靈通關商客持經
第十一回兇黨回心因善解 牛童正念轉輪回第十二回元通說破靈通關 梵志擴充法裏法
第十三回指迷人回頭苦海 持正念靜浪平風第十四回破幻法一句真詮 妙禪機五空覺悟
第十五回茶杯入見度傢僧 一品遺書薦梵志第十六回弄戲法暗調佳麗 降甘霖衆感巫師
第十七回賽新園復修舊廟 東印度重禮真僧第十八回二十七祖傳大法 達摩老祖度元通
第十九回清寧觀道副投師 輪轉司元通閱捲第二十回陶情逞能誇造酒 風魔設法警陶情
第二十一回妾婦備細說衷腸 王範相逢謀道路第二十二回詠月王陽招諷誚 載酒陶情說轉輪
第二十三回貪嗔癡路過分心 清寧觀僧投老祖第二十四回神司善惡送投生 和尚風魔警破戒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