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国古都北京   》 科技文化(2)      阎崇年 Yan Chongnian

  大都的佛寺,华严宏大,宝刹林立,僧徒众多,香火繁盛,其中大圣寿万安寺,精严壮丽,坐镇都邑。忽必烈营建大都时,在今阜成门内,敕建宏伟华丽的白塔。建筑这座白塔,花了8年的时间,还邀请著名的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参加设计,并通过他把尼泊尔白塔的形制传入了中国。又以白塔为中心,历时10年,敕建一座规模宏大、一如内廷的大圣寿万安寺。元朝皇帝即位和正旦的朝仪,多在寺内演习。元末寺被雷火焚毁,明代重修寺院,改名妙应寺,所以这座白塔称做妙应寺白塔,相沿至今。
  妙应寺白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喇嘛塔,因塔身通体皆白,俗称白塔。白塔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的基座面积800余平方米,基高9米,叠起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上面用24个莲花瓣围成圆形莲座,莲座上有5层迭收的环带,使塔从方形折角基座,过渡到圆形塔身,自然而富有装饰性。塔基上面托起一个硕大的覆钵形的塔身主体,直径为18.4米,有7道铁箍环绕,以加固塔身。主体顶上有小须弥座,座上再托起节节拔高的锥体13相轮—用13重圆环形铁圈迭套的塔刹底部。它的顶部,承托一个如伞状之盖,称做华盖。华盖直径9.7米,厚木作底,铜瓦作盖。华盖四周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华謦,每副长2米,各悬小风铃。华盖上竖起一座重4吨的铜鎏金宝顶,也呈塔形。它的顶端有8根铁链,牵固着华謦。白塔落成后,大都市容为之生辉。元代碑文赞道:“非巨丽,无以显尊严;非雄壮,无以威天下!”它巨丽、雄壮、秀拔、威严,其“制作之巧,古今罕有!”
  白塔中珍藏着许多宝物,其中一宝是1978年夏,北京市文物部门维修白塔时,在塔顶发现一尊“赤金舍利长寿佛”,佛身嵌有44颗红宝石,手中捧着一颗舍利子,圆润晶莹,光泽夺目,是一件文物珍品。
  大都与佛教相关的建筑,有居庸关云台。元代的首都在大都,陪都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大都和上都是元朝的两个政治中心。皇帝每年四月至九月,都要到上都去避暑,许多军政要事都在上都处理。大都与上都之间的交通联系,就成为元朝的政治动脉。居庸关是大都往来上都之路的交通咽喉,元帝几乎每年都要经过居庸关,正如元僧诗中所说:“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衮龙。”但居庸关一带山险路隘,道路难行,所以元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塔寺,以求佛保佑行路平安,并装点山路风光。元至正五年(1345年),在居庸关修建云台,上设过街石塔三座,车马行人从塔下券门通过。云台券门上的浮雕象、狮、大龙神、金翅鸟和洞券内壁的浮雕四大天王、侍从等神像,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券洞内壁石刻梵、藏、八思巴、维吾尔、西夏、汉六种文字的《陀罗尼经咒》等,是研究佛教经典和古代文字的宝贵料。
  元朝皇帝不仅崇佛,而且尊儒。国子监是元代的最高学府,主要教授儒学。它建于大德十年(1306年),在今安定门内成贤街。入学的监生有蒙、回、汉、女真等族的学生,还有高丽(今朝鲜)、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和日本的留学生。现国子监建筑经明、清两代重修。
  孔庙位于国子监的东侧,是祭祀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孔子的庙堂。早在成吉思汗起兵之后,攻城略地,掳掠焚杀。耶律楚材向蒙古大汗谏言,要尊儒,用儒生,后被采纳,儒学成为国学。孔庙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清时又重修和扩建。孔庙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和崇圣殿。大成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殿内有祭孔用的礼器、乐器,殿外四周有石护栏。殿后过崇圣门为崇圣祠。它是供奉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孔庙院内古柏参天,气氛肃穆。矗立着元、明、清进士题名碑198块,记录着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是颇为珍贵的文物。
  元朝皇帝,不仅崇佛尊儒,而且重道,道即道教。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道教主要经典《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相传姓李,唐朝的皇帝也姓李,唐高宗就以老子为李氏祖先,上“太上玄元皇帝”尊号,令各州县建道观一所。宋徽宗又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一时道教大盛。但中国正统的儒教和印度传来的佛教势力也很大。所以金代道士王重阳创立以道为主,兼融儒、释的全真道,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教派。他的学生丘处机,入穴居住,乞食度日,行携一蓑,精心求道,称长春真人。蒙古太祖十七年(1222年),成吉思汗在阿姆河畔营帐里,会见了丘处机。成吉思汗和丘处机论道三日,并请他讲授长生不老之术。丘处机针对蒙古军的屠杀和焚掠,讲述了治国和养生的观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迁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货汇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