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無人瞭解,但衹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孔子的學問麯高和寡,也是遠在500年之後纔得到發揚光大,為世人稱道。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學問在他生前始終不曾被真正理解。他說,當你埋頭苦做學問,即便一輩子無人能懂,也不要怨天尤人,這樣才能算得上君子。
  人能夠真正做到為了學問而學問,為了好好做人做事而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就能夠做到不怨天尤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先從自身找原因。
  因此,所謂學問並非以往儒傢著作中對讀書功用的簡單解釋,而是指從人生的經驗中體會做人做事的道理。
  “質”是樸素的本質,“文”是人們由實踐中得來的經驗、見解纍積而成的人文文化。
  “質勝文則野”,如果完全順着人的原始本質發展,忽視文化教育,則文化淺薄,流於落後、野蠻;“文勝質則史”,如果是文化進步的社會,文化知識掩飾了人的本質,就是過於斯文了。
  南先生學識博貫中西,他認為中外歷史皆如是:一個國傢經歷了百年多的太平盛世之後,國勢一定漸漸衰弱,而藝術文化卻異常發達。
  國傢文化如此,個人亦如此。社會上有才幹、有所成就、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並不一定曾是學校裏的好學生;同樣,學校裏功課好、受老師喜愛的學生,邁入社會後也不一定會成就偉大的事業,反而多半會“泯然於衆”。這恐怕也是大衆教育的缺陷所在。
  對此,澳大利亞的教育模式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啓示。在澳大利亞的學校教育中,有一項很特殊的課程——野外生存訓練。這門課程從20世紀70年代便開始了,經過幾十年的摸索並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如今它已作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被全面推廣。
  孩子們從小學三年級,大概八九歲起,就開始接受野外生存訓練了。野外生存訓練的長短和強度根據學校的教學安排和學生的年齡有所不同,訓練科目亦有許多種。一些比較常見的訓練內容有:一、行軍與露營。它要求學生自己背着行囊在特定的原始森林區或者野營訓練區行走,食物常常是統一配給的罐頭食品。晚上,一般露營在野外,要學會選擇安全地點露宿,搭帳篷、生篝火等等。二、峭壁攀爬與下落。它訓練學生兩方面的技巧:一是從地面順岩石嚮上攀登,二是從峭壁或岩石的頂部滑落到比較平坦的地面,腰間會係上繩。三、划艇與漂流。參加訓練的孩子們都要穿上泳衣並配備救生設備,他們要掌握劃槳的相互配合以及湍流漂流技術,學會避開激流,排除險情,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目的地。四、叢林識途與越野。訓練學生在深山叢林裏掌握識別地圖的技巧,憑藉指南針準確辨別方向,在最短的時間內走出叢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