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水經註 》
捲十七
酈道元 Li Daoyuan
○渭水上
△渭水出隴西首陽縣渭首亭南鳥鼠山。
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𠔌。山在鳥鼠山西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
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三源合註,東北流逕首陽縣西,與別源合。水出南鳥
鼠山渭水𠔌,《尚書·禹貢》所謂渭出鳥鼠者也。《地說》曰:鳥鼠山,同穴之
枝幹也。渭水出其中,東北過同穴枝間,既言其過,明非一山也。又東北流而會
於殊源也。渭水東南流逕首陽縣南,右得封溪水,次南得廣相溪水,次東得共𠔌
水,左則天馬溪水,次南則伯陽𠔌水,並參差翼註,亂流東南出矣。
△東北過襄武縣北。
廣陽水出西山,二源合註,共成一川,東北流註於渭。渭水又東南,逕襄武
縣東北,荊頭川水入焉。水出襄武西南鳥鼠山荊𠔌,東北逕襄武縣故城北,王莽
更名相桓。漢護羌校尉溫序行部,為隗囂部將苟宇所拘,銜須自刎處也。其水東
北流註於渭,渭水常若東南,不東北也。
又東,枲水註之,水出西南雀富𠔌,東北逕襄武縣南,東北流入於渭。《魏
志》稱:鹹熙二年,襄武上言,大人見,身長三丈餘,跡長三尺二寸,白發,著
黃單衣、黃巾,拄杖,呼民王始語雲;今當太平。十二月,天祿永終,歷數在晉。
遂遷魏而事晉。
△又東過獂道縣南。
右則岑溪水,次則同水,俱左註之。左則過水右註之,渭水又東南,逕獂
道縣故城西。昔秦孝公西斬戎之獂王於此。應劭曰:獂,戎邑也。漢靈帝中
平五年別為南安郡。赤亭水出東山赤𠔌,西流逕城北,南入渭水。渭水又逕城南,
得粟水,水出西南安都𠔌,東北流註於渭。
渭水又東,新興川水出西南鳥鼠山,二源合捨。東北流與彰川合,水出西南
溪下,東北至彰縣南,本屬故道候尉治,後漢縣之,永元元年,和帝封耿秉為侯
國也。萬年川水出南山,東北流註之。又東北註新興川。又東北逕新興縣北,
《晉書地道記》,南安之屬縣也。其水又東北與南川水合,水出西南山下,東北
合北水,又東北註於渭水。
渭水又東逕武城縣西,武城川水入焉。津源所導,出鹿部西山,兩源合註,
東北流逕鹿部南,亦謂之鹿部水。又東北,昌丘水出西南丘下,東北註武城水,
亂流東北註渭水。
渭水又東入武陽川。又有關城川水出南,安城𠔌水出北,兩川參差註渭水。
渭水又東,與落門西山東流,三府𠔌水註之,三川統一,東北流,註於渭水,
有落門聚。昔馮異攻落門,未拔而薨。建武十年,來歙又攻之,擒隗囂子純,隴
右平。
渭水自落門東至黑水峽,左右六水夾註。左則武陽溪水,次東得土門𠔌水,
俱出北山,南流入渭。右則溫𠔌水,次東有故城溪水,次東有閭裏溪水,亦名習
溪水,次東有黑水,並出南山,北流入渭水,又東出黑水峽,歷冀川。
△又東過冀縣北。
渭水自黑水峽至岑峽,南北十一水註之。北則溫𠔌水註之,其水導源平襄縣
南山溫溪,東北流逕平襄縣故城南,故襄戎邑也。王莽之所謂平相矣。其水東南
流歷三堆南。
又東流而南屈,入黃槐川,梗津渠,鼕則輟流,春夏水盛則通川註渭。次則
牛𠔌水,南入渭水。南有長塹𠔌水,次東有安蒲溪水,次東有衣𠔌水,並南出朱
圉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漢成帝鴻嘉三年,天水冀南山
有大石自鳴,聲隱隱如雷,有頃止,聞於平襄二百四十裏,野雞皆鳴。石長丈三
尺,廣厚略等,著崖脅,去地二百餘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鳴則有兵。是歲,
廣漢鉗子攻牢,篡死囚,盜庫兵,略吏民,衣綉衣,自號為仙君,黨與浸廣,曰:
明年鼕,伏誅。自歸者三千餘人。信而有徵矣。其水北逕冀縣城北。秦武公十年,
代冀戎,縣之。故天水郡治,王莽更名鎮戎縣曰冀治。漢明帝永平十七年,改曰
漢陽郡。城即隗囂稱西伯所居也。後馬超之圍冀也,涼州別駕閻伯儉潛出水中,
將告急夏侯淵,為超所擒,令告城無救。伯儉曰:大軍方至。鹹稱萬歲。超怒,
數之。伯儉曰:卿欲令長者出不義之言乎?遂殺之。渭水又東合冀水,水出冀𠔌。
次東有濁𠔌水,次東有當裏溪水,次東有托裏水,次東有渠𠔌水,次東有黃土川
水,俱出南山,北逕冀城東,而北流註於渭。渭水又東出岑峽,入新陽川,逕新
陽下城南,溪𠔌、赤蒿二水,並出南山,東北入渭水。
渭水又東與新陽崖水合,即隴水也,東北出隴山。其水西流,右逕瓦亭南。
隗囂聞略陽陷,使牛邯守瓦亭,即此亭也。一水亦出隴山,東南流,歷瓦亭北,
又西南,合為一水,謂之瓦亭川。西南流,逕清賓溪北,又西南,與黑水合,水
出黑城北。西南逕黑城西,西南流,莫吾南川水註之,水東北出隴垂。西南流歷
黑城南,註黑水。黑水西南出懸鏡峽,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泌水自西來會,世
謂之鹿角口。又南逕阿陽縣故城東。中平元年,北地羌鬍與邊章侵隴右,漢陽長
史蓋勳屯阿陽以拒賊,即此城也。其水又南與燕無水合,水源延發東山,西註瓦
亭水。瓦亭水又南,左會方城川,西註瓦亭水。瓦亭水又南,逕成紀縣東,歷長
離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
斷。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城東,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漢以屬天水郡,王莽之阿
陽郡治也。又東潛源隱發,通之成紀水,東南入瓦亭川,川水又東南與受渠水會,
水東出大隴山,西逕受渠亭北,又西南入瓦亭川。川水又西南流歷僵人峽。路側
岩上,有死人,僵屍巒穴,故岫壑取名焉。釋鞍就穴,直上可百餘仞,石路逶迤,
劣通單步。僵屍倚窟,枯骨尚全,惟無膚發而已。訪其川居之士,雲,其鄉中父
老作兒童時,已聞其長舊傳此,當是數百年骸矣。其水又西南與略陽川水合,水
出隴山香𠔌西,西流右則單溪西註,左則閣水入焉。其水又西歷蒲池郊,石魯水
出東南石魯溪,西北註之。其水又西歷略陽川,西得破杜𠔌水,次西得平相𠔌水,
又西得金裏𠔌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蹄𠔌水,並出南山,北流,於略陽城東,
揚波北註。川水又西逕略陽道故城北。泥渠水出南山,北逕泥峽北,入城。建武
八年,中郎將來歙與祭遵所部護軍王忠、右輔將軍朱寵,將二千人,皆持鹵刀斧,
自安民縣之楊城。元始二年,平帝罷安定滹沱苑,以為安民縣,起官寺市裏。從
番須回中,伐樹木,開山道,至略陽。夜襲擊囂拒守將金梁等,皆殺之,因保其
城。隗囂聞略陽陷,悉衆以攻歙,激水灌城。光武親將救之,囂走西城,世祖與
來歙會於此。其水自城北註川,一水二川,蓋囂所堨以灌略陽也。川水西得白
楊泉,又西得蒲𠔌水,又西得蒲𠔌西川,又西得竜尾溪水,與蒲𠔌水合,俱出南
山,飛清北入川水。川水又西南,得水洛口,水源東導隴山,西逕水洛亭西南流,
又得犢奴水口,水出隴山,西逕犢奴川,又西逕水洛亭南,西北註之,亂流西南,
逕石門峽,謂之石門水。西南註略陽川,略陽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
西南,出顯親峽,石岩水註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祠。庖犧之後有帝女媧焉,
與神農為三皇矣。其水南流,註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逕顯親縣故城東南,漢封
大鴻臚竇固為侯國。自石宕,次得蝦蟆溪水,次得金黑水,又得宜都溪水,鹹出
左右,參差相入瓦亭水。又東南合安夷川口,水源東出鬍𠔌,西北流歷夷水川,
與東陽川水會,謂之取陽交。又西得何宕川水,又西得羅漢水。並自東北,西南
註夷水。夷水又西逕顯親縣南,西註瓦亭水。瓦亭水又東南,得大華𠔌水,又東
南,得折裏溪水,又東,得六𠔌水,皆出近溪湍峽,註瓦亭水。又東南出新陽峽,
崖岫壁立,水出其間,謂之新陽崖水。又東南註於渭也。
△又東過上邽縣。
渭水東歷縣北,封山之陰,流逕固嶺東北,東南流,蘭渠川水出自北山,帶
佩衆溪。南流註於渭。渭水東南,與神澗水合。《開山圖》所謂靈泉池也,俗名
之為萬石灣。淵深不測,實為靈異,先後漫遊者多離其斃。渭水又東南,得歷泉
水,水北出歷泉溪,東南流註於渭。渭水又東南,出橋亭西,又南得藉水口,水
出西山,百澗聲流,總成一川,東歷當亭川,即當亭縣治也。左則當亭水註之,
右則曾席水入焉。又東與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二源合註,東歷大弁川,東南
流註於藉水。藉水又東南流,與竹嶺水合,水出南山竹嶺,二源同瀉,東北入藉
水。藉水又東北入上封縣,左佩四水:東會占溪水,次東有大魯𠔌水,次東得小
魯𠔌水,次東有楊反𠔌水,鹹自北山,流註藉水。藉水右帶四水竹嶺東得亂石溪
水,次東得木門𠔌水,次東得羅城溪水,次東得山𠔌水,皆導源南山,北流入藉
水。藉水又東,黃瓜水註之。其水發源黃瓜西𠔌,東流逕黃瓜縣北,又東,清溪、
白水左右夾註。又東北,大旱𠔌水,南出旱溪,歷澗北流,泉溪委漾,同註黃瓜
水。黃瓜水又東北歷赤𠔌,鹹歸於藉。藉水又東得毛泉𠔌水,又東逕上封城南,
又得核泉水。並出南山,北流註於藉。藉水即洋水也。北有濛水註焉。水出縣西
北封山。翼帶衆流,積以成溪,東流南屈,逕上封縣故城西,側城南出。上封,
故封戎國也。秦武公十年,伐邽,縣之。舊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
有白竜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其鄉居悉以板蓋屋,
毛公所謂西戎板屋也。濛水又南註藉水。《山海經》曰:邽山,邽水出焉,而南
流註於洋,謂是水也。藉水又東,得陽𠔌水,又東,得宕𠔌水並自南山北入於藉。
藉水又東,合段𠔌水,水出西南馬門溪,東北流,合藉水。藉水又東入於渭。渭
水又歷橋亭南面是入綿諸縣,東與東亭水合,亦謂之為橋水也,又或為清水之通
稱矣。水源東發小隴山,衆川瀉註,統成一水,西入東亭川,為東亭水,與小祗、
大祗二水合。又西北得南神𠔌水,三川並出,東南差池瀉註。又有埋蒲水,翼帶
二川,與延水並西南,註東亭水。東亭水又西,左則暵溝水,次西得麯𠔌水,水
出東南,二溪西北流,註東亭川。東亭川水,右則溫𠔌水出小隴山,又西,莎𠔌
水出東北莎溪,西南註東亭川水。東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水導源東北隴山,
二源俱發,西南出隴口,合成一水,西南流,歷細野峽,逕清池𠔌,又逕清水縣
故城東,王莽之識睦縣矣。其水西南合東亭川,自下亦通謂之清水矣。又逕清水
城南,又西與秦水合。水出北大隴山秦𠔌,二源雙導,歷三泉,合成一水而歷秦
川。川有故秦亭,非子所封也。秦之為號,始自是矣。秦水西逕降隴縣故城南,
又西南自亥、鬆多二水出隴山,合而西南流,逕降隴城北,又西南註秦水。秦水
又西南歷隴川,逕六槃口,過清水城,西南註清水。清水上下,鹹謂之秦川。又
西,羌水註焉。水北出羌𠔌,引納衆流,合以成溪。泌水星會,謂之小羌水。西
南流,左則長𠔌水西南註之,右則東部水東南入焉。羌水又南入清水。清水又西
南,得綿諸水口,其水導源西北綿諸溪,東南與長思水合,水北出長思溪,南入
綿諸水。又東南,歷綿諸道故城北。東南入清水。清水東南註渭。渭水又東南合
涇𠔌水,水出西南涇𠔌之山,東北流,與橫水合,水出東南橫𠔌。西北逕橫水壙,
又西北入涇𠔌水,亂流西北,出涇𠔌峽。又西北,軒轅𠔌水註之,水出南山軒轅
溪。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於天水,在上封城東七十裏軒轅𠔌。皇甫謐雲生壽邱,
邱在魯東門北。未知孰是也?其水北流,註涇𠔌水。涇𠔌水又西北,有白城溪東
北流,白娥泉水出其西,東註白城水。白城水又東北,入涇𠔌水。涇𠔌水又東北,
歷董亭下。楊難當使兄子保宗鎮董亭,即是亭也。其水東北流,註於渭。《山海
經》曰:涇𠔌之山,涇水出焉,東南流註於渭,是也。渭水又東,伯陽𠔌水入焉。
水出刑馬山之伯陽𠔌。北流,白水出東南白水溪,西北註伯陽水。伯陽水又西北
歷𠔌,引控群流,北註渭水。又東歷大利,又東南流,苗𠔌水註之。水出南刑馬
山,北歷平作,西北逕苗𠔌,屈而東逕伯陽城南,謂之伯陽川。著李耳西入。往
逕所由,故山原畎𠔌,往往播其名焉。渭水東南流,衆川瀉浪,雁次鳴註。左則
伯陽東溪水註之,次東得望鬆水,次東得毛六溪水,次東得皮周𠔌水,次東得黃
杜東溪水,並出北山,南入渭水。其右則鬍𠔌水,次東得邱𠔌水,次東得邱𠔌東
溪水,次東有鉗嚴𠔌水,並出南山,東北註渭。渭水又東南,出石門,度小隴山,
逕南由縣南,東與楚水合,世所謂長蛇水也。水出汧縣之數歷山,南流逕長蛇
戍東,魏和平三年築,徙諸流民以遏隴寇。楚水又南流註於渭,闞駰以是水為
汧水,言又東,汧、扞二水入焉。餘按諸地志,汧水出汧縣西北,闞駰
《十三州志》與此同,復以汧水為魚竜水,蓋以其津流逕通,而更攝其通稱矣。
渭水東入散關。《抱樸子·神仙傳》一曰:老子西出關,關令尹喜候氣,知真人
將有西遊者,遇老子,疆令之著書,耳不得已,為著《道》、《德》二《經》,
謂之《老子書》也。有老子廟。幹寶《搜神記》雲:老子將西入關,關令尹喜,
好道之士,睹真人當西,乃要之途也。皇甫士安《高士傳》雲:老子為周柱下史,
及周衰,乃以官隱,為周守藏室史,積八十餘年好無名接,而世莫知其真人也。
至周景王十年,孔子年十七,遂適周見老聃。然幽王失道、平王東遷,關以捍移,
人以職徙,尹喜候氣,非此明矣。往逕所由,茲焉或可。
渭水又東逕西武功北,俗以為散關城,非也。褚先生乃曰:武功,扶風西界
小邑也。𠔌口蜀棧道近山,無他豪,易高者是也。
渭水又與捍水合,水出周道𠔌,北逕武都故道縣故城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
故道縣有怒特祠。《列異傳》曰:武都故道縣有怒特祠,雲神本南山大梓也。昔
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樹瘡隨合。秦文公乃遣四十人,持斧斫之,猶不斷。疲士
一人傷足,不能去,臥樹下,聞鬼相與言曰:勞攻戰乎?其一曰:足為勞矣。又
曰:秦公必持不休。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於子,何如?乃默無言。臥
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隨所斫以灰跋樹斷,化為牛,入水,故秦為立祠。其水又
東北歷大散關而入渭水也。
渭水又東南,右合南山五溪水,夾澗流註之也。
△又東過陳倉縣西。
縣有陳倉山,山上有寶雞鳴祠。昔秦文公感陽伯之言,遊獵於陳倉,遇之於
北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歸而寶祠之,故曰陳寶。其來也自東南,殷殷聲如
雷,野雞皆鳴,故曰雞鳴神也。《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黃帝孫、舜妻盲
塚祠。有羽陽宮,秦武王起。應劭曰:縣氏陳山。姚睦曰:黃帝都陳言在此。榮
氏《開山圖·註》曰:伏羲生成紀,徙治陳倉也,非陳國所建也。渭水又東逕陳
倉縣故城北。魏明帝遣將軍太原郝昭築陳倉城成,諸葛亮圍之。亮使昭鄉人靳祥
說之,不下。亮以數萬攻昭千餘人,以雲梯、衝車、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連石
拒之。亮不利而還。今汧水對亮城,是與昭相禦處也。陳倉水出於陳倉山下,
東北流註於渭水。渭水又東與綏陽溪水合,其水上承斜水,水自斜𠔌分註綏陽溪,
北屆陳倉,入渭。故諸葛亮《與兄瑾書》曰:有綏陽小𠔌,雖山崖絶險,溪水縱
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人。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嚮陳倉,足以板
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渭水又東逕鬱夷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有
汧水祠。王莽更之曰鬱平也。《東觀漢記》曰:隗囂圍來歙於略陽。世祖詔曰:
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鬱夷、陳倉分部而進者也。汧水入焉。水出汧縣之蒲𠔌
鄉弦中𠔌,决為弦蒲藪。《爾雅》曰:水决之澤為汧。汧之為名,實兼斯舉。
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山,世謂之小隴山,岩障高險,不通軌轍。故張衡《四愁
詩》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其水東北流,歷澗,註以成淵,潭
漲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而莫敢采捕,因謂是水為竜魚水,自下亦通謂之
竜魚川。川水東逕汧縣故城北,《史記》,秦文公東獵汧田,因遂都其地,
是也。又東歷澤,亂流為一。右得白竜泉,泉徑五尺,源穴奮通。淪漪四泄,東
北流,註於汧。汧水又東,會一水,水發南山西側。俗以此山為吳山,三峰
霞舉,疊秀雲天,崩巒傾返,山頂相捍,望之恆有落勢。《地理志》曰:吳山在
縣西,古文以為汧山也。《國語》所謂西虞矣。山下石穴,廣四尺,高七尺,
水溢石空,懸波側註,崩奔震蕩,發源成川,北流註於汧。自水會上下,鹹謂
之竜魚川。汧水又東南,逕隃麋縣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昔郭歙恥王莽之
徵,而遁跡於斯。建武四年,光武封耿況為侯國矣。汧水東南歷慈山,東南逕
鬱夷縣北,平陽故城南。《史記》秦寧公二年,徙平陽。徐廣曰:故郿之平陽亭
也。城北有《漢邠州刺史趙融碑》,靈帝建寧元年立。汧水又東流,註於渭水。
渭水之右,磻溪水註之。水出南山茲𠔌,乘高激流,註於溪中。溪中有泉,
謂之茲泉,泉水潭積,自成淵渚,即《呂氏春秋》所謂太公釣茲泉也。今人謂之
凡𠔌,石壁深高,幽隍邃密,林障秀阻,人跡罕交,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
也。水次平石釣處,即太公垂釣之所也。其投竿跽餌,兩厀遺跡猶存,是有磻溪
之稱也。其水清冷神異,北流十二裏,註於渭,北去維堆城七十裏。渭水又東逕
積石原,即北原也。青竜二年諸葛亮出斜𠔌,時司馬懿屯渭南。雍州刺史郭淮策
亮必爭北原而屯,遂先據之。亮至,果不得上。渭水又東逕五丈原北。《魏氏春
秋》曰:諸葛亮據渭水南原,司馬懿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東轉者,是其
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諸君無事矣。亮果屯此原,與懿相禦。渭水又東逕郿縣故
城南,《地理志》曰:右輔都尉治。《魏氏春秋》,諸葛亮寇郿,司馬懿據郿拒
亮,即此縣也。渭水又東逕郿塢南。《漢獻帝傳》曰:董卓發兵築郿塢,高與長
安城等,積𠔌為三十年儲,自云,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其愚
如此。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捲十六 | 捲十七 | 捲十八 | 捲十九 | 捲二十 | 捲二十一 | 捲二十二 | 捲二十三 | 捲二十四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