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劉緒義 Liu Xuyi

  此外,推斷豐王為伯服的另一個理由乃是先秦石刻石鼓文。
  在我國遺存至今的石刻文字當中,石鼓文屬時間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石文作鼓形,共十鼓,分別刻有四言詩一首,直徑三尺餘。因被棄於陳倉雲野,也稱"陳倉十碣"。所刻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興(今陝西寶雞)三畤原,唐初被發現。自唐代杜甫、韋應物、韓愈作歌詩以後,始顯於世。內容記述秦國君遊獵,故又稱"獵碣"。原以為是周成王或宣王時所刻,後經專傢考證,斷定其為秦人所刻。但其作成的具體時間至今仍有爭議,有秦襄公、文公、德公、穆公、獻公等多種說法。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從多個角度考察認為,石鼓文為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後凱旋時的紀功之作。然而石鼓文不記殺伐獻俘之事,所述皆升平景象,凱旋紀功之作一說似有不妥。有學者認為此文所記乃秦文公大狩習兵之事,但其所記之事單以"大狩習兵"概括也遠遠不足。還有人認為石鼓文為秦德公修建鄜畤時所作,但也與石鼓文的大部分內容不合。
  晁先生先生認為,石鼓文當為秦襄公嫁繆嬴於豐王時的敘事志慶之作。從石鼓文總共十首詩詞所言之事來看,晁先生的說法較為恰當。最關鍵的是,其中《而師》一詩有"天子□來,嗣王[始]□"之句。"天子"與"嗣王"並見,這一情況極為罕見。過去學者大多認為此二者為一人,即某位周王。但這種說法是很難說通的。嗣為繼承之義,"嗣王"即繼承之王。對於周王的稱謂,從來衹有"王"、"天子",周平王稱"天王",故東周之後文獻又有"天王"一稱,從無一例"天子"與"嗣王"並稱者。若說嗣王乃太子,也不合情理。太子是明天之君,今日依然為臣,故歷代之稱已確定的王位繼承人為"儲君"、"太子"、"嗣君",從未有以"王"相稱的情況出現。有論者發覺"天子"與"嗣王"並為一人之說的破綻,猜測嗣王乃秦王。這種說法也很難另人信服。從全文內容看,作者對周天子十分恭謹的,並無不臣之意,在"天子"面前僭號為王,實在難以致信。所以,由石鼓文《而師》來看,當時的情況是周天子尚在,同時又有"嗣王",有利支持了晁先生有關周幽王生前便立伯服為王的觀點。"豐王"極有可能就是此"嗣王",即伯服。
  這就是說,尚未即位還在做太子時的周幽王已娶褒姒並生於伯服。據周平王發動酈山之後在東周初年在位51年一事來看,周幽王在位時周平王應當少弱。以周幽王其父宣王、其祖厲王的在位時間來看,周平王很難是周幽王的長子。褒姒之子"伯服"以"伯"相稱,伯、仲、叔、季的命名方式在周人的命名習慣中是非常嚴格的,幾乎沒有次子或幼子被命名為"伯"的例外出現。伯服應為長子。
  秦襄公元年,即公元前777年,也就是周幽王五年,秦襄公把妹妹嫁給了豐王。秦作為周室之下一附庸小邦,連諸侯國的資格都沒有,能嫁女為周室之王,這當然是自詡為榮之事,所以作大型石刻文字《石鼓文》以為紀念,這是合乎情理的。由支持幽王和伯服轉為支持平王,秦襄公是很有政治眼光。
  秦襄公助平王東遷之後,周平王除了封他為諸侯以外,還對襄公有這樣的命辭:"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岐、豐之地為周王室的祖業、根基,他之所以拱手賞賜於秦,是因為岐、豐之地這時並不在平王手裏。他讓秦去攻取,頗有些寧予傢奴、勿厚敵邦之意。周平王樂得做順水人情,以空頭支票籠絡正在崛起的秦國。秦襄公樂得受到正式册封,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八百裏秦川開拓疆土。周秦雙方各得其所,可謂皆大歡喜。
  到春秋之世,秦終於成為十二諸侯國之一。秦獻公十二年便遷都櫟陽,就是現在的陝西臨潼,到秦孝公時又遷都鹹陽。一個後起之秀,終於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之首,令東方諸侯人人畏懼,並於公元前221年最終統一六國,建立起一個大帝國。
  可以說,逃避不是辦法,真正的英雄,是敢於直面睏難與敵人的。周衰秦興,兩相對照,不難發現,正是平王東遷,為自己培養了一個掘墓人。
  周鄭交質
  平王東遷,另一個受益者是鄭武公。
  鄭武公是鄭桓公之子,桓公名友,姬姓,是周厲王之子,周宣王之同母弟,宣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伯爵。
  鄭國也是一個建國較晚的諸侯國,然而,在春秋史上,卻也是一個早期實力較大的小霸主。這除了得益於鄭桓公的"英明决斷",於幽王之世遷國於虢、鄶之間,因而保存了百姓之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桓公和武公先後在周王室中充當了卿士,並藉平王東遷之機,逐步壯大了自己的實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